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代“公车改革”那些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月读 热度: 16294
古代“公车改革”那些事

  

  在中国古代,“公车”对官员们来说,既是代步的工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王公贵族们都以乘坐公家的车为荣。西汉开国时,由于连年战争的原因,马匹奇缺,汉高祖刘邦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一些官员只得屈尊乘坐公家牛车。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认为,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在公车使用上也应该节俭,所以费用相对低廉的牛车再次盛行,直到经济恢复后牛车才又被马车取代。

  由于当时没有规定官车的公私使用之分,一旦工具派发下来,完全供主管官员个人摆布,成了绝对的私人用品,这就容易助长腐败与奢靡的风气。同时,官车数量庞大,也成为严重的财政负担。看似平常的公车消费,实际上成为变相的“车轮腐败”。

  有鉴于此,古代皇帝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公车改革”,其中以明太祖朱元璋最为著名。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苦出身,他既体恤老百姓的艰辛,又担心养尊处优的日子会磨损官员治国的意志,因此他对那些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非常反感。就说出行,以前都是马背上来,马背上去,如今则是车轿代步,他很担心这样会导致官员懈怠并产生腐败。所以,开国不久,他便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三品以上文官特许乘坐四人抬的轿子,余皆骑马;勋戚(有功劳的皇亲国戚)和武官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抬轿者,都要接受严厉处罚。

  不仅对于文武百官严加管束,他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据《明史》记载,有一次,官员奏请把他乘坐的轿子装饰一下,需用黄金若干。他说,不必了,用铜就可以。臣下讨他的好说:“陛下,即使用纯金,又能费多少?”他说:“朕富有四海,岂吝乎此?然所谓俭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侈之原未有不由小至大者也。”不只对平时乘坐的轿辇,就是大朝会,朱元璋也不愿意太过奢华。大朝会,即百官朝见天子,是历代礼仪规格最高的朝仪。当天,礼部会将皇帝乘坐的五辂即玉辂、金辂、革辂、象辂、木辂置于奉天门,这五辂制作考究,放置有序,玉居中,左金,次革,右象,次木。皇帝驾出则乘玉辂,后有腰舆,以八人载之。某日,朱元璋考证《周礼》五辂,问儒臣:“玉辂太过奢侈,用木辂替代如何?”博士詹同说:“孔子云‘乘殷之辂’,即木辂也。”朱元璋说:“以玉饰车,古惟祀天用之,日常所乘宜用殷辂。然祀天之际,玉辂未备,木辂亦未为不可。”参政张昶反对说:“木辂,戎辂也,不可以祀天。”朱元璋不以为然:“孔子斟酌四代礼乐,以为万世法,木辂宁不可祀?祀在诚敬,岂可拘泥仪文。”于是洪武六年,礼官奉命重考五辂制,改为木辂二乘。一以丹漆装饰,用以祭祀;一以皮鞔装饰,用以行幸。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公车改革”规定在明朝初期执行得非常有效。但是,随着明朝的日渐衰弱,监管也每况愈下,一些贪恋安逸、养尊处优的官员们又纷纷坐上了轿子,而且轿子越坐越大。据《明史·奸臣传》记载,奸臣严嵩的死党、总管全国盐政的都御史鄢懋卿,“性奢侈,其按部,常与妻偕行,制五彩舆,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倾骇”。

  清朝进关后,特别是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也都致力于“公车改革”,规定在京的满族大臣不分文武一律乘马,不准坐轿;一品文官如果因为年老或疾病不能乘马的,必须经过特许才可坐轿;汉族文官可以坐轿。但乘轿上下班,得准备两班以上轿夫中途替换,一班轿夫抬轿时,另几班乘大板车随后。计算下来,养一乘轿子的年度开销需要数千两银子。因此,在不影响官员形象的情况下,朝廷鼓励满汉大臣一律乘坐轻便价廉的代步工具,于是很多京官都改乘骡车。

  但是,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满族官员不许乘轿的禁令在康熙时就已被打破,到乾隆时乘轿已成普遍现象,乾隆皇帝为此连发诏谕训斥,但效果甚微。当时,大将军福康安作为乾隆的宠臣,长年统兵,“其出师督阵亦坐轿,须用轿夫三十六名,轮替值役,轿行如飞”。

  由此看来,明清两朝前赴后继的“公车改革”多是前紧后松,虽有突破,但却不能将“公车改革”进行到底。公车的日益舒适化和奢侈化无疑推高了官场腐败的程度,加速了官场腐败的进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