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政理》)
注释:
a 牸(zì)牛:母牛。
b 正衿(jīn):整理好衣服。衿,衣襟。
c 夷吾:管仲的字。
d 咎繇(yáo):即皋陶。
大意:
齊桓公外出打猎,追赶鹿而跑入山谷之中,看见一位老翁,就问他:“这叫什么山谷?”那人回答:“叫作愚公谷。”桓公问:“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回答说:“因为我而得名。”桓公说:“现在看您的相貌,不像愚蠢的人,为什么您叫‘愚公呢?”老翁回答说:“请让我告诉您吧。我原来养了一头母牛,母牛生了牛犊,牛犊长大后,我卖了它,买了一匹马驹。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牵走了我的马驹。邻居听说
了这件事,认为我很愚蠢,所以把这个山谷命名为愚公谷。”桓公说:“您真的很愚蠢!您为什么就把马驹给了他呢?”说完桓公就回宫了。次日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理好衣服拜了两拜说:“这说明我管仲愚蠢啊。假使尧做君主,咎繇掌管司法,怎会有抢走人家马的事情呢?即便有人遇到像这位老翁一样的侵凌事件,也一定不会就那样把马交出去。老翁知道诉讼不公正,告官也无用,所以就把马给了对方。请让我下去好好地整顿政事。”孔子说:“弟子们记住,桓公是成就霸业的君主,管仲是贤良的辅佐,尚且还会把智者当作愚蠢的人,何况比不上桓公、管仲的人呢?”
【点评】
齐桓公、管仲、孔子,对“愚公”的评价非常有趣:桓公看到表层,做出了符合一般常理的判断——老人确实“愚”;管仲洞悉深层,见微知著,自责曰“此夷吾之愚”,百姓受屈,不正是从政者治理有欠缺的表现吗?孔子则说桓公君臣“以智为愚”,意思是说,这位老人根本不傻不愚,而是假托解释地名,用寓言进行讽刺,暗指司法不公。作者的用意,是劝诫治政者要善于听取老百姓的意见,不但是听表面的描述,更要发现背后隐藏的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有些故事,听起来滑稽荒诞,但哄笑之后,若不能觉察出其背后隐藏的恸哭与嘲讽,那就真是说者有意,而听者无心
了。(张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