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苗族游方歌是一种以情歌题材为主的少数民族音乐。苗族青年男女以歌为媒,传情达意于游方对唱之中,他们在对唱中互相表明心意,因此游方歌也是苗族婚嫁的主要媒介。苗族没有文字,苗族音乐是苗族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苗族寨子里,几乎每个人都会唱歌跳舞,“游方场”上,青年男女通过唱游方歌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的促进,苗族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流行音乐以及各种外来音乐的影响和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很多作曲家开始从民族音乐保护层面对少数民族曲调进行改编和现代的创作。基于此,本文根据苗族音乐人蝶长以苗族游方歌为架构所创作的歌曲《兄和妹》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苗族游方歌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分析二者融合带来的积极作用。
二、苗族游方歌概述
(一)苗族音乐简介
苗族音乐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之一,其音乐风格独特,传播范围较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苗族的声乐曲目可按故事抒情划分和声乐习惯划分,据内容题材大体可分为婚礼歌曲、情歌等,其音乐类型曲调丰富多彩,整体上则注重以明快的节奏增强歌曲的感染力。按声乐唱法则可以划分为飞歌、游方歌、酒歌等,唱法上用音极为简练,大多以四或五个音组合。旋律跳跃最明显的是飞歌,飞歌是黔东南地区苗族音乐的瑰宝,有二十余种曲调,曲调明快,感染力极强,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其中台江飞歌最为典型,这种曲调为四声徵调式民歌,调式音列为“5631”,其中“6”音很少见,且常处于弱音位置,只起到装饰音的作用。按功能性划分,则有古歌、酒歌等类别,旋律相对平缓,酒歌是苗族最常见的民歌形式,在苗族村寨盛传着“有酒就有歌”的风俗传统。酒歌具有歌颂的功能,部分类似于歌朗诵的风格。苗族音乐曲调大多属于大调,一般以四或五个音组合形成单句往复现象,常以装饰性乐音来增加音乐的艺术性。
(二)苗族游方歌简介
游方歌也叫“游方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游方中对唱的歌曲,苗族青年男女以歌为媒,传情达意于游方对唱之中。苗族游方歌具有委婉的音乐格调和真挚的唱词情感,在苗族民歌中有着独特的魅力。“游方歌”中曲调最动听的要算凯里、雷山、台江交界地带形成的“5136”四声音阶徵调式的苗族民歌。这种曲式结构多为A、B两个乐段组成。A段是主体,优美动听,低回委婉,旋律行进与“咏叹调”极其相似,B段为歌尾,就像歌剧中的“宣叙调”一般,速度明快,结束时速度缓慢、节拍自由与A段相呼应。在乐句中都以主音“5”为拖腔,变化音级“3”游移不定。在演唱中还要注意强弱起伏,均用假嗓,气息深厚,音量轻柔,多为独唱和悄悄对唱和重唱,也有群体对唱、混声合唱、男女生小合唱。苗族游方歌感情真挚、扣人心扉,表达了苗族人民细腻的情感和浪漫的情怀。
三、游方歌《兄和妹》的艺术特征分析
《兄和妹》收录于专辑《未来民族》,该专辑是流行音乐人、非遗传承人阿朵通过汇集诸多非遗传承人的音乐作品,以合辑形式发布,对构建苗族文化和流行文化结合的新美学体系起到了推进作用。其中,《兄和妹》是苗族情歌传承人蝶长根据贵州台江地区翁里河情歌调所创作的一首动听歌曲。这首歌曲经过现代音乐旋律的润饰,以凄美的意境营造,特殊的音色识别性使听众不自觉地代入其中。在苗族,“兄与妹”一词不仅有兄妹的含义,也可以指相爱的男女,编曲中使用了苗鼓,营造出苗族人谈恋爱时的悠扬与情深,蝶长的声音极具特色,更让人产生了一种走进苗族恋爱环境的感觉。苗族的 “游方场”是男女以歌探情,促使爱情萌芽的地方。蝶长根据其中的故事,提炼和采用其中部分字句,改编创作,写出这首《兄和妹》,表达一对恋人心中遥望相思的爱和淡淡的悲伤。歌曲保留原汁原味的苗族情歌曲调,同时结合现代音乐元素,由汉语和苗语共同组成整体歌词。
(一)《兄和妹》中苗族游方歌元素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音乐因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别样的艺术特色,越来越深受人们的喜爱,音乐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兄和妹》是苗族音乐在创新过程中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之一,它的歌曲结构、旋律、特点都极具民族民间音乐特性,同时也融合了现代音乐的特点。歌曲的创作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历史人文等,歌词中蕴含着真挚的情谊表达,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淳朴、善良的性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创作的基础,是音乐的根,曲调则是音乐演唱的第一要素,是歌唱性表达的基础。苗族游方歌《兄和妹》这首作品音乐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大量运用比、兴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描述和比喻来表现细腻而微妙的爱情,展现人物情感的变化,并用簡洁有力、明朗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青年们的真情实意,由此构成了苗族游方歌的内容框架与节奏上的和谐律动。歌曲不仅遵循了游方歌“5136”四声音阶徵调式的民歌创作手法,还运用了游方歌中A、B两段体,A段的主体地位明显,男女对唱,一问一答,就好像苗家阿哥和阿妹在游方场上窃窃私语的单独对唱,曲调优美深情,B段旋律高亢,而后又转变为轻声歌唱。歌词中“这辈子不能在一起,下辈子再把你抱在怀里,亲了又亲爱了又爱”,将兄和妹心中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曲调中每一个乐句的终止音都是主音“5”,A段的前四个乐句都结束在主音“5”,这是《兄和妹》在游方歌曲调上的体现。还有对变化音级“3”的运用,在整个乐段中飘忽不定,丰富了乐曲旋律的变化性。乐曲在即将结束时又回到了用前词唱的尾声收尾的曲式,这都符合苗族游方歌创作的音乐特点。
(二)苗族游方歌的歌词特点
苗族歌曲的歌词中,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句式,在苗族游方歌中常常用到七字句。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齐唱、对唱几种,在《兄和妹》中,采用对唱的形式,很好地突出了游方歌的音乐特点。曲调的节拍、长短和快慢都有其行进的独特格式。每一句歌词都具有拖音,歌唱者可以通过感情的抒发尽情拖唱,在实际演唱中可以自由发挥,由此体现歌曲自由、不受束缚、身临其境的特点。《兄和妹》还采用了十分新颖的演唱方式,在第一段采用汉语演唱,第二段则采用苗语演唱,这些苗族的音乐特点以及演唱形式,都在《兄和妹》中得到一一体现,极大地提升了游方歌这一民族民间音乐形式的艺术效果。《兄和妹》的歌词特点也将游方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A段的高潮部分,采用苗语来演唱,部分乐句出自贵州黔东南台江翁里河情歌调,把苗族游方歌歌词特点运用到极致,运用灵活的技巧在对唱中达到了情感的需要。
四、歌曲《兄和妹》中流行音乐元素与苗族音乐元素的融合
流行音乐本就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在《兄和妹》的创作中加入流行音乐元素,既是推动现代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传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传承形式。在坚持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前提下,《兄和妹》中流行音乐元素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伴奏乐器及和声、编曲中,歌曲将吉他和苗族传统乐器芦笙结合在一起进行伴奏,吉他音色动听优美,能表达大气磅礴的豪迈,也有着极富个性的音色和表现手法,也能表达委婉的窃窃私语。《兄和妹》采用吉他伴奏,表达出了爱情气息的轻快,弹奏出舒缓人心的音乐空间,美妙的音色加以潘成增(蝶长)和阿朵的演唱,营造出一种庄重优雅的氛围,使人的心灵得到洗涤一般。芦笙作为一种簧管吹奏的多声部音乐乐器,是苗族男女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更是在苗族音乐艺术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乐器。在《兄和妹》的现场表演中,大量运用了芦笙,起到了乐器的主体作用。芦笙与歌唱此起彼伏,相互贯穿,二者的结合使原本就优美的游方歌旋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直到乐曲经过反复回到第二段时加入了苗鼓、人声伴唱,营造了一种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时的悠扬与深情。潘成增(蝶长)本就具有特色的嗓音使歌曲内涵丰富,让人有一种身处游方场之感。《兄和妹》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形成了流行音乐独具的流动感和随意性,同时在音乐编曲上加入流行音乐元素,增加了歌曲的饱和性和创新性。可以说,通过实现苗族游方歌与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合,将歌曲艺术形式的整体旋律以及意境推到了高潮,实现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现代化创作,并通过音乐传播,推动苗族青年男女形成爱护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五、苗族游方歌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苗族游方歌的传承
苗族音乐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苗族没有文字,民歌大多“口耳相传,以歌传文”,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得苗族音乐在苗族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保护苗族音乐的传承,就是维系苗族文化的延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很多民族民间音乐都面临着衰退甚至消失的问题,黔东南的苗族音乐也不例外。在这一形势下,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进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同时越来越注重保护和培养苗族音乐文化传承人,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黔东南地区的寨子中,有很多年近半百的老歌师以及民族乐器传承人,他们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要以歌师、传承人为主抓手,学校和乡村集会为场地,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创新发展
当前,民歌新创逐渐发展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歌的重要途径。很多音乐创作人,从民族音乐保护层面出发,融合流行音乐元素,弘扬少数民族音乐,增强歌曲的民族性和音乐性,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保护方法。流行音乐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发展迅猛,更是借助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逐渐成为世界音乐发展的主流,很多青年人能够接受流行音乐的程度远远大于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这也是导致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受到局限的一个原因。基于此,很多作曲家开始尝试融合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新创,并逐渐成为促进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流行音乐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音乐形式,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将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会使听众耳目一新,使歌曲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大大提升,同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苗族游方歌,则以扣人心弦的旋律,赢得了苗族青年男女的心。《兄和妹》便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衍生的艺术精品,其促进了苗族游方歌的宣传以及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是苗族音乐在当代发展创新的成功案例。通过苗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创作,既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宣传,也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创作形式,能够加快促进民族民间音乐向符合现代大众视听审美的方向转变,拓展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范围,更是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六、结语
当前,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已然成为一种新的音乐创作和传播形式,其不仅能推进流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结合流行音乐,推陈出新,也能够反向推进流行文化、潮流文化的发展。《兄和妹》这一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为我们推进民族民间音乐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苗族游方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为现代流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创新与发展的空间。在新路径的拓展中,苗族游方歌加以流行音乐创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民族民间音乐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吸取《兄和妹》创作的先进经验,不断推进本土民族民间音乐发展,也是每个音乐人都应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巢霞.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J].艺术品鉴,2021(14):195-196.
[2]徐红.当代背景下黔东南苗族音乐的社会功能[J].戏剧之家,2022(03):85-86.
[3]谷燕林.苗族民间音乐元素在长笛组曲之《游方歌》中的实践与运用[D].云南艺术学院,2020.
[4]欧船芝.黔东南苗族“游方歌”研究[J].艺术家,2019(05):170.
[5]潘平花.黄平苗族“游方情歌”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8.
[6]肖育軍.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发展策略研究——以黔东南苗族民歌为例[J]. 音乐创作,2013(02):146-148.
[7]张玉美.苗族婚恋音乐游方歌[J].民族音乐,2009(01):44-4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民歌视阈下的区域音乐文化形态生成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0C0617)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娟,女,博士研究生在读,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颜小明,男,本科,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责任编辑 张云逸)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