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注重于表现画面的空远与秩序,即通过模糊或明显的色调和明暗的变化,表现画面的虚实与深浅,营造出一种抽象的“气韵”。西方绘画则强调透视效果,透视法被广泛用于表现画面的空间深度和透视关系,强调三维空间的线性透视效果,即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物体更大更明显,以此营造出更真实的画面。此外,画面所反映的精神架构也各不相同。例如,传统西方绘画强调写实,注重表现外在世界的物质形态,而中国传统绘画则强调“心境”,注重表现画家的内在情感和精神追求。总的来说,中西传统绘画的视觉图像空间虽然存在差异,但都注重对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的表现,而具体的表现手法则有所不同。
一、观察方法
(一)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所刻画的动物形态被认为是中国绘画的原型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对于西方绘画注重透视和逼真的表现,中国画的构图布局更加自由,更注重表现情感和意境。中国画构图布局自由,往往根据主题的需要,突破时空的限制,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郭熙的《窠石平远图》等,都采用了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往往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将远距离的景观、不同时期的人物、不同地域的景象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全景式的画作,强调整体感和氛围感,这种技巧能够通过在同一画面中组合多个元素,包括但不限于人物、动物、景观和建筑,来展示一个故事或主题,使这些元素之间产生视觉上的联系和互动。画家常常利用虚实手法和透视原理,将山水景色和文人墨客的生活描绘在同一画面中,从而创造出一种生动的艺术效果。“从画面上看不出画家立足何处,而处处都有画家在”。因此,中国画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哲学内涵的艺术形式,它在构图、表现手法和意境上都与西方绘画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也让中国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有三远(高远、深远、平远)确实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这一手法通过刻画山的远近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山的高低、远近和大小,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高远的表现手法是从山下仰视山巅,让观众感受山的高大耸立之势,产生雄健之感,但同时也会让观众感到山势逼人,产生压迫之感。深远的表现手法是从山前而窥山后,通过重叠深远、虚实结合来表现山的深邃感,但难免会产生重晦之色,与心灵产生距离。平远的表现手法是近山远眺的风景,通过光与暗、真与虚、交融与朦胧的处理,将画面关系整合在一起,让观众的意识进入画面的空间,从俯瞰的角度来看,感受到平和的画面氛围。在这种手法中,山的远近不仅仅是一种空间关系,还可以传达出文化、哲学和心境等方面的内涵,因此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山有三远的表现手法被广泛运用并深受欣赏,使观众在欣赏山水画时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二)西方传统绘画
透视在西方绘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绘画艺术中的核心技法之一,通过透视技法的运用,西方绘画得以表现出更为真实和立体的画面,其表现的空间和形态是基于自然空间的一种虚拟空间,使得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成为西方绘画的重要特征和艺术魅力之所在。透视是通过线性的透视原理,将画面中的物体按照真实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透视,艺术家可以在画布上构建出真实的空间效果,将画面中的物体、人物和景象呈现出更加真实、立体的形态。西方传统绘画以描述事物的空间形态为主要特征,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西方传统绘画从固定的角度描绘事物,采用焦点透视的原则。透视被视为一种科学的表现方法,采用焦点透视原则,通过一条或多条消失线的引导,将画面中的物体和景象按照真实的比例关系进行表现,从而营造出一种立体、真实的空间效果。透视不仅可以帮助艺术家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具有沉浸感的艺术体验。透视在西方传统绘画中确实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一种科学的表现方法,可以使画面中的物体看起来更真实,更具立体感和深度感。透视的原理是在一定的视点和画布大小下,通过绘制水平线和消失点等工具,将三维空间的景象转化为二维平面上的图像。通过这种方式,画家可以在平面上再现真实世界中的空间关系和景象。这些透视形式和构图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描绘建筑、城市景观等静态事物,也可以用于描绘运动和变化中的事物,如人物、动物和交通工具等。透视法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绘画中,也被应用于摄影、电影、游戏设计和建筑设计等领域,成为现代视觉表现的基础。二、画面构成
在中西绘画艺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文化、语言及受其制约的思维模式的迥异,画面的构成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并形成了各自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中国画中的留白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留白”指的是在画面、文本或器物表面留出一定的空白区域,让人们在看到实体部分的同时也感受到虚无之美,具有神秘而深刻的内涵,是表现空灵、静寂、悠远等意境的重要手法之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增强画面气韵的作用。在中国绘画中,留白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不画或留白的“空白”,二是轻描淡写、留白的“淡白”,三是一笔画的留白。这些留白的运用可以让画面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让观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在中国画中,留白还可以表现出文人的性格,如画中“似有似无”“氤氲朦胧”的画风,都是通过留白表达出来的。留白也可以帮助观众集中注意力,使画面更具有张力和节奏感。同时,留白也可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比如,留白可以表示作者对某种事物的敬畏、沉思或是反思,也可以在画面中刻意地留下一些空白区域,让观众自行去想象和感受。除此之外,留白还可以使画面更具有美感和协调性。过于拥挤和繁杂的构图往往会给人带来压抑感,而适当的留白可以让画面更加舒适和自然。因此,留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构图技巧,它可以让画面更具有艺术性和吸引力。绘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是留白大师,方寸之处也可表示天地之宽。通过将作品的各个区域留白,艺术家能够传达深度和空间感,并创造出平衡和谐的构图。南宋画家马远的画作《寒江独钓图》描绘了一个渔夫坐在一艘小船上,水中没有任何可见的涟漪,但仍然能传达出一种浩瀚和宁静的感觉。代表“水”的空白空间是一个平面形状,而船是空间环境中的一个焦点,不仅在视觉上使“水”合理化,还提醒观众河流的浩瀚。这幅画中船的位置略低于水平中心线,船体与水面平行。为了打破这种单调的水平构图,画家将船尾向右倾斜,渔夫则向上倾斜向左。画中最显著的是坚固、狭窄、长长的木舟,象征着世界的狭窄。舟下的“水”象征着思想之流,时而汹涌,时而平静。这种“舟”与“水”在《寒江独钓图》中,并没有描绘出渔夫的面部特征,而只是通过渔夫的身体姿势和动作来表现他的心境和情感,这种形式上的省略和留白,使观者更加专注于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氛围,也让观者能够自由地在心灵中想象渔夫的形象和内心的感受,“实存”与“留白”的对比赋予了画面更深刻的意义。在陆路旅程的叙事中,人物和车马的行走路线总是确定的,从山麓到村落途中有可能会遭遇河流和阻碍道路的山石,但叙述方向和线索是明确的,容易被观者理解和预测,而在描绘舟船风景时,画家需要表现复杂的环境和舟船的行驶路线。在舟船风景中,描绘复杂的环境和行驶路线时并不一定要遵循季节、环境等限制,也没有特定的路线,这使得作品更加抽象、自由和不确定,同时也增加了观众在审美上的自由解读和想象空间。同时,这种留白艺术的运用也让画面更加简洁而又富有深度,赋予作品更高的审美价值。对此,《格古要论》曾评论马远的画:“全境不多,其中小幅或峭峰直上,而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
(二)西方绘画的色彩
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其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础,光的运用和色彩选择可以影响我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和认知。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光是所有视觉体验的基础;光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立体,而色彩则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此外,不同的画派和画家在运用光和色彩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也反映出了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追求的差异。光与色彩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写道,“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产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在形式上,光的表达似乎是西方风格绘画所必备且独具的。西方画家一直追求用纯粹的光作画,中世纪的玻璃彩画工通过彩色的玻璃窗,穿透教堂的厚重阴影折射出多彩的投影,说明了整个西方画史上光、暗、投影的一体化。在西方传统绘画中,颜料被认为是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画家必须精通各种颜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颜料的选择和运用中,画家需要考虑颜色的明度、纯度、饱和度、对比度等因素,以及颜料的稳定性、透明度、遮盖力等特性。通过巧妙地运用颜料和色彩,画家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认知。三、艺术理念
(一)传统中国画“天人合一”理念
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它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探索。同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审美情趣和意境,通过精神上的寄托和投射,带给观者更加深刻的体验和共鸣。中国画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艺术家通过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从而表现出对自然与社会的感悟、情感和审美。它常借山川、花鸟、虫鱼抒发个人情感,强调“情景交融”,捕捉一切自然意象。因此在画面构成与观察方法方面中国画往往布局自由,能够根据主题的需要,突破时空的限制,体现出其宁静和悠远的艺术价值。
(二)西方“模仿说”
西方古典绘画强调真实,即追求模仿自然,并尝试通过光、色、空气等元素来营造逼真的视觉效果。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源于人类的模仿天性。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模仿的能力和倾向,通过模仿,人们可以学习和理解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艺术家就是利用这种模仿的本能,创造出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作品,在他的《诗学》中详细讨论了艺术和模仿的关系。他认为,艺术家通过模仿自然界和人类的行为来创造作品,而这种模仿不仅仅是表面的复制,而是对本质的模仿。而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对所模仿的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创造出那些合理的、令人愉悦的作品,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和价值,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道德。同时,艺术家也需要具有道德品质和责任感,不能创作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的作品。“模仿说”从根本上影响了西方古典绘画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天人合一”和“万物一体”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情景交融和随性而为的表现方式。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气韵和意境,往往更加侧重表现画家的心境和情感。绘画的题材和形式也比较多样化,涵盖了风景、人物、花鸟、山水等各个领域。此外,中国传统绘画往往不强调透视和准确的比例,对时空的限制较少,因此画面往往更加自由和开放。相比之下,西方古典绘画注重写实,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追求真实、精确和细致的表现。西方绘画通常采用透视、色彩和构图等技巧,强调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物我对立。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表达出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因此,西方绘画作品往往具有严谨、理性和精细的特点。总之,中西传统绘画在审美价值和表现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不同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反映在传统绘画的风格和特点上,使中西传统绘画在审美上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