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家书,不说谎的历史

时间:2023/11/9 作者: 月读 热度: 12902
黄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公元77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纷飞的战火由冬到春,连绵不停。唐玄宗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长安城里一片萧条零落。

  此时的杜甫,百感交集。流落被俘的士兵,生死未卜的妻儿,久盼音讯的父母,他写下一封家书抵万金,里面包含太多辛酸和期盼。

  祖传家训记一辈子

  “尺牍虽短寸心长,万金难抵一家书。”在家书字里行间中传承而来的是家风,也承载着家族文明的族约祖训。

  《曾国藩家书》约1500封,大多写于曾国藩40岁之后。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的家书将曾氏家族的家风一以贯之的传递。

  曾国藩的勤俭家风,源自曾家的祖传。曾国藩的祖父在给亲戚的书信中说:“宽一(曾国藩的乳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

  这种家庭教育,使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曾国藩要求他耕读孝友,谨守寒素家风,这样才能防止奢靡之风败落家道。除读书外,“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也常如此要求弟弟曾国荃:“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

  曾氏家族的祖训、家规,在白纸黑字的封封家书里传来递往,也世代传递着家族精神。

  与曾国藩的耕读勤俭不同,《梁启超家书》表现出“中国最早的新知识分子”的开明。

  在学业成就和健全人格的天平上,梁启超更倾向于后者,他很重视引导儿女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他认为,学问之道“为的是学做人”,孩子们“要用来做自己人格修养的工具”。

  1928年,梁思成从美国学成归国,令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辞去清华教席而去了东北大学建筑系,了解他的人说,梁思成是深受父亲的影响,梁启超觉得“清华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气”。

  写在纸上的家常话

  到了近现代,流传下来的家书更多。在秉承家族庭训、处世之道外,家书中蕴含的真情,也一样打动人心。

  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打开《傅雷家书》,就像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傅雷夫妇也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

  在教育孩子傅聪和傅敏时,傅雷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严格的管教必须居于爱子之情之上。

  写给孩子的家书,就像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傅雷用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谦虚待人、谨慎处事,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同时,对儿子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他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

  建议。

  质朴的家书,一字一句,皆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于1968年3月7日因为政治原因入狱,当时女儿佳佳只有8岁。4年后佳佳12岁时,开始和爸爸通信,直到1977年柏杨先生出狱。

  在囚犯与家属通信不得超过200字的规定下,柏杨先生的每封信都不长,但字字充满真情,充满智慧。譬如,当女儿答应给寄照片而没寄时,他写道:“注意一点,凡是许诺送人的东西,一定要办到,如果发生困难,一定要说明原因,不可含糊了事,对爸爸也是这样。”

  淡泊平和的语言,却给人以见信如晤之感。仿佛看到柏杨先生拍打着身上的风尘,从远方缓缓走到眼前。

  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

  亦舒曾说:“有什么感情是家书所不能激发的呢?家书有灵魂,家书能说话;家书有表达喜怒哀乐的一切本事;它们能使激情上升,就跟当事人本身在场似的;家书最初发明时,就是为安慰像我这样的寂寞人的!”

  书信,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在家人之间来往的“家书”,千百年来一直是主要的沟通方式。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传递着家族庭训,一封封家书,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可是,当电话和互联网闯进我们的生活,传统家书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同时,由于家书是属于两人之间的私密性文字,收信人读后,往往便尘封箱底。更多情况下,那些砥砺年代的家书,在岁月的侵蚀和空间的限制下,悄然消亡。

  2005年,国内数十位文化名人,包括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文怀沙、苏叔阳、张文彬、白庚胜,一齐向海内外发出倡议:留住家书,抢救家书,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添砖加瓦。

  抢救家书,为了留住和重建民间记忆。

  自2005年4月至今,近5万封家书由海内外汇集而来。“这是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父亲写的家书,字写得特别好;这是陈独秀写给胡适的,是镇馆之宝;这是一位父亲在上海时用图画方式写给孩子的信……”这些家书,都被张丁精心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他一直致力于家书搜集抢救和整理工作。尽管如此,张丁还是觉得“时间太紧迫了,我们抢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家书消亡的

  速度”。

  之所以抢救家书,是因为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

  “家书是第一手资料,写的时候不是为发表,它是不会说谎的。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后,现在又被打捞上来,可以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张丁计划建立一个专门的家书博物馆,并且为家书申遗。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不仅仅有领导人、英雄和精英人物的过往,也包括普通人的历史。把老百姓的生活、心路历程、民间历史还原,重建中国民间记忆——这或许是抢救家书的最大意义。

  (选自《文史博览》2015年第10期,荐稿人:风吹麦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