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小古生平简介
王小古(1915年4月—1982年12月),原名王崇古,江苏灌南县人,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花鸟画家,还是临沂美术教育的拓荒者,三十年的绘画创作与执教生涯,使他在绘画艺术上卓有成就,教书育人方面桃李满天下。正如王汝涛先生诗云:“卅载幽居沂水滨,斯人愈老愈纯真。手植桃李江山秀,笔染烟岚意境新。风骨嶙峋云外鹤,襟怀坦荡雪中筠。郑虔三编归泉土,故友临风一沾巾。”点滴笔墨概括了王小古先生从艺三十年的春华秋实,其艺术成就甚至推动了临沂乃至山东省内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二、王小古绘画艺术特征分析
(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王小古先生国画涉猎广泛,内容丰富,花鸟、山水、人物无一不精,工笔写意尽展其长。就花鸟画方面,据他自己介绍,无需写生和参考别人图稿,仅凭记忆便可绘就多种花卉、上百种禽鸟。其所绘牡丹,更是堪称一绝,也因画牡丹颇多,约占创作总量的80%,因此大家公认他的牡丹画不仅省内无人可比拟,即使在全国也实属一流。他笔触下的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庄重,各品类牡丹的不同特点皆描绘得淋漓尽致。
其主作的《春色满园》图,宽2.8米,高1.3米,工笔重彩,形神出众。主体部分为几株粗壮的牡丹,构图分为4组,由21朵花、17个品种、8种颜色画就而成。牡丹画《国色天香》,画高2.5米,宽3.5米,通幅写意、构图丰满。他的四尺整张写意彩色牡丹画《一段曹州好情景》,画上部为几株牡丹,五六朵各色的花正盛开,花下石头旁,两只小猫在戏耍,左右呼应,天真可爱。另四尺全张写意牡丹《安乐和平皆富贵》一画,画左上方为一花瓶,上插两朵带枝牡丹,右下方为十只鹌鹑,取十分平安之意。四尺全张彩色写意牡丹《五色牡丹云上栽》,画上红、黄、白、蓝、紫五色牡丹,高插入云,充满浪漫主义情调。他的晚年作品最拿手的当属墨牡丹23幅,如《笔笔挥来意更真》《质朴昆山玉》《代代朝朝画牡丹》《菏泽归来画兴浓》等,画作格调高雅、意境深远。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也是艺术之花绽放的土壤。王小古先生之所以能将牡丹画得这么好,与他对生活的感受、体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不仅在自己的小院里种下了数株名贵品种的牡丹用来观察写生,还曾七次到牡丹之乡写生,在人如潮花如海的牡丹王国里,一蹲就是几小时,一转就是一整天。他细心观察各种牡丹的花形、叶型、颜色特征,观察花在早、中、晚、夜的光色形态变化。他如醉如痴地把身心寄托于牡丹,潜心研究写生,熟悉花性,以造化为师,得花王之灵性,终于找出他所喜爱的所想要表达的艺术规律之美。
王小古先生不仅对牡丹情有独钟,画法娴熟,对葡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描绘也得心应手,就连人们认为难“驾驭”的柳树他也能画得惟妙惟肖。如他的《非画柳实画风》一图,画面主体是一株古老苍劲的柳树,丝丝柳条迎风摆荡,十几只紫燕斜飞掠过。在小古先生的笔下,画中柳树多是遒劲有力、潇洒多姿、生机勃勃的姿态。
虽说王小古先生最擅长花鸟画,但其实在山水画方面也有相当高的造诣。大自然到处充满诗情画意,王小古先生用心揣摩描绘,真诚地与大自然为伴,妙手抒怀、寄情万物。其代表作《江山千里壮胸怀》是一幅水墨写意画,画中景象层峦叠嶂,间有幽岩深谷、流泉飞瀑、茂林修竹,画面视野开阔,境界幽深。此幅巨制无论尺幅还是画面,皆气势恢宏,磅礴大气。
在人物画方面,王小古先生既怀古又写今,他笔墨下的李白、钟馗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他的现代人物画既有中国画的传统,又融入了西方化的要素,他为邻家孩子画的《小小音乐家》一图,把人物性格和动态寓于环境、气氛的渲染之中,写实又生动。
(二)用色别致,浓淡相宜
一笔点拓而成,明暗浓淡变化其中。王小古先生继承学习了古代和当代花鸟画的用色法,汲取民间画工工艺,又大胆加以创新,把设色总结为十二种。诸如颜色的种类、性质,色彩的相关知识,小古先生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古人忌讳石青和墨混用,而他参加省美展的《菖蒲》一画,叶子恰恰是用石青放在砚中和墨一起研磨后画成的。不少专家看后认为质感很强,但却不知其中奥妙。古人一般用花青加红,画熟了的紫葡萄,而先生却用胭脂加墨,使色彩沉稳而不浮艳,颇具魅力。《蝴蝶屏》一画的用色上,小古先生发挥工笔画细腻逼真的特点,用浓墨重彩描绘出蝶的图案美、色彩美。著名画家孙其峰在设色方面评论王小古道,“用色别致”“染色精妙。”
(三)抒情真切,寓意深远
中国画最讲求的就是“意”和“神”,也就是每幅画都要有它的意境和精神。王小古先生非常注重立意和情感表达相结合,他曾说:“每作一幅画,首先要明确的是作这幅画的意图,要寄托和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画梅花是为了表达其不畏风霜,冒寒独自开的精神,画葡萄则是赞颂其“生时酸苦熟时甜”的心境。他将“眼中之玫瑰、牡丹”,化为“胸中之玫瑰、牡丹”,又提升为“手中之玫瑰、牡丹”,他创作的《万顷玫芳》巨幅工笔画,就是在仔细观赏平阴大片玫瑰后画成的,这幅画中的各类品种玫瑰,姿态各异、娇美艳丽。经由色彩浓淡、虚实的處理,形象地再现了万亩玫瑰生机盎然的意境。
立意与一个人的成长、生活、工作环境息息相通。王小古先生虽屡遭磨难,一生坎坷,但始终满怀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深切理解和热爱之情,正因如此,他的绘画作品皆有感而发,寓意深远,形神兼备。
(四)构图精巧,章法讲究
王小古先生在构图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其著的《花鸟技法十三讲》中把构图归纳成了三部分:1.构图的形式。如花鸟画可分为三种类型:直线构图,特点是气势宏大;斜线构图,这种方式适宜表现花草生长的自然形态;桥梁构图,能够突出重点。这三种构图形式可以交叉运用,但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应该根据“先立意而后章法”的规律来构图。画的内容决定构图形式,用时应讲究灵活而不可机械。2.构图的情节。一幅画要同时具备三个要求:一是实处,二是虚处,三是空处。实处就是一幅画中最具体明确的东西。然而,处处实就处处都不实了,因此,必须“实中有虚”;虚处,“虚”本是为“实”服务的,也就是为主题服务的,如果都是虚的,那整个画面就失了“神”;最后是空处,“空”可以是空白,在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是空间,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它为整幅画带来通透感。3.构图的细节。画面的细节就是画中的经典,需要格外注意画面的对象、色彩关系、虚实关系,联系客观规律,加上主观构思,来布置画面细节。
王小古先生在构图上颇为讲究,注重画面的分割,于繁密处更是不厌其烦。如画作《八哥图》,几只八哥栖息在老树之间,虽然都是用墨色画成,但八哥的情态生动,老树的形象也栩栩如生,两种事物互为依存又相互独立,整幅画统一而又和谐。在小古先生的《万山红遍》一图中,他运用了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方法,虽是写意但实处也兼顾工笔的细致,令人仿佛身处山中,被满山鲜花所围绕,香气扑鼻;而虛处则云雾缭绕、远山绵延,让人感觉身处仙境,这无一不显示出先生构图之精巧,形神兼备。
(五)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在传统文化观念中,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于一体,自唐代起文人墨客已兴起为画题诗之风,但在画上题诗,并使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则始于宋代。此后,更是出现了不少“四绝”“三绝”书画家。王小古先生深受古代画论的滋养与历代文人画的影响,却从未把国画只看作单纯的一项技艺,而是非常重视人文精神内涵的表达。正如古人云:“书不尽而画,画不尽而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王小古在一幅《墨牡丹》画上这样题道:“余乃写画非画画也,余乃画字非写字也。写与画,画与写,要在有意无意之间,方臻妙处。”此话也道出了他将书与画相融合的高超艺术追求。
王小古先生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花鸟画家,也是一位文学素养很高的诗人。他的诗现存整理成集的就有五百首,其中题画诗435首。他长期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钻研,一边读诗一边写诗。他曾写过咏百花诗上百首,只为描写各种花的具体形象。
小古先生的题诗有两大特色,其一是“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他晚年好画葡萄,“似与葡萄共命运,历经酸苦到甜时。”“饱经风雨露,身世苦酸甜”也正是他坎坷身世的写照。其二则是:“富含哲理,发人深省”。如果就花鸟写花鸟,诗意难免平淡肤浅,难以启人深思,若能从现象中提炼出真理,诗意便醇厚耐读了,如《娇容三变》:“天地无不变,有显有不显;娇容三变色,越变越娇艳。” 牡丹在开放过程中,颜色会不时发生改变,这种细微的变化小古先生早已发现,并由此联想到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不禁有感而发。他还曾在一幅葡萄画上题“生时酸苦熟时甜”,这里不是讲葡萄的植物特性,而是比喻人学习的过程就如葡萄那样,由酸苦逐渐变成甜的,“梅花香自苦寒来”“葡萄甜从酸苦出”,人生也不外如是。
王小古先生的诗风很像白居易,语言朴素自然,平易流畅,无雕琢之痕,偶尔用几个典故,却也通俗易懂,读来颇有趣味。小古先生年轻时就有过对格律的训练,因此他的诗一般也能平仄协调。可以说,先生的题画诗也是难得的精品。无论诗句长短,皆寓意深刻、构思新颖、文字精辟,或画龙点睛,或弦外之音,皆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有益的启迪。他的题画诗可谓突破了画面的局限性,诗与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发人深思,达到诗情画意、图文并茂的艺术效果。
小古先生的字同样有特色、有个性。他书写的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收入《当代楹联墨迹选》。他自幼学书,从唐楷入手,宗法欧、柳、颜、“二王”,篆、隶、楷、行、草各体无不涉猎。他字的特点是:正楷有魏碑的间架,颜体的气势;草书取张旭之势,含魏碑之骨力;用笔方圆兼施,行笔不急不躁;章法摇曳多姿,在变化中求统一。先生于书法一道心手两畅,任手一挥,便成佳作,故而在作画时往往将书法的笔意、笔法融入画中,使画上线条遒劲有力,别具风味。
书法篆刻同出一源,王小古先生自幼不仅爱画报,也爱刻印。后来钟情秦玺汉印,又学明清印学诸家。他所有作品的印章,皆出自其刀笔之下。他的篆刻吸取各家之长,并能熔铸为一,切刀法讲究,自成一格。
由此可见,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配上韵味隽永、寓意深刻的诗,再加上质朴遒丽的书法题写,还有自刻的深红色精美印章,堪称绝妙的艺术佳品。
三、结语
王小古先生的绘画技艺,既重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又注重根据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创造和超越,特别是他崇高的思想境界、丰富的人生阅历、执着的艺术追求、博学的知识底蕴、踏实的为人作风,逐一构成其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促使他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踏踏实实、笔耕不辍,并最终形成自身特色的艺术风格。功夫在画外,先生不仅只追求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社会、对生活、对自然、对事物的感悟,用心去画、用大写的“人”去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精神融入画中,让画作表现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社会状态、一个时代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刘瑞轩.古风长存[M].济南:山东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2005.
[2]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3]王林旭.中国美术史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4]李少林.中国美术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韩玮.中国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陈绶祥.国画讲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7]龚云表.中国绘画这棵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8]愈剑华.国画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杨振国.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0]张金鉴.中国画的题画艺术[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7.
[11]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2]张邦兴.中外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夏雷,男,本科,山东省鄄城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国画)
(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