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画山水画构图的概述
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近况可知,传统国画山水画的创作十分讲究。构图也被称为经营位置、布局、章法等,是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构图形式能够决定画作的品质,画作构图内容应做到相互协调,进而展现出画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山水画构图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平远、深远、高远的空间处理方法,使观看者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层次感和视角感,更方便体会画作的内涵。
我国国画山水画构图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扇面、条幅、长卷等。有些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将构图与文字相结合,创作成门、甲、田等形式,还有一些融入英文字母样式,类似于A、C、V等。在创作山水画时,不同的构图形式能够表达出特定的意境。例如,田字构图形式,代表丰满、充实的意境,能够体现出山水的总体气势。而甲字型构图方式,讲究画面的整体布局划分。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要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创作内容,灵活运用构图形式,在不断激发创新精神的同时,创作出更多的画作形式。
二、国画山水画构图的影响因素
国画山水画构图表现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指的是画家受自身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山水作为画作创作的灵感和基础,借助山水画创作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每个画家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其生活状态以及艺术环境熏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他们的构图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之处。例如,我国五代时期的南北派画家,在山水画构图表现形式上便存在较大差异。南派画家性格豪迈,在描绘巍峨山色时,会采用视野辽阔的全景式布局构图方法,力求突显山势的巍峨;而北派画家性格十分细腻,更善于以某一处景观展开详细刻画。由于不同构图方式的选择,其美学价值和审美特征自然也有所区别,二者各有千秋。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所要表达的山、水、林等元素的自然状态与特点。在山水画创作中,不需要过于描述这些元素的真实感,而是强调运用抽象思维,将其蕴含的意境体现出来。在处理客观影响因素时,艺术家们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构图处理方式,力求达到画面构图的和谐、自然。画家在对画作展开艺术处理时,会为山水赋予人格化特征,从而保证构图更加生动和灵活。
三、国画山水画构图的审美特征
(一)构图丰富多样
从古至今,国画山水画构图形式呈现多样性,创作作品种类繁多,主要原因是,同样的景色在不同画家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由于每个人对于景物的感悟和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将其呈现在画纸上的形式与内涵也有所不同。构图多样化决定作品的多样性,对于同一片视野下的景物来说,画家选择其中不同景物作为创作主体,则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主体有强调的部分,也有虚化的内容,在虚实的对比下,能够表现出主体景物描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倘若画家选择同样的构图形式,那么作品便会呈现出严重的雷同现象,其中存在的差异性也不明显。因此,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画家要用心体会山水的精妙之处,精心地设置构图方式,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二)构图纵横开合
国画山水画构图具有纵横交错的特点,在画作上能够体现出一纵一横,如高峰横云、江边古塔、悬壁栈道,等等,这种纵横交错的构图表现方式,能够促使画面更加动感、灵活。国画山水画的构图描绘视域亦十分广泛,在注重细节刻画的同时,也注重突显出纵横交织感。例如,北宋画家会采取全景式构图方式,描绘北方山势的巍峨气势,因此画面构图方式以纵深为主,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受。而南宋时期的画家则通常采取特写或截取式构图的方式,画作山势开合较小,画面感纵横突出。
此外,从开合角度分析画作构图的美感,其中“开”主要指铺开画中景物,“合”主要指画面阵势的聚合与收拢,此种构图方法的运用,要突出主体内容,然后在集中体现。画家需要做到整体和局部的开合,在描绘合处时,不要过于细碎,以免出现画面分散的情况。开合是彼此促进的方式,“开”制造矛盾之后,由“合”来统一矛盾,并通过最后的整合和歸纳,突显出画面的气势和感染力。例如,由齐白石《松鼠葡萄》作品欣赏可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从上至下铺开的葡萄,决定了画面的走势和起笔,起笔处就是“开”。随着藤条的向下顺延,表现出收的感觉,画面下方的松鼠就像结尾的句子,收住了画面走势,这部分就是“合”。整幅画作中贯穿了大开合和多个小开合,在共同作用下,营造出丰富的画面构图。
(三)构图主次分明
前文说到,构图时的深思熟虑和形式多样,决定了一幅优秀山水画的出现与创作,而主次分明的构图方式,不仅能让山水画给人眼前一亮的感受,也有利于观者层层递进,按照主次结构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本质。倘若画作中的事物,都是中规中矩地排列在一起,给人的感觉便不够惊艳和突出,即使这幅作品情感韵味深厚,也无法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也便导致观者无法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意义,从而将其看成一幅普通的练笔之作。由此可见,在国画山水画构图方面,画家要格外注重主次分明特征的体现,在构图时要充分做到这一点,既然画家创作的是山水画,那主体就是山水,人、动物则是次体,山水画中主次内容所占区域要合理划分,山水占比不应过大,但作为次体的人、动物、建筑等也不应过于渺小,需要表现出平衡的效果。
(四)构图虚实疏密
我国绘画历来注重意境的突出和体现,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画家视野之内的景物不需完全写实描绘,可以适当进行虚化处理。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吸引观者眼球,从而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与层次感。画家在刻画局部景物时,也可以运用虚实结合的画法,强化以山带水的绘画效果。针对虚实构图手法展开分析可知,虚主要指模糊不清,实就是清晰明确。从画纸结构来看,画笔描绘的部分是实,空白部分则是虚,这里强调的是“实为有形、虚为无形”的观念,但要注重和谐统一。一幅优秀的画作,物象描绘写实过重,会让画作显得呆板和凝重,甚至还会让观者感到压抑,因此,需要利用“虚化”方式来进行缓冲。反之,如果画作中虚化内容过多,则会显得画面空洞,给人一种无力感,此时需要补充“实”来吸引观者。因此,画家在山水画创作时,可以通过对优秀国画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灵活掌握绘画虚实技巧的运用。例如,在《溪山远眺图》作品鉴赏中,虚就是远处的船和山水,实则是近处的人物和树木。《黄山古松图》中,虚就是流水和浮云,实就是古松和山石。要想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就要灵活掌握虚实的处理方式。
此外,通过合理安排疏密,也能够充分发挥画面构图的衬托作用。疏密对于国画创作来说,具有调和的作用。国画山水画中,疏密线条的绘画要求也有不同,密线条绘画讲究集中,疏线条绘画讲究自由,在进行国画创作时,要想做到疏密结合,就要打破传统单调、和谐的感觉。例如,在《渔庄秋霁图》作品鉴赏中,画家在画作中不仅呈现出空疏之美,还采用大量的留白艺术手法,在保持线条平行的基础上,预留了大量的空白区域,从而获得意外的美感和意象。由此可见,疏密绘画艺术能够提高作品层次感,平行线条运用会增强画面空灵感,从而突显出画面密集细致的美感。
(五)构图藏露稳险
藏和露是国画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方式,国画中包含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元素,如树木、建筑、石林等,这些元素都可以做到藏与露,画家巧妙构思,运用以少胜多的方式,体现出丰富的画面内涵与深意。藏露部分要做到合理划分,藏处要适当多于露处,这样画面将更具有趣味性,并且“藏”时要做到自然融入,不要太过刻意,容易导致画作失去本来韵味。“藏”主要指蕴藏和隐藏,具有隐喻画家情感和突出山水画意境的作用。“露”主要指显露和显示,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现。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巧妙运用藏露构图技巧,会更加凸显画面的含蕴之美和幽深韵味,从而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
从稳险构图方式展开分析,画家需要注重稳和险的刻画把控。以往四平八稳的构图方式,会让画面看上去犹如一潭死水,因此,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既要突显出险意,还要突显出稳定性,从而彰显绘画作品的艺术情趣。例如,在《积书岩图》作品鉴赏中,画家就是采取险中求稳的构图技巧,画面左侧松树后峭壁间隐约可见巨石,呈三角形状插在水中央,整体给人向右倾倒的视觉冲击体验。右侧描绘的景象是,一个露出一角的山石抵住了左侧山石的压力,在虚实景象中突显出,达到险中求稳手法的运用与描绘。
(六)构图景别形式
构图景别形式是指,创作者将生活感受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体现出浓厚的主观性。即创作者利用不同构图方式,从多角度展开绘画,进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例如,画家选择“三远法”构图方式,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展现出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高远指的是在山下仰望山巅,即从仰视角度进行创作。例如,《溪山行旅图》作品鉴赏中,作者采用的便是高远的构图方式,画面主体部分为巍峨高耸的山体,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视觉美感。深远的构图方式通常用于体现山重水复的深邃感受,例如,《清卞隐居图》作品鉴赏中,作者运用“S”型构图方式,依次呈现浓密树林、群山交替的景象,借此烘托山势的深度。“S”型构图方式能够将画面中的创作元素有机整合,达到突显自然景观气势磅礴的效果。而平远的构图方式是指,从近处望向远处,以平视角度展开绘画,营造出视野开阔的视觉感受。例如,在《江岸望山图》作品鉴赏时,作者采用了一河两岸法的构图技巧,从平视角度依次描绘两岸景色,呈现出近处和远处的平远风光效果。三远法既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结合运用在同一幅作品中。例如,《千里江山图》这幅画作,作者在画面呈现时即穿插使用了这三种构图方式,使得跌宕起伏的画面更具有層次感,更加突显创作者对自然美感的理解与表达。
四、国画山水画的构图审美探究
其一,诗情画意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是绘画的精髓,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与方式,不仅体现出国画中意境创造的优秀传统,也能彰显出独特文化的美学追求。其二,境界之美。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的自然线条,而是其中蕴含的意境。创作时应遵循主观感受,传达生活知识,并从中获得感知与启示。也可通过不同角度深化创作的意境美,从而增强人们的认知,同时借助动静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意境的精髓和内在,进而发挥出艺术与哲学的双重审美境界。其三,人格涵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国画山水画创作逐渐重视画家的个人修养,注重在画作中融入自身的人格涵养,进而表现出山水画的品格气派。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要重视与大自然的“对话交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方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画山水画创作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对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可知,要想实现构图方法的合理性选择,就要全面分析国画山水画构图的审美特征,从虚实结合、疏密结合、藏露结合等方式入手,展开多样构图形式的分析与研究,进而展现出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国画山水画创作思路和灵感也不断受到冲击,艺术家们要不断研究与分析构图技巧,确保绘画作品创作与时俱进,从而实现国画山水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彭文娟,女,本科,江苏省丹阳市吕叔湘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美术学科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