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者,德之本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①。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②,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
也③,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④”(《孝经·三才章》)
注释:
① 则:效法,作为准则。
② 肃:指严厉的统治手段。
③ 教:这里指合乎天地之道与人性人情的教育。
④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师尹,周太
师尹氏。
大意: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而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循环运转,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一样天经地义,它也是人类最为根本的品行。天地有其固定不变的规律和法则,人类也将实行孝道奉为准则而严格遵循。效法天上的日月星辰,遵循那不可变易的规律;凭借地上的山川湖泽,获取赖以生存的便利,因势利导地治理天下。因此,对民众的教化,不需要采用严厉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对民众的管理,不需要采用严苛的办法就能治理得好。古代的圣王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亲自带头实行博爱,于是就没有人会遗弃自己的双亲了;向民众讲述德义,于是民众就跟着去实行;带头恭敬谦让,于是民众就不会互相争斗抢夺了;制定礼乐来引导和教化民众,于是民众就能和睦相处了;向民众宣传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于是民众就能够辨别是非,不会违犯法令了。《诗经》里说:‘威严显赫的太师尹氏啊,人民都在仰望
着你!”
【解读】
《孝经》是一部讲授孝道的儒家经典,位列十三经之一。全书围绕“孝”这一核心内容,阐发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书中指出,孝是一个人品性的根本,国君可以用孝道治国,臣民也可以通过谨守孝道来安身立命。《孝经》文字简要通俗,思想却通彻深刻,为后世所推崇。唐玄宗就曾亲自对其加以注释和推广。
本文选自该书的《三才章》,“三才”是指天、地、人,语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意思是说《周易》囊括了天、地、人三方面的内容,天、地、人三才两两相生相对,于是演化出六爻。《三字经》也说:“三才者,天地人。”这段文字记录了孔子与曾子师徒间的对话。针对曾子对孝道伟大之赞叹,孔子进而阐发了孝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作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孝道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更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孝经》的基本观点,也是全书理论的基石。
自古以来,重孝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文帝亲尝汤药”“陆绩怀橘遗亲”“黄庭坚涤亲溺器”的故事,至今仍令我们感动。经过数千年绵延传继,孝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2014年12月20日,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主办的“中华孝道 孝行天下”大型公益主题活动中,由公民个人及民间组织首倡,将每年的这一天设立为“中华孝道日”,体现了当今社会对中华孝道文化的高度尊崇与大力弘扬。(高希)
史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①,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②,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③,吾仇也;燕王④,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⑤,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⑥。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⑦,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⑨!(《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释:
① 原:考察。 庄宗: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后梁龙德三年称帝,建都洛阳,国号唐,同年灭后梁,三年后,在兵变中被杀。
② 晋王:即李克用,李存勖之父。唐末平黄巢有功,拜河东节度使,封晋王。
③ 梁:指五代后梁。后梁太祖朱温曾参加黄巢起义,后降唐,封梁王,曾与李克用父子长期交战。
④ 燕王:指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刘仁恭原为小军官,投靠李克用之后夺得了幽州(今北京)地区,又因李克用保荐,被任命为唐卢龙军节度使。后背叛李克用,投靠朱温。朱温灭唐称帝后,封刘仁恭之子刘守光为燕王。李克用说“燕王吾所立”,不是说燕王是他封的,而是说燕王是他扶持起来的。
⑤ 契丹: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的少数民族,916年建契丹国,后改称辽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与晋王约为兄弟。
⑥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⑦ 从事:三公及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官员。 ?少牢:古代祭祀,牛、羊、猪各一称太牢,只有羊、猪为少牢。
⑧ 语出《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⑨ 伶人:宫廷里专供统治者娱乐的音乐、歌舞、戏剧或杂技演员。
大意:
唉!国家盛衰的道理,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就不是由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后唐庄宗之所以取得天下,又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前,将三枝箭赐给儿子李存勖,并对他说:“梁,是我们的仇敌;燕王,本是我们扶持起来的;契丹,曾和我们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国而依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不要忘记为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将箭收藏在太庙中。以后每逢打仗,先派手下随从用猪羊祭祀太庙,然后把箭从太庙里恭敬地取出,装在织锦的袋子里,行军打仗时背着箭冲杀在最前面,等打了胜仗回来,再把箭收还于太庙。
当庄宗用绳子绑缚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君臣的头颅,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此时的庄宗,他那神情气概,是何等威风雄壮!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平定,一人在夜里起兵发难,反叛者四面响应,庄宗慌乱中出兵东进,没等见到叛军,将士就纷纷逃散。君臣面面相觑,不知投奔何方,乃至于呼天抢地,割断自己的头发,嚎啕大哭,这又是何等的衰败!难道说真是得天下难而失掉容易?还是说他的成败兴衰其实都是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使人受益。”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必定祸害终身,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其争锋;而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伶人就能令其困殆,乃至身死国灭,被天下人所耻笑。祸患和危难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积累形成的,智慧而勇敢的人也常常被自己沉迷的东西困扰消耗,这是普遍规律,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解读】
这是摘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的一段著名史论。作者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复仇前励精图治,继位后宠幸伶官最终受其祸害身死亡国的事例,阐述了国家兴亡不由天命而依人事的道理,揭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统治经验,指出“智勇多困于所溺”,统治者应该克制私欲,防微杜渐。文章短小有力,议论虽少而感情充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清代文人沈德潜赞誉此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初入政界时,正值北宋王朝由盛转衰,政治弊端凸现,社会矛盾尖锐,外族入侵与农民起事此起彼伏。针对当时朝中的弊政,他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当时的危机,不料遭到当权派打压,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欧阳修忧心忡忡,担心五代时期惨痛的历史又将重演。为了让统治者以史为鉴、及时醒悟,他亲自撰成七十四卷《五代史记》,后名《新五代史》,成为北宋设馆修史之后唯一的私修正史。(高希)
子
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①。”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②,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① 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籍一类的事情。 ?廨(xiè):官署。
② 式:通“轼”,车前的横木,这里指以手抚轼,表示敬意。 ?商
容:商纣时的贤者,因为忠直被贬。 ?闾(lǘ):里巷的门。这
里指住处。
大意:
陈仲举的言行举止在当时是读书人的楷模,他在各地为官,有着澄清天下的志向。他赴豫章太守之任时,刚到当地,就问名士徐孺子的住处,打算先去拜访。主簿说:“大家的意思是想请您先去官署。”陈仲举说:“当年周武王路过商容家的时候,以手抚轼致敬;访贤奔走不停,连坐席都来不及坐暖。那么我尊敬贤人,又有何不可呢?”
【解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逸事,分“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类,展现了当时士族阶层的生活与思想风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是否礼贤下士,向来是人们衡量领导或官员素质甚至能力的重要标准。道理谁都懂,但是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孔融曾向曹操隆重推荐祢衡,曹操觉得祢衡不过徒有虚名,不仅不重用,还用了一招借刀杀人的伎俩,使祢衡最终惨遭杀害,自己知人识人的名声也得以保全。以曹操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在如何对待人才这个问题上,尚且做不到滴水不漏,可见这真是个难题。一旦坐上高位,心里难免会无端涌出优越感和等级观来,一举一动,时刻要担心自己的身份形象,是否掉价,范儿足不足。另外一个原因是,身在其位,未能免俗。如果过于亲民,以致与众不同的话,也许会遭致同僚或上级的忌恨,从而阻挡晋升之路。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曹操所考虑的,即此人是否有用,付出是否有利益回报。
因为诸多现实差异,民众不能接受官员的苦衷,觉得就是摆谱,官员则觉得民众苛刻;民众指责官员变质,官员觉得不过是环境所迫,身不由己。官员之所以会那样地随大流,那样地顺应环境,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职位的在意,超过了对职位所包含的责任的在意。或者说,没有“澄清天下之志”。官场险恶,选择了对仕途负责,自然放弃了对民众负责。
陈仲举以年轻时的一句“大丈夫当扫除天下”闻名,向来心怀远志。为官时,人称忠正,以致被贬为豫章太守。不入官署先访贤人,很容易被怀疑为政治表演,然而,在贬官任上,进行这样的表演,并非易事。他最后因为密谋扫除东汉炙手可热的外戚而遇害。在那个时代,志在做官的人,懂得虚与委蛇即可,而志在天下的人,是要有舍生取义的勇气的。(张瑞利)
谢安气量过人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①,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②。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④,吟啸不言⑤。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⑥,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
① 谢太傅:指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死后追赠太傅。 东山:
山名,在浙江上虞西南。谢安在出任官职前,曾在此隐居,时
常与诸名士畅游山水。
② 孙兴公:即孙绰,字兴公,东晋著名文学家,曾任著作郎等职。
③ 王:指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④ 王:通“旺”,指兴致高。
⑤ 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
当时文士一种习俗。
⑥ 舟人:舟子,划船的人。 ?说:通“悦”,愉快。
大意:
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与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海面上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都不禁惊慌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高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头更猛,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再也坐不住了。谢安慢条斯理地说:“既然如此,恐怕该回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而归。从这件事里人们审度谢安的气量,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
国家。
【解读】
东晋政治家谢安遇事总能保持从容镇定,《世说新语》里称之为“雅量”。
淝水之战时,前秦大军压境,丞相谢安则一如既往的弹琴、饮酒、作诗,闭口不谈大战之事。受到谢安的感染,在前方领兵的将领知道他一定是胸有成竹,所以也就放下心来各司其职,各练其兵,军民上下,严阵以待。最终,晋军打败了前秦军队,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家人将捷报递给谢安,他略瞟了一眼,就随手把它放在旁边,好像没这回事一样,继续与宾客下棋。客人问信里说些什么,谢安才若无其事地答道:“子侄之辈已经破敌了。”
谢安能够以平静的心态迎接突发的危险和突然的喜悦是值得敬佩的,而他主动寻觅险境,体验险境,并且以险为乐、为美,则更加难能可贵。烈烈狂飙,滔滔碧海,雄浑而壮美,谢公沉醉于这美好动人的大自然中,视险如夷,其胸怀之旷达、气度之宏伟,令人想见“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魏武帝曹操。(范子烨)
集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①。
我年已强仕②,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孟浩然集》)
注释:
① 回北、起东:北斗星的斗柄从北指向东。斗柄指向东南西北,
分别代表春夏秋冬。
② 强仕:指四十岁。
【解读】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作品收入《孟浩然集》。
孟浩然以田园山水诗见长,然而,这并不是他的主动追求,他是很想走仕途的。读书人虽以清高自许,但自古以来,为官才是他们最为理想的人生道路,只有这样,才不枉寒窗苦读,才可以向天下证明自我
价值。
这首诗以田家为题,确实也写到了田家生活的安然,而其内在更真实的情绪是:时光飞逝,功名无成。这一年孟浩然四十岁,又一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农人对新年最多的祈盼是物阜人丰,而孟浩然的忧农,并没有那么单纯和投入,他更焦虑的是,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来名正言顺地表达对农事的观感。像陶渊明那样以农人的身份写农事,他是无法坦然为之的。如果知道被后人冠以田园诗人这个名头,孟浩然不知道会不会哭笑不得。
理想与现实的错位,令孟浩然痛苦,却成就了他的另一种可能。成功没有标准定义,有时候,放弃某些执念,也未必是坏事。(张瑞利)
守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①。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东坡全集》)
注释:
① 赴壑蛇:去山谷里蜕皮的蛇。形容时间无法停留。
② 挝(zhuā):敲打。
【解读】
《东坡全集》共115卷,比较全面地收录了宋代文豪苏轼的作品。
这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诗。守岁是传统的风俗,在除夕那天,通宵不睡,以迎接新年的到来。古时候认为年长者守岁是为了珍惜时间,年轻人守岁,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今天的守岁,已经不限于这样的意义,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娱乐的理由和相聚的机会。
儿童无知,觉得守岁不过是一场嬉戏笑闹,比及年岁阅历渐长,对时间会更敏感甚至畏惧,尤其是在这辞旧迎新的界限上,每一刻的流逝似乎都触手可及,而又不可挽留,实在令人伤感。
苏轼从来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在彻夜的喧哗中,他冷静地想到,时间,是守不住的,相比这一寄予美好愿望的象征性的仪式,更重要的是珍惜日常的时间。把每一天都当成是人生的最后一天来把握,便会加大生活的密度,未来也会少去很多悔恨。
苏轼的人生有太多坎坷,然而既不自暴自弃,也不怨天尤人,他能在各种生活小事中融入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他令百世景仰的豁达人格。(张瑞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