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范仲淹的实干精神

时间:2023/11/9 作者: 月读 热度: 11928
刘立祥

  今天,人们提到范仲淹,往往想到的是他的文学造诣以及《岳阳楼记》这一名篇。其实,作为改革家和政治家,范仲淹的实干精神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修筑“范公堤”,泰州制伏洪魔



  天禧五年(1021),朝廷任命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外运转销。西溪濒临黄海,旧海堤年久失修,屡发溃决,海水肆虐,淹没良田,毁坏盐灶,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范仲淹上书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请求重修海堤,造福百姓。获准后,他动员组织民众4万多人,启动了修筑新海堤的浩大工程,历时6年,筑成了横跨通、泰、楚三州,全长181里的新海堤,终于制伏了洪魔,兴利除害。当地百姓亲切地称新海堤为“范公堤”,遗址至今犹存。

二、苏州巧疏浚,导泛流入湖海



  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

  当时,苏州淫雨成灾,江湖泛濫,农田积水不退,无法耕作,百姓饥馑困苦。范仲淹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因地制宜,制定治水方案,组织带领当地百姓开浚昆山、常熟间的5条河渠,并在必要处修置水闸,将积水渐次导入太湖,注入大海。这种“修围、浚河、置闸”的治水方略,不但兴利造福于当世,而且泽被后世,自宋至元、明的两浙职守,都袭用这个模式整治这一带的水患。

三、执掌康定军,鏖兵击退西夏



  康定元年(1040),爆发了宋夏三川口之战,宋军一败涂地,元气大伤;西夏陈兵于延州城下,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宋朝举国上下,人心惶惶。韩琦举荐范仲淹,仁宗乃任命他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几个月后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主动请缨前往延州解围。于是,仁宗任命范仲淹以户部郎中知延州。

  范仲淹飞马驰往延州。当时朝廷对边将统兵有一项机械规定,即总管统辖万人,钤辖统辖5000人,都监统辖3000人,当迎击敌人时,官秩低的将领必须首先出击。范仲淹到任后大发感慨:“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他果断废除陈规,采用新的练兵方法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部队战斗力迅猛提升。

  与此同时,范仲淹在延州建立营田制,选拔重用狄青、种世衡等名将,构筑堡寨,修葺城池,筑清涧城,建烽火墩,复筑大顺城,安抚和团结周边少数民族,形成以大顺城为中心、诸堡寨相呼应、军民联防的坚固防御体系。延州之围遂解。宋仁宗下诏将这支军队命名为“康定军”。直到北宋末年,康定军仍是一支劲旅。

四、上书宋仁宗,推行庆历



  新政

  庆历年间,朝廷官僚机构臃肿,官僚队伍庞杂,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辽和西夏陈兵边境,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陲,社会危机日益

  严重。

  庆历二年(1042),仁宗擢升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次年任参知政事,当时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呈现出人才荟萃、锐意进取的局面。

  第二年八月,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以改革吏治为中心的十项改革纲领:“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多个领域。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书言事,其时,“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拉开了序幕。

  范仲淹对贪官污吏和尸位素餐的官员向来憎恶至极,其工作作风又干练果断,雷厉风行。他对官员的考核极为严格,命人取来官员名册,逐个检查审议,一旦发现问题,决不心慈手软,大笔一挥,逐出官场,另选合格者继任。富弼对范仲淹素来敬重有加,担心他这么做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便从旁劝阻说:“你用笔一勾,就砸了一个人的饭碗,他一家人都要为之失望痛哭啊!”范仲淹丝毫不为所动,斩钉截铁地回答:“他一家人哭,总比留下祸害,弄得千家万户顿足悲哭要好得多吧!”由此还衍生出成语“一笔勾销”。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焕然一新,一大批贪腐或碌碌无为的官员被淘汰,一批务实贤能者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的行政效率日渐提高,财政、漕运等状况也不断改善,萎靡的政局开始有了起色。

  然而,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力阻挠和疯狂反扑。

  庆历四年(1044)六月,为给革新派致命一击,夏竦使出阴招,他命家中婢女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写给富弼的信,编造革新派要阴谋废黜仁宗另立新君。字迹摹写得惟妙惟肖,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范仲淹、富弼等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惶惧不已。一些当初附和新政的高官,此时见革新派遭诬,便立即见风使舵。

  范仲淹等被逼无奈,只得请求外任。庆历五年(1045)正月,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

  新政虽只推行了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孕育了此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

五、三年掌邓州,百姓跪乞



  留任

  庆历六年(1046),朝廷调任范仲淹为邓州知州。范仲淹昔日的施政方略在朝廷受挫,如今主政一方,却可以放开手脚在邓州有所作为,为民造福。他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政事之余,他亲往书院讲学,邓州文运由此大振。

  庆历八年(1048),朝廷诏命范仲淹调任知荆南府,邓州百姓依依不舍,攀车卧辙,跪乞范仲淹继续留任邓州。范仲淹奏请朝廷,获得批准。

  范仲淹在邓州为政三年,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此,不仅留下了卓越的政绩,还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

  名句。

六、荒年知杭州,砍三板斧赈灾



  皇祐元年(1049)正月,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州。当时,杭州正闹饥荒,满眼凄惶,民不聊生,饥肠辘辘的杭州百姓对新任知州充满期待。

  自古赈灾有三大常规武器:开官仓、设粥棚、平抑物价。但令人们不解的是,这三大常规武器范仲淹一招都不用,却出人意料地砍出了三板斧:一是动员富户和寺庙大兴土木,二是组织民众大规模赛龙舟,三是想方设法抬高谷物价格。

  百姓听后叫苦不迭:这个新任知州太不靠谱!

  然而,没过多久,因灾荒引起的社会乱象日渐消退,老百姓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再后来人们都安其居而乐其业,社会秩序得到恢复。这时候,人们再回过头来审视范仲淹的三板斧,不由得恍然大悟:第一板斧拉动了投资,吸纳了就业,激活了灾荒之中沉睡的经济;第二板斧不仅拉动了投资,吸纳了就业,还活跃了百姓的精神生活,为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人们注入了奋斗进取的精神动力;第三板斧则巧妙地利用供求规律,先抬高粮食价格,吸引周边地区的粮商竞相赶往杭州市场抛售,当市场粮食供过于求时,价格自然一降再降,杭州百姓便可安享低价粮带来的

  福利。

  输血不如造血—早在千年之前的范仲淹已深谙其道。

  杭州百姓此时大发感慨:这个知州不寻常!

  皇祐四年(1052),朝廷调任范仲淹为颍州知州,范仲淹强扶病体,前往赴任,行至徐州,溘然长逝,享年64岁。仁宗为之亲书碑额“褒贤之碑”,追赠兵部尚书,追封楚国公,谥号

  “文正”。

七、小结



  自宋代以来,人们无不由衷地称誉范仲淹文名冠绝千古,相比之下,他的实干精神却未必广为人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应该是政治家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自幼刻苦向学,断齑画粥,学得文武兼备,超群卓拔。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虽屡遭贬谪,却不坠青云之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广为传诵。笔者掩卷思慕,不由得想起司马迁赞美孔子的言辞:“《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