中国网络文学如果从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算起,到今年也即将走过了十七个年头了。2004—2006年是网络小说最重要的阶段。可以说在十七年网络文学中承担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十年是网络文学开创阶段,体现出创世的简陋与粗犷。而2004—2006年,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渐渐由不稳定到稳定,集中的体现则是2004—2006年的玄幻热潮。这之后无论是历史小说、穿越小说的出现都只能在玄幻小说的巨大受众面前甘拜下风。甚至许多穿越小说只有穿越情节,穿越后就成了玄幻小说。如《斗破苍穹》以及正在起点更新的《莽荒记》。唯一可以和玄幻并驾齐驱的是言情小说,而网络言情小说的巨擘地位却是在出现之初就确立了。自玄幻小说在2004—2006年确立了其主流地位,之后的网络小说基本上就成了玄幻、言情以及玄幻加言情的三分天下的格局,稳定了下来。而学界在网络文学初始阶段就开始将其纳入了研究视界,从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这种大众文学、通俗文学。
陈平原先生曾经在其《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除了个人兴趣,以理论思辨取代史实考证这一研究思路,其实蕴涵着一种走捷径而不愿坐冷板凳的侥幸心理,而不是像西方学者那样从具体的研究对象中发现为以前的文学理论所未能解释的‘变异,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推演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当前的网络文学研究,基本上是陈陈相因,犹如一潭死水。没有受到精英与大众一致好评的网络文学的出现可能是这种局面出现的一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无疑是学界缺少陈平原先生所提坐“冷板凳”心理的作祟。学界中没有读过多少网络文学的人大有人在,后来网络文学在民间兴起了一股又一股热潮,于是僵化、冷清的学界出于功利性的学术目的,根据自己所掌握却并不适合文学“变异”的理论知识,选择几本正热的网络小说读了,便开始了所谓研究,将民间的热潮转为书房的功利,以期获得标新立异、升职评优的“学术”成果。于是主题先行成了必然,甚至闹出笑话。而运用神话理论、文化视角等貌似新鲜、可靠的角度来对网络小说进行分析、解剖,无疑使网络文学在摇摇欲坠的“文学”地位上雪上加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网络文学的蔚为大观,只出现在中国。虽然可以运用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消费理论、符号理论来解读它们,但是为什么产出这些理论的西方却没有出现这么壮观的网络文学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文学理论研究者的注意。这也给用这些理论解读当代中国繁盛的网络文学的学者敲响警钟。开出花儿的地方没产出果实,产出果实的地方却削履适足迎合嫁接来的花,这样的研究还有价值么?所以网络文学研究更应该从冷板凳、从阅读出发,理出适合的理论再来解剖网络文学,而不是被当做研究对象,打一开始就成了各种西方理论的注脚吧!因而网络文学这么迅速的被纳入理论视角为学界研究,其实是网络文学的最大的悲哀。所以学者们还是静下心来从阅读做起吧,放弃你所据有的理论,认认真真的把网络文学作为“变异”来研究,而不是匆忙得出陈陈相因的死水式结论。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