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9394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新时代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基于此,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从文化方面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保护和传承的难度不断加大。基层文化馆以非遗资料整理、非遗项目申报、非遗内容展示等为主导的传统且被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保护工作需要,人走艺失、传承断档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对基层文化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解构,认为必须从思想理论、方式方法、平台载体等方面全面拓展,聚焦“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学校教育、产业培育、城市建设等各种方式,以文化馆为中心,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发力、融合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基层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系统研究。总体来看,新形势下,基层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能得到全面加强,保护工作全面开展,保护成效更加明显。一是工作支持力度得到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被纳入财政项目,每年给予专项保障,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二是文化馆的非遗保护职能得到强化。非遗保护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被纳入文化馆重点履职内容,绝大部分文化馆都设立了专门科室,明确了非遗专职工作人员,每年制定专项工作计划,形成了有专门部署,有专人抓,有考核落实的工作机制。三是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展。以非遗项目申报、非遗宣传展示、非遗项目展演、非遗产业培育等为主的各种实质性非遗保护工作在基层全面开展。特别是以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开展了非遗进校园、非遗宣传志愿服务、非遗展演等大量有特色的活动。不少由基层文化馆推荐的非遗展演节目登上各类舞台,甚至通过春节联欢晚会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四是非遗保护成效更加明显。经过各地基层文化馆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断增加,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保护利用水平更高,非遗保护的意识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基层文化馆资金短缺、人员紧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认识理念陈旧、工作视野狭窄、创新思维不足等主观原因,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还存在能力不足、办法不多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非遗保护工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的内涵

  有效提升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质量,补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短板,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进行解构和重构,赋予更多的元素内涵,构建以文化馆为中心,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目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其内涵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与主体、保护方式等应该是综合的、多元的、系统的,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以文化馆为主体的单打独斗式的保护模式,通过理念创新、机制建设,对馆内馆外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进行整合,全面构建线上线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全方位、寬领域、深层次、多角度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形成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保护工作格局。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方式更加多样。突破了传统的保护传承模式,充分利用各类新理念、新技术、新渠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体更加多元。既要立足文化馆的主责主业,突出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也要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效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多元主体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大合力。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渠道更加畅通。利用网络平台、数字技术、文创产业等,突破传统保护区域、对象、时间、空间、形式等限制,实现多渠道、全方位保护。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效果更加明显。综合保护体系必须坚持结果导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果放在重要位置,更加具有针对性、目标性、选择性,最终形成保护传承制度更加健全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完备,结构更加合理,成果全民共享,保护传承实力显著增强的综合性保护体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构建路径

  构建以文化馆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要做到八个注重。

  (一)注重发挥新型媒体的作用,以数字化、信息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正如冯骥才所说:“非遗是非物质性的,活态和动态的,大多没有文字记载,历史上没有档案。所以,为非遗建立档案是最具根基性和保障性的工作。”要在传统的非遗档案工作基础上,注重现代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提升作用。一方面,要加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保护,通过“一项目一专题片”等形式,对各类濒危项目、重点项目做好抢救记录工作,将优秀非遗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形式,为永久传承保护、便捷高效利用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网上非遗宣传保护阵地的建设,打造永不闭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阵地。例如,制作网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策划开展非遗作品网上展播、网上非遗课堂、网上讲非遗故事等系列活动,全天候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要进一步增强主动融入的意识,强化文化馆对外联络工作,主动联系对接各类社会组织,将他们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通过提供活动场地、联合举办活动等方式实现合作双赢。例如,加强与相关文化研究学会、非遗研究协会组织、行业专家的联系,借用他们的资源经常性举办讲座研讨、展览交流等活动,对非遗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加强与志愿者协会的合作,定期开展非遗公益宣传活动。加强与各类旅游景区的合作,通过文化馆策划组织、景区提供资金场地支持等方式,搭建起面向社会的舞台,向全国各地游客展示非遗作品、非遗节目。

  (三)注重融入经常性工作,常态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外部的全面对接,也包括文化宣传系统的内部连通、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实现全面融通,形成强大合力。一方面,要进一步打破文化系统内部的条块分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只是文化馆工作的认识,将非遗宣传融入整个文化宣传系统,树立全面开展非遗宣传、保护非遗项目、传播非遗文化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势借力,主动争取省、市群众艺术馆等上级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以及地区兄弟文化馆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品牌共建、宣传共推,克服文化馆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现实问题,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最大化。

  (四)注重培育文创产业,以产业化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非遗项目的产业化。非遗项目是各类文创产品灵感的重要来源,文化馆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更加重视非遗项目的产业转化、文创产品開发和推广。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的非遗产业培育支持力度,通过培育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品牌效力的非遗“老字号”,实现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另一方面,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有意识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增强文创产品非遗保护属性。再一方面,要加强与文旅行业、旅游景点、相关企业的合作,以非遗文化+旅游、非遗文化+市场化、非遗文化+产业化的模式,实现非遗的传承保护。

  (五)注重抓好学校教育,重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青少年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对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各类各级学校的重要使命。要研究非遗保护和教育的关系,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工作机制,优化合作模式,将校园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坚强阵地。一方面,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设计走进非遗传承人、走进非遗作坊、非遗研学旅行等有针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实现文化传承。另一方面,要积极编制地方非遗项目读本、非遗项目图典等具有校本教材功能的非遗资料,推动教育部门将传统武术、传统戏曲等非遗内容纳入学校本土文化教育内容,计入学生学分,作为学年选修课的内容,构建文化馆和学校教育双向发力、共同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格局。

  (六)注重融入城市建设,以非遗空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有吸引力、贴近市民生活的城市、社区非遗空间,是实现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手段。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元素的提炼,推动宣传、文化、住建、城管、民政等部门将这些元素作为城市建筑设计、道路命名、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参考,融入城市建设管理中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生活、无所不在,进一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例如,城市公园、文化长廊、公交站台等公共场所建设过程中,将非遗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和这些功能型建筑相结合,让更多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魅力,实现全方位、长久性的宣传。再如,可以借鉴广州将非遗项目进驻到城市地标建筑广州塔、贵阳市将非遗空间安置于商业街区的做法,让非遗以可见、可品、可体验的沉浸式方式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

  (七)注重利用科学技术,以现代化手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式,挖掘内部潜力、提升吸引能力,也是提升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能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大胆革新传统的非遗展示、宣传、教育方式,加强各类先进技术设备的配置和运用。例如,在皮影戏非遗项目展示过程中,研制新道具改进影人操纵方法,通过云灯、雨灯等灯光效果,营造更加逼真的效果,让非遗展示生动化、有形化、活起来,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的魅力。另一方面,要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式设计,通过更多可看可触可感可参与可互动的活动形式,将非遗传承从“幕后”推向“台前”,增强观众的体验感,达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效果的目的。

  (八)注重讲好非遗故事,以有力的宣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近年来,各地相关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纷纷在抖音等平台为地方文旅产业代言,通过讲地方故事、推旅游景点,开创了文旅宣传工作的新战场、新模式。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学习借鉴这一方式,借助网络媒体、宣传达人、网络大V讲好“非遗故事”。通过聘任文化馆非遗宣传大使、形象代言人,组建非遗故事宣讲团、非遗产品推广团等形式,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队伍,利用他们的渠道对非遗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定期邀请他们走进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传习基地,开展“寻找非遗”“品味非遗故事”等各类有吸引力的活动,对非遗进行宣传推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制作精良、画面唯美、亮点突出、共鸣感强的非遗特色文案、短视频、微视频,通过各种平台、各类主体有针对性推送宣传,讲好非遗故事,传播文化声音,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志杰.临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3):88-91.

  [2]张晓燕.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析[J].大众文艺,2022(23):3-5.

  [3]富勃.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探讨[J].文化产业,2022(30):103-105.

  [4]何前进.基于多元共治的鲁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J].文化月刊,2022(10):75-77.

  [5]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基于《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05):15-21.

  [6]冯琳,赵经纬.活态共构:社区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J].西北民族研究,2022(04):93-101.

  (作者简介:夏芳,女,大专,钟祥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

  (责任编辑 刘冬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