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笔画的发展
(一)发展与兴盛时期
工笔画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此后秦汉的寺观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也是为以线造型为主,为工笔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了魏晋时期,已经涌现了很多知名的画家和画作,虽均未流传下来,但史籍中有很多相关记载佐证,同时,这一时期敦煌壁画的兴起也对工笔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再到唐宋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繁荣,工笔画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唐画富丽、宋画典雅,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也有许多传世名作,为后人效仿,工笔画的发展达到高峰。
陈师曾先生曾在《中国绘画史》中介绍,“唐朝三百年间,文运隆盛,社会之风尚为之一变,而绘画因以转移。盖绘画与文艺有相连之关系,皆为国民思想之反应。”唐代的强盛与开阔是其绘画发展的基础,盛世则需要与之风格相匹配的绘画。以人物画为例,唐代著名的人物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周昉所绘的《调琴啜茗图》、《簪花仕女图》,三幅画都是绢本的重彩工笔人物画。通过这几幅画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工笔人物画的主要特点:多数绘画不设背景或背景十分简略,用大量的留白来制造空间感,更好地突出了人物主体。画家用精细流畅的线条勾勒画中人物,从面容、发饰到服装的花纹,乃至少数的道具都刻画的十分精细,动态与表情生动自然。画面用重彩绘制,色调华丽、沉稳。透过画面,我们似乎能隐约感觉到当时的盛世气象。
而宋代的工笔画却与唐代又有些不同。宋代经济实力以及富裕程度并不低于唐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北宋汴梁集市的繁华场景,宋代的富足从中可见一斑。宋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绘画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宋代开设画院,设立专职,编纂画谱,极大推动了当时绘画的发展。宋代工笔画风格上较为独特,例如王诜的《袖笼晓妆图》和苏汉臣的《靓妆仕女图》,两幅画同样都描绘了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其中人物的服装刻画十分细腻,而神情则较为典雅矜持,不似唐朝的婀娜妩媚。最大的不同则是画面中加入了更多的道具和背景的描绘,如桌案、屏风以及庭院之中的廊柱和树木,使画面更加丰富也更有生活气息,从侧面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又如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文会图》。画中除了刻画人物之外,加入竹石、古松作为背景。增添了几分书卷气,也反映出宋代对文人雅士休闲生活的推崇。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工笔绘画,在理论和技法上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工笔画在人物、花鸟和山水等不同题材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达到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二)衰落与转机
宋代文人写意画已经开始兴起,并逐渐受到推崇。宋代以后,一些文人仕途受挫,借写意画抒发胸怀,加之画院的取消,工笔画开始由盛转衰,而文人写意画大行其道。明清时期,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推崇“书画同源说”,其理论的支持者们更是将文人写意画奉为正统,贬低以工笔画为代表的院体画,促使工笔画退出画坛主流,并呈现日渐衰落的趋势。到清朝末期,虽然画派林立,但此时写意画业已成为主流。
20世纪初,中国文化随着社会转型发生重大变化,美术也是其中重要一环。绘画界兴起“美术革命”的思潮,主张西画东渐,引入西画技法,推崇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并据此对不求形似的文人画进行批判。希望用“科学写实主义”一扫明清以来的空泛清高的意趣。而这也为后来工笔画的复兴提供了新契机。
(三)复兴
進入20世纪中期,新年画创作活动在全国开展,它使得原本分属于文人和画工不同传统、中国画和西洋画不同画派的著名画家们共同参与其中,也在某种意义上使工笔人物画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画坛的“绘画新正统”,并使工笔画这种曾经一度只属于皇家画院的绘画形式成为大众接受和喜爱的艺术。潘絜兹先生称工笔画是“曲高和众”的艺术,而这也正为新时代工笔画的发展开拓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80年代以后,蒋采苹、何家英等工笔画领域的一大批画家和美术史家,开始着手从学术的角度重新认识工笔画的技法和思想,以理性地方式梳理工笔画的历史,进而探讨工笔画融合新机并与时代接轨的各种可能的途径。他们努力将工笔画从受到文人画排挤或成为宣传工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着重从其自身独特的艺术性的发展中探索其前途,从而使工笔画真正走上现代发展之路。
二、当代工笔画的创新应用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后,当代工笔画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除了在画坛中工笔画的地位重新受到重视,近年来工笔画更是以各种新颖的形式与新兴的传媒和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并逐渐受到大众关注。
(一)工笔画与摄影的结合
将中国传统绘画与摄影结合早在20世纪初就已有人尝试,郎静山先生曾用特殊技法将水墨山水与摄影结合,拍摄出一系列很有影响的作品,但限于时代和技术原因,这种风格的摄影并未流行开来。
近年来,摄影师孙郡凭借一系列独具国画特色的摄影作品受到艺术界和大众的关注。随后各地的大小影楼也争相效仿这种摄影风格。有人称这种摄影为“复古摄影”或“新文人画摄影”。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准确,了解美术史的人不难看出这类摄影作品是中国的工笔绘画与现代摄影技术及最新的图片处理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在借鉴中国工笔画的技法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新兴的电脑软件将照片进行特定的图像处理而制作出来的。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摄影师孙郡,具有深厚的国画功底,从他的摄影作品可以看出其对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有着深入的了解。弱化光影,强调人物的线条感;降低画面的对比度,展现一种柔和的色调;有的照片简化背景,利用大量留白制造空间感和意境美;有的背景则融入大量的中国古典元素,增加复古感和东方雅韵。同时人物妆容、服装、道具精致而古雅。这些特点与前文提到的唐宋时期的工笔人物画有诸多相似之处,从而使整张作品看起来近似于一张古典而精美的工笔画。
工笔画与摄影的成功结合是中国古韵元素与现代元素和最新的摄影与后期技术的完美融合。工笔画为本是瞬间艺术的摄影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与积淀,从某种意义上突破了摄影的局限,也为工笔画探索了新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
(二)工笔画与影视的结合
与摄影相似,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影视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的制作也借鉴了工笔绘画的画面效果。实际上,早些年伴随经济增长电视剧产业迅猛发展,但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美术处理上,曾经以“阿宝色”滤镜为代表的高饱和度、色彩艳丽的美术风格成为电视剧市场潮流。然而,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影视作品的艺术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影视剧美术风格也开始转型。电视剧《延禧攻略》意外爆红,使其独特的美术风格受到大众的关注,有媒体将其称之为“莫兰迪色”或“仕女图”滤镜,但仔细分析其中镜头画面同样是对工笔画的借鉴。降低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配以精细考究的服化道和背景,镜头随手一截都是一副活化的工笔画,与之前摄影对工笔人物画的借鉴异曲同工。
影视艺术是艺术大众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影视美术风格由昔日的“艳丽明亮”转变为“淡雅精细”,正是工笔画为大众艺术、流行艺术加入气韵、意象、诗性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使当代影视作品更具民族审美特征与美学韵味。
三、原因与思考
工笔画与新的艺术形式和新技术的结合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可能性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即科技的发展为工笔技法应用到新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或許再早十几年将一张照片变成工笔画或是把影视作品拍成工笔画风是十分费时费力并且会消耗巨大的成本。但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拍摄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加之绘图软件的研发和推广使用,曾经的技术问题对创作者来说已不再是束缚。先进的数码摄影器材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胶卷摄影,使拍摄的作品可以轻松实现数字化,为后期的图片、视频处理提供了便利。而Photoshop、Premiere等各种图像、视频处理软件也不断地更新迭代,功能丰富,强大的视觉效果转变,在电脑的帮助下已经可以轻松实现。同时,新设备和软件的应用使工笔画应用于摄影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增强。具备一定美学基础的工作者只需要通过对图像处理软件熟悉,就可以利用电脑将所拍摄的照片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处理,从而使照片达到十分接近于工笔绘画的效果。
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形态的变化。科技进步推动艺术门类的拓展与创作领域的拓宽,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与跨界融合。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实现了数字化与虚拟化,体现了科技不断发展影响下艺术创作对于新的材料、新的介质以及新的传播方式的更广泛更灵活的运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赋予了艺术作品新的时代信息和时代特征。
(二)必然性
工笔画与新兴的科技结合,以新的形式重新获得大众的青睐,也是社会心理的表现,包括大众审美的提升与民族精神内核的回归。
1.大众审美提升。众所周知,美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很多相关的理论和知识支持。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可以帮助大众更好的理解美。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也不断增强。20世纪,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强势,外来文化、流行文化得到一些人的推崇,部分国人在审美上也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缺乏理性思考与判断。但在中国文化迅速发展、国民审美不断提升的今天,我们已经觉察到对西方化的审美并不能完全“拿来”和“套用”。
例如摄影中,亚洲人种面部较扁平,五官不够立体,强烈的光影和浓烈的色彩对比反而更容易暴露短板,而借鉴工笔画的技法和画面效果,淡化光影、色彩对比,反而更能彰显中国人典雅含蓄的美。
国民审美能力的提高,是使人们获得更多精神满足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条件。马尔库塞曾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创造力,强调要把人从现实中解放出来,获得全面发展不能脱离艺术与审美。我们要继续不断地提高国民大众审美,提升国民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民族精神内核的回归。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尊重文化的,对东方传统美学的热爱深植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经历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始终不曾丢失。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国富民强使得中国人民族自信不断增加,进而渴望获得更多的文化自信。近几年大受欢迎的“国学热”“汉服热”“诗词热”等正是传统文化的复兴表现,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是互相推动的,助力传统文化复兴,也是当代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当前这个高新技术普遍应用的时代,大众文化的流行已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在科学技术给予我们更多机会和便利的同时,我们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经典作品背后理念和艺术审美标准的坚守。
四、结语
时代变迁推动着艺术的革新,在当代,工笔画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艺术家们正通过最新的技术和表现形式,为这种古老的绘画形式重新注入生命。尽管这期间存在着一定程度模仿西方造型语言以及受市场影响等问题,但仍不失为可贵的探索。这种探索让艺术语言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当代工笔画在形式和观念上拓展的可能性。艺术家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对当代价值观及精神趋向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陈师曾,谷赟,陈师曾.中国绘画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8.
[2]宋晓霞.工笔画的传统与现代发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
(作者简介:董晴,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理论)
(责任编辑 肖亮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