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及演唱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9427
◎薄世琦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积淀所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宋词作为古诗词中重要的体裁之一,带有独特的音乐性质。《青玉案·元夕》这篇作品与辛弃疾多数潇洒豪放的诗词略有不同,多了一些婉约之感,加之敖昌群先生为该词创作了悠扬大气的谱曲,深受大众喜爱。全词虽是描写元宵节热闹喧嚣的场面却也能感受到作者忧郁的情怀。本文从词作的艺术特点、音乐特性等层面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对该作品的演唱表演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一、《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

(一)《青玉案·元夕》的文学特点

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具有长短句式、音调节拍、配乐可歌的特性。“青玉案”作为词的词牌名,取自东汉文学家张衡于公元137 年所作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元夕”为词标题,指传统节日元宵节。在《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中,多处对女性形象进行刻画,词中虽并未明确谈及,却是采用了间接性的代指描写进行暗示。如,女子的脂粉香、“蛾儿”“雪柳”“黄金缕”三种宋代女子佩戴的发饰以及“那人”代指“她”的形象,虚实结合,体现了宋词的婉约之美。

  《青玉案·元夕》一词极具浪漫色彩,笔触华丽,运用了多个夸张比喻的写法。上阕写作者在元宵节所看到的热闹场景,下阕借“那人”明志。该词把“树”“雨”“路”“舞”“缕”“去”“度”“处”这类“u”音节的闭口音作为每句词的结束,统一的韵脚发音沉稳婉转,使得该词更具吟唱性,朗朗上口。词上阕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与下阕“那人”所处的孤寂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表现出了“那人”的遗世独立。对于“那人”有两种理解,一是作者对自己的代指,辛弃疾在官场就如这美人在热闹的灯会里一般,虽然周遭热闹非凡,但“她”不同凡俗,是不愿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二是“那人”也可看作是辛弃疾心中的理想,力主抗金的他一生所愿便是收复失地,即使遭受了无数挫折失败,但他仍寻“她”千百遍,甘之如饴。这篇佳作展现了辛词内容的丰厚及文笔的精深。国学大师王国维将该词的最后一句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最高境界,这一千古名句创造了其独有的意境和神韵。

(二)《青玉案·元夕》的音乐特点

该曲为a 小调的无再现单二部曲式,全曲共45 小节,曲调主体使用4/4 拍,21 小节处使用2/4 拍。速度分为两部分,引子部分为柔板,之后使用行板,由A、B 段两个对比乐段构成,且有两个主题。曲式结构可分为引子、A 乐段、B 乐段、尾声四部分。

  引子为1-11 小节;A 主题乐段为12-32小节,共21 小节,词的上下两阕内容分布在其中的a 和a1 乐段,是两个变奏式重复的平行乐段组成的复乐段。进入速度由前奏的柔板转为行板,处于中声部的主题音,三度上行,再二四度下行,结合以切分节奏为主的节奏型构成A 段主题。a1 乐段对应词的下阕,与a 乐段是派生关系,在围绕主题的基础上,旋律和节奏稍作改变,在26 小节处与15 小节处的音乐材料保持一致,以四拍的E 音结尾,使得曲调结构完整连贯而不乏味。31-32 小节旋律逐渐下行结束A 主题,增添与B 主题乐段的对比色彩。

  B 主题乐段为33-42 小节,共10 小节,把高音集中在此乐段,构成全曲的高潮部分,与A 主题乐段形成音区和节奏上的对比,塑造并置关系。主题旋律围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扩充发展,增加歌曲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四个乐句营造起承转合,33 小节作为起始句,将全曲最高音小字二组F 作为第一个音,体现爆发感。35 小节处节奏加快,旋律线由上到下再反向推进,做好一三乐句的承接。37-38 小节重复第一乐句的主旋律,情绪再度转变为强烈。39 小节旋律开始下行,40 小节的前两个音做了上行五度的跳进,是B 乐段结尾处的一个小高潮,使旋律更加饱满。之后音区向下,“珊”字处速度放慢,最后以一个五拍的主题音A 完成乐曲的“合”。

  尾声为43-45 小节,43 小节与42 小节中的“处”字合为5 拍的渐弱长拍,是曲作者为全曲做最后的意境升华,与词中“那人”的朦胧之感相辅相成。

二、《青玉案·元夕》的演唱表演分析

(一) 歌曲演唱技巧分析

1.气息的运用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绎中,为了更好地体现词曲韵味,气息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从演唱句开始采用了速度较慢的行板,且长音较多,因此要求我们有更好的气息支撑。第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的“风”“放”“树”分别采用了附点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要注意气息的保持,不可随意换气,让歌曲有一个舒展自然的开始。“更吹落,星如雨”作为上一句的延伸,气息要平稳输送,腹部肌肉要持续均匀地发力。“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句节奏开始加快,气息也要紧跟,调整呼吸的节奏。“一夜鱼龙舞”作为词上阕的一个小高潮,音阶上做了一个五度的跨越,因此唱到这句的换气口时应更积极地吸气,横膈膜力量增强,推动情绪发展。“鱼龙舞”再次重复,旋律趋于平缓,以舒缓渐弱的气息结束上阕。下阕旋律线走向基本与上阕相同,气息的使用大致上可以延续上阕,要注意的是下阕“蓦然回首……”处,音高逐渐上升,气息的运用也要随之加大,帮助歌声与情感的表达。副歌部分是全曲的最高潮,“蓦然回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该句两次重复,且是旋律上扬的大线条乐句,此时气息支撑需更加流动有力。“蓦然”有“猛然”的意思,因此第一遍的“蓦然回首,蓦然回首”要唱得有爆发力,气息准备好,肋骨打开,横膈膜突然发力,推动声音向前送,用高音适当的爆发力营造蓦然之感。“处”字是四拍的高音,声音位置保持好,横膈膜在下面支撑好,将延长的线条感做出来。接着快速吸气过渡到第二遍的“蓦然回首,蓦然回首”,两个“蓦然回首”之间可以做一个停顿的艺术处理,让听众有一个缓冲的空间,然后声音渐弱,缓慢悠长地演唱“蓦然回首,那人却在”,这时再次停顿,适度留白。“灯火阑珊处”音调上行,气息发力向上推,最后重复的“灯火阑珊处”气息弱下来,弱音演唱,特别注意“处”的前面再次停顿吸气,用平和沉稳的气息带出“处”这个字,使声音勾画出词中微微灯火下佳人亭亭玉立的画面,让听众感受到词的美感和意蕴。

  2.咬字归韵处理

  美声唱法是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主流唱法之一,语言的不同使它的咬字方法也随之变化。汉语的读音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的,发音时讲究“字正腔圆”。字正需利用字头,腔圆则是利用字腹和字尾。歌唱时咬字要遵循三个原则:咬住字头,清晰;延长字腹,唱圆;收准字尾,归韵。歌者需利用好“唇、齿、舌、牙、喉”这五个部位,这样才能体现出诗词的韵律美感,让演唱具有故事性。

  这首词曲的长音较多,速度平缓,字头的清晰以及每一个长音所对应词的归韵需要特别注意。“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这两句的声韵节奏大致相同,以这两句为例,“东”作为第一个音,d 的发音要快速且清晰,双唇上下打开呈椭圆状,过渡到ong。“风”“放”“树”“马”“车”“路”皆为长音,且所在句中的位置及对应的音长相同。“风”和“放”分别归韵到“eng”“ang”这两个后鼻音,“马”“香”二字归韵到开口音a 和ang。“树”字头是sh,归韵到u,做两拍的u 口型,牙齿轻咬,保持双唇撅起的小圆状,“路”则与“树”的归韵节奏相同,可见词的声律和谐,曲的结构工整。“凤箫声”“玉壶光”“一夜鱼龙”这三处的每个字节奏皆为较短八分音符,口腔加快变化,字头字尾快放快收。“舞”字与下一句的“黄”“金”都是一字对双音的形式,这里咬字归韵的速度可以放缓,第一个咬字头过渡字腹,第二个音字腹到字尾,如“黄”字,第一个音对应h 并口腔打开向uang 过渡,第二个音保持ang 音。副歌部分曲调的线条感加大,每个字有了更长的节拍,所以第一遍的“蓦然回首,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咬字要更加有力,宣叙情感。“处”字在该句末尾,处在高音加长音的位置,需气息配合辅助,字腹适当把u 母音进行变形,在字尾快速收准,归到u 上。最后这句的反复,咬字与前面形成对比,适当放轻,但不能放松,最后的“处”字轻咬并保持好合口呼u 的归韵口型,声音渐弱,速度放缓,营造一种曲断情未断的音乐氛围。

  3.歌曲情感表达

  演唱该作品前,我们作为二度创作者要对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要去思考一度创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境。辛弃疾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元宵佳节,但他仍忘不了复兴家国的理想,报国无门的哀伤,随即写下了这首词表达自己的心怀。曲作者敖昌群配合词的意境情感为其作了舒缓又不失张力的谱曲,使我们感受到这首音乐作品的婉约抒情,从而确定好演唱时大致的情感状态。在定下了情感的总基调后,需要对歌词的内容进行理解,充分地领悟整首词后,演唱的力量和情感才能有的放矢。

  要想将听众带入词曲的意境,首先自己要身处其中,演唱时应设想沉浸在作者描绘的画面里——风吹动着挂满树枝的灯火,仿佛树上的花朵全部绽放一般,天上星辰一片……“凤箫声动”,此处需唱得轻柔悠扬,以表现箫声与人声相结合的美妙,“玉壶光转”加大情绪,在“一夜鱼龙舞”处把情绪推到此段的最高潮,渲染整幅画面的繁华美丽,然后在反复此句时快速回到平稳,弱声收回。笑语盈盈的姑娘们身上带着暗香,引人关注,此处要演唱得更加灵动柔美,以塑造出年轻貌美姑娘的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的情绪要逐渐饱满起来,结合升高的旋律线,声音和情感向上推进,表现出苦苦追寻的焦急心情。副歌部分的“蓦然回首……”作为全曲的最高潮,与上一句的“蓦然回首……”要形成鲜明的对比,应做好准备,快速转换情绪,第一个“蓦”字就要带有爆发力,“处”字气息顶住,声音远送,把情绪拉满。之后的两句“蓦然回首”要由强到弱,两句中间可做适当停顿,作为情绪的一个转换口。以婉转喜悦的情绪,柔和的音色去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灯火阑珊处”这五个字的重复做渐慢处理,“处”作为五拍的结束音,做弱音处理的同时声音带动情绪向远抛,以表现“那人”在远处灯火下若隐若现的身影,烘托思绪万千、意境延伸之感。

(二)舞台表演分析

古诗词的音乐唯美且富有诗意,在演唱相关作品时,表演技巧应与西方歌剧有所区别,舞台表演随情感的表露自然呈现,搭配音乐展现中华民族审美中特有的写意和留白。《青玉案·元夕》这首作品演唱速度较慢,配合时的表演动作应以优美舒缓为主。在演唱描绘美景的词句时,表情微微带笑,眼含柔情,从而产生情绪感染。演唱第一句“花千树”时,头可以微微上扬,眼神随头走,上半身稍稍前倾做出浏览观赏之态,一只手臂也随之慢慢微弯抬起。“更吹落星如雨”,头和上半身慢慢回正,手臂跟着节奏放下。“香满路”处双臂由合到开,表现满路香气的飘散,唱到上阕结束的一个小高潮“一夜鱼龙舞”时,上身略后仰,身体舒展伴随双臂打开,展现出勾勒完繁华之景引众人观赏的大气之感,重复句时双臂回收,姿态缓慢归正。下阕“蛾儿雪柳黄金缕”描绘了女子的发饰,可在“黄金缕”处用手慢慢摸头发然后放下,唱到下句中的“暗香去”时眼神向远看。“众里寻他千百度”,面部神态要带有愁绪,身体随旋律自然律动,“蓦然回首”处眉毛上抬带动眼睛放大,做出惊喜之态,双手放在胸前,“灯火阑珊处”一句,一只手臂向外伸展,为烘托歌曲高潮做准备。高潮处的“蓦然回首”,表情要更加激动,另一只手臂由内向外滑动打开,身体随之转动,以对应词中的“回首”。长音“处”字肢体幅度加大,与歌声共同将情感抒发推到最高潮,在演唱最后的“蓦然回首”前,情绪与肢体快速收敛,由激动回到柔美。最后一句“灯火阑珊处”,眼神向远处眺望,以目光仿佛在注视着远处“那人”的神态结束全曲。

三、结语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是当代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通过歌唱来扩大古诗词的影响力和传播度这一途径同样行之有效。在演唱《青玉案·元夕》这类古诗词歌曲时我们不能只是流于表面,只有对作品的歌词、曲调、咬字归韵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传递出它的情感,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对该作品的研究有所帮助,也能够在古诗词歌曲研究和传承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