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在农村,平时无甚娱乐。偶尔村上来个耍猴的,那真了不得,家家扶老携幼,妇女奶着孩子,全来围观。耍猴的边敲锣边唱,猴儿穿衣、戴帽,不停地换面具,翻跟斗,还跪下,作揖,向人讨钱。男女老小嘻嘻哈哈,笑成一团。有钱的给钱,没钱,端碗米来也行。小孩们采了个石榴,撒一把瓜子,猴儿机灵地剥了壳吃。临了,耍猴的走了,人也散了。村里除了鸡鸣狗叫,一切都显得静悄悄地。如在夏天,还有点“知了”叫声,叫得单调又嘈聒。
最大的娱乐,就是鲁迅先生幼时看的那种“社戏”。戏台不是搭在河边,而是搭在打谷场上。草草搭就,俗称“草台班”。当地人称“叫花班子”。艺人很苦,“行头”破烂,有的戏衣龙袍,还是从关帝庙里关帝身上扒下来的。尤其唱旦的,总是搽着厚厚的白粉。小孩喊她们为:“白脸奸人。”这种戏,大抵在晚上演。当时还点不起汽油灯,在戏台左右柱上绑着火把照明。如唱目莲戏,满台鬼舞,火光摇曳,阴沉沉地H耍∩院螅点汽油灯,台上亮多了。农民夸张地说:“台上掉下个针,也能看得见!”
后来,我在上海大舞台看京戏,那灯光打得如同白天。名角出场更是威风。顿时满场息灯,一片漆黑,一声:“奔———登———锵!”满台灯火通明,亮得耀眼,名角紧跟出场亮相,博得满堂喝彩声。
灯的历史是悠久的,战国时已很精美。到汉、魏时,灯的种类越来越多,有铜灯、铁灯、陶灯等。后来,如纱葛或纸为笼,点烛其中,称之灯笼。《南史·宋武帝纪》有“壁上挂葛灯笼”之记载。用细篾作骨,糊以油纸。唐、宋时,灯作盛行,每当元宵灯节,奇巧纷呈,竞相争妍,故有“东风夜放花千树”、“火树银花不夜天”诗句。早在1500年前的梁代,已有走马灯。在《荆楚岁时纪》中提到,“灯以火运”,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转不休。
十九世纪初,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了弧光灯。之后,俄国布罗契柯夫发明了电烛。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才普遍使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又研制成日光灯。从此灯光照明大放光彩。
我有陶灯多盏,有一灯头、三灯头的,均为油灯。此灯乃农村常见,中注油,嘴塞棉线作芯燃烧。上有攀,还可挂于壁、柱。旁边一只,乃油壶也。我老姑妈用的是油盏,用灯草,一灯如豆。稍后才用上煤油灯,似乎是很先进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