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水性材料
我们所知的“水性材料”,又名为“水溶性材料”,因此水性材料的物理特性与水有密切关联。我们广义上认为:只要能在水的作用下改变物理形态那我们都可称之为水性材料。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亲水性”。除了人类在远古时期所使用的动物植物颜料,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水粉、水彩、水墨、丙烯等材料都是水性材料。一直以来,绘画材料的物理特性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绘画的技法和最终呈现形式,甚至对艺术家的绘画观念也造成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由于其亲水性,水性材料的共性是“直接”“随性”“透明”“方便”“速成”等。
二、传统水性材料在绘画中的表达
近年来一些研究证明,从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记录生活,艺术创造这一行为是最基本的人类需求之一,其工具几乎全部来自现成物,其中艺术品的创造材料完全是利用自然中现成的几种材料加工而成。虽然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所表达的内容不同,但表现的方式和媒介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使用水性材料调和动植物颜色或矿物质颜料成为了不约而同的绘画方式。
(一) 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四大文明古国中保存了许多古代壁画,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殿或墓室中都以壁画为装饰。随着宗教信仰的繁荣,壁画广泛应用于一些寺观、石窟之中。其制作方法是在粗泥、细泥、石灰浆处理后的墙面上绘制,其中颜色都是以矿物质颜料为主,以清石灰水调和颜料调和绘制。作品颜色艳丽,可以长期保存。
(二)蛋彩画则是把鸡蛋的蛋黄当作黏合剂,再加入适当蒸馏水进行稀释,同时与色料混合,色汤可稀释、可重叠,蛋彩画所使用的石膏底子有着极强的吸水性,蛋彩覆盖后快速变干并留有明显的绘画笔痕,所以通常以小笔触点染上色,重复涂色的画法为主,制作时须由浅及深,由淡渐浓,前后程序不可颠倒。其作品不易剥落、不易龟裂,表面有坚硬感,色彩鲜明厚重且可长久保存。
(三)水彩画也是将矿物质磨成色粉加入黏合剂与水调和稀释,水彩有透明水彩和不透明水彩之分。不透明颜料又名“水粉颜料”,水粉颜料里添加了不透明填充剂,最终效果不透明,不仅可以薄涂,也可厚涂,其覆盖性较强,色彩明亮,但颜色干燥后会产生裂纹。
(四)中国画中的颜色按原料的性质,国画颜料可分为植物性颜料、矿物性颜料、动物性颜料等。中国画多注重水墨产生的效果,用色较少,用墨较多,而墨则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使用时加水将墨块在砚台中研磨形成墨汁,不同种类的墨画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中国画则通过用水、用笔、用纸等改变使最终效果千变万化。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存在于不同时代中的事物也在不停地发生改变,材料是艺术家的工具,绘画则是使用不同的工具来表达其精神内核。在艺术创作的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每个画种、材料、绘画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水性材料艺术家们要不断探索水性材料的变化规律和应用原理,发掘水性材料表达的无限可能。
三、当代水性材料在绘画中的表达
在当代文化多元发展的大环境下,艺术家的绘画方式变得空前自由和个性化。对于水性材料而言,它既可以作为中国传统观念性绘画的使用材料,也可以作为表现时代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材料,这都取决于当代艺术家们如何开发水性材料的艺术语言从而进行全新的创造。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冲击不会停止,在当代绘画多元、自由的背景和环境下,将水性材料运用于“综合材料绘画”的力度仍然需要加强,混合媒材或综合材料与之结合应该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形式。
(一)水性材料应用方式的转变
在当代绘画中,艺术家根据时代语境和个人情绪表达的需求,使用多种材料的组合和不同的绘画技法,形成多种综合的应用方式,绘画中试图不以颜料、画布等常见表现载体来表达其艺术思想,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创作出区别于传统绘画的作品,将现代生活中从不参与艺术创作的现成物品如报纸、麻袋、丝织、瓶罐、金属、工业用品、动植物等经过直接或主观处理后入画。多种类材料进入画面当中,艺术语言一改往日的单一而变得丰富多样。绘画技法的大胆尝试且新手法层出不穷,如拼贴、印刷、滴画、流体画、涂鸦、装置、行为艺术等拓展了艺术的空间与更多可能性。
1.实验水墨
实验水墨艺术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产物,泛指那些试图超越和变更已有水墨画传统模式的新型水墨创作。它是在西方观念主义艺术的传播和影响下而产生的,是艺术家想要与中国传统水墨相区别的表现,同时实验水墨艺术又是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艺术形态。它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最有生命力的艺术表现。一直以来,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主要形式和代表样式,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其笔墨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精神底蕴。然而实验水墨艺术却极力反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强调融入更多的元素,同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用笔用墨技法,注重语言方式的多维度多样化,不断挖掘东方材料的可能性。水墨的使用由封闭转向了开放,由二维转向了三维。艺术家们在对水墨进行破坏和重塑的过程中,抛弃了用笔而大胆运用泼墨、拓印、拼贴、破坏等方法重塑水墨语言,以综合性的手段不断探索水墨语言的边界。
2.水性材料与素描
现代美术教育把素描的内涵作了极大拓展,提升了其功能性。素描是一门基础教学课程,在美术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培养作用。长期科学持续的训练,利于培养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造型能力,纠正和重建他们的观察方式。水性材料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素描教学的具体形式和教学内容,保证了专业课程要求的紧密结合状态,这正是一门课程合格乃至优秀的关键标准。在培养造型思维和材料敏感性方面,在专业教学中引入水性材料被证明是积极有效的措施。而水性材料在素描教学中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材料选择范畴和对绘画材料的概念,使他们能够较早地思考材料和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熟悉不同绘画材料的基本特征和使用方法。使用单色或简单关系的水性材料进行绘制,纸和任何类型的非传统素材都可以适用于基础教学绘画,一步步拓宽素描语言的表现维度,合理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的媒介材料创作出区别于传统的视觉形象。
3.水性材料与装置
装置艺术在 20 世纪的出现离不开现成品在艺术创作中的使用,它是人们的关注点从架上绘画转向日常生活物品的语言模范。装置艺术在产生之初是以可批量复制生产的普遍现成物品作为媒介,旋风般冲击着人们对于艺术的习惯认知,呈现出一种反规则、反传统、反审美、重观念、重自我、重体验的特殊语言。装置艺术作为跨媒介、多维度和多形态的艺术样式,在表述语言上综合了空间、时间、视觉、听觉、触觉。装置艺术由原来的现成品直接挪用延伸到了将观看者和环境纳入其中。水性材料装置艺术的主题藏匿于体验过程之中,产生在观众的参与中。在这个过程中,观看者从对水性材料作品的静态而单一的理解,转向了亲身体验和感受甚至是作品的一部分,以水性材料为主体的装置作品本身成了一个房间,它们将作者和读者都融入其中。艺术家们创造了另外一个视角中的世界,带领观众参与其中,这使得观众不得不进入艺术家的思维中去,而装置所探索的水性材料表现新境地也引发了观众的思考,观众便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水性材料表达方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时代人们思想的变化,绘画表现形式变得更加多元。传统架上绘画形式的展现会导致艺术效果比较单一,进而使艺术存在的模式和艺术的感知方式趋于雷同,当代水性材料使用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交互与融合,是社会发展和艺术创作的一个流行趋势。通过多种表达形式的混合应用,则能够使艺术类型、艺术存在方式以及艺术感知方式形成有机融合。
1.场域构成画面
在艺术表达中,材料、作品及空间之间存在着相互映衬的关系,“场域”与视觉空间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与艺术作品背后的主旨内涵具有极大的关联。作者通过对画面的处理,形成画面的整体氛围,达成作品对观者情绪渲染的目标,并通过这种特定的氛围感,进一步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核。在当代艺术发展背景下,如今一件艺术作品给予观众的感受性或许并不是唯一的影响,但“场域”给予观者的影响却是必然且不可忽略的。《2012 的生成与弥散》是艺术家陈琦通过水性材料印刷制作的大型水印木刻作品。艺术家通过水性材料的转印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水面效果。该作品由 21 块 200cm×400cm 的画面组成,在构建“场域”气氛上,这组作品的巨大尺幅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优势,艺术家通过巨大的画面充满了展览空间,构造了一个只属于水的形象的“场域”,当观者面观作品时,会得到一种纯粹的只包含水的观看视角,仿佛置身于水的世界之中。粼粼波光、水光闪动的视觉效果中,有着艺术家对水墨绘画语言的坚持与探索,这正是艺术家对纯粹精神的追求与向往。
2.互动增加对话
随着我国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各类现代化的艺术形式也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极快地传播开来。沉浸式互动装置艺术的应用为艺术的发挥和展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也可以帮助艺术家以更丰富的渠道来展示和传递自身的思想。利用水性材料制作的沉浸式装置在呈现绘画意境时,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较为真实的感受,跨越虚拟和现实来进行观众互动。在交互过程中现实与虚拟的紧密结合,充分展现当代艺术的多元属性。如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潘公凯的作品《雪融残荷》中两种文化符号交融在一起,一部分是用中国传统水性材料水墨绘制的残荷形象,另一部分文字投影出英文段落随后像雪一样融化,落入下面的墨色荷花池之中。作品以动态高清投影的方式体现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融合的深远寓意。该作品还给观众带来了愉快的美感:遒劲的枯荷、飘洒的雪花、惬意的凉爽和花香,这一切无不令观看者称奇。由水性材料绘制的残荷象征东方文化符号,由投影技术呈现的雪花象征西方文化符号,雪落残荷,积雪随之消融,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动态的意境空间,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也是观者动态互动的对话关系。
3.行为物化艺术
85新潮以来的实验水墨艺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则是将强调观念的装置和行为艺术引入水墨艺术的拓展革新上,为水墨艺术带来一个概念性的变化。行为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身体动作而完成的行为过程艺术。水墨行为艺术重在艺术行为的实施行动过程,最终的艺术结果并非艺术的重点。艺术家邱志杰曾经在1990年到1995年期间创作了一个行为艺术作品,邱志杰在一张宣纸上反复不断重复抄写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最初抄写的过程中文字清晰可见,书法洒脱自由,随着抄写过程的重复和次数的不断叠加,字迹被一层层黑色反复覆盖,最终宣纸成了一张纯黑色的平面物。物化后最终的平面物质并不是邱志杰的最终作品,他的創作意图在于行为给予过程,这一系列的运动便是他创作的最终艺术,同时邱志杰用录像设备记录了该过程的前五十遍。这个录像的行为以新媒体技术的形式成为另一种概念上的物化。
四、结语
水性材料的使用贯穿了人类整个艺术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对水性材料的运用也要在“不变”中探索“万变”,在以往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表达自我过程中将不同材料和形式介入到水性材料的综合性运用中去,让其为主观表达和当代精神服务,综合实验艺术将二维转向三维,是艺术家将思想与空间、行为和沟通的媒介和载体。如何组合绘画材料,创作出具有当代艺术精神和独特绘画语言的作品,是每个艺术家不断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玥.水性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综合运用与表达[D].中国美术学院,2017.
[2]李宝童.现当代绘画中水性材料的“综合应用”现象浅析[D].中国美术学院,2021.
[3]张天佐.物的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21.
[4]李晶.物性与神思的遇合—综合绘画材料的拓展与艺术呈现[D].东北师范大学,2014.
[5]蓝进华,周岩.综合材料绘画中水性材料的运用与表现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2(01):32-33.
(作者简介:李夏爽,女,长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通讯作者>曲鸽,男,硕士研究生,长春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综合材料绘画)
(责任编辑 刘冬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