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3110
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而言,中国戏曲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戏曲人才匮乏、传播空间缩小以及传播内容低俗等问题,使戏曲艺术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在新社会背景下借助现代互联网媒体技术对戏曲艺术进行传承与发展,成为当下戏曲艺术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戏曲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繁荣发展的要素,源远流长的文化,能够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这于民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戏曲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中,一代代戏曲传承人勤学苦练,将古老、悠扬的戏曲文化传递下去,传播出去。于中国而言,传统戏曲是丰富民间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伴著百姓的茶香出现在茶馆、戏院等多个地方,始终为百姓所津津乐道。例如昆曲,其独特的唱腔,与唱念做打、舞蹈以及武术等众多形式相结合,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广为流传,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文化之一,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灿烂的瑰宝。传统戏曲的发展与传承,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得以凝聚的重要方式。因此,有必要对戏曲艺术加以传承与发展。[1]

  二、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现状

  (一)戏曲人才匮乏

  我国对传统戏曲十分重视,很多地区也在培养地方戏曲传承人,为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保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化也层出不穷,很多流行歌曲、外文歌曲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年轻人对现代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严重影响戏曲对人们的吸引力。而网络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足不出户便能够了解各种新生文化。只有少数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感兴趣,能够走进剧场切身体验戏曲的魅力。[2]因此,传承传统戏曲过程中,戏曲人才匮乏是限制中华戏曲艺术发展的根本因素。大多数传统戏曲传承人都是戏曲世家子弟,从小受到戏曲文化的熏陶,遂自愿学习并以身作则,传承传统戏曲。虽然如今一些人在传承发展戏曲的工作中投入很多精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吸引年轻人关注,但其效果并不明显,众多年轻人会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钢琴、吉他、小提琴等乐曲,选择国内外流行歌曲学习,传统戏曲的受关注力度逐渐减弱。

  (二)传播空间缩小

  文化的世界是纷繁灿烂的,如今信息传递呈现国际化状态,众多文化充斥着年轻人的生活,其中流行音乐备受喜爱,音乐剧、舞台剧,甚至脱口秀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在一定程度上,现代文化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各种流行音乐搭配歌词与MV,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更是吸引了受众的眼球。[3]尤其是利用音乐播放软件等多种形式宣传的短视频、单曲,在网络中迅速走红,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相较于更为传统的地方戏曲文化,由于其古老的演唱形式,更无单曲、短视频、MV等众多传播形式的加持,在百花齐放的文化领域中,其生存、传播空间严重受到限制。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更是压缩其传播空间,影响其发展。

  (三)传播内容低俗

  戏曲本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化类型,但在当前商业利益、流行文化的双重挤压下,戏曲文化的传播工作十分艰难。现代流行文化的消费特点十分明显,为提升利益空间,多采取大规模复制的方式进行传播,为吸引流量,多采取改变等方式吸引受众。凡此种种,都对传统戏曲造成冲击。一方面,因利益驱使,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并未从传承、发扬的角度出发,导致所传播的内容不具备欣赏价值,使得传统戏曲作为娱乐工具的特点直接“变味”。另一方面,肆意对戏曲内容、唱法等进行多方面的改变,使得原本地方韵味浓厚的戏曲变得不伦不类,戏曲精髓完全不见。部分戏曲节目甚至为迎合当前的文化流行趋势,使用低俗、媚气的包装方式吸引受众,降低了戏曲的格调。[4]

  三、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的有效策略

  (一)戏曲创作与传承方面

  1.戏曲与流行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传统戏曲曲调、唱腔、唱法等与现代文化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是现代流行音乐,还是传统地方戏曲,均具有文化之根,永远不会过时。时代在变化,音乐文化表现形式也在不断进步,人们对音乐审美需求的变化是毋庸置疑的,不能因传承而逼迫文化倒退。对此,将传统戏曲与当代流行文化结合,在传统戏曲中增加流行音乐元素,组成多元化的音乐内容,能够为传统戏曲的发展与传承带来一线生机。当前,很多歌手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传统戏曲元素,且其表现形式受到广大粉丝的喜爱,传播范围扩大。例如,华晨宇在改编《双节棍》时,在其中增加京剧花式唱腔,在表演时还增加了梅兰芳的五十三式兰花指,这种表演形式受到现场观众的喜爱,反响十分热烈。现代流行音乐与戏剧唱腔的融合,为其增添了一抹色彩,让已经被大众所熟知的流行音乐变得与众不同。在表演结束后,部分观众特意去了解京剧唱腔手势,可见这种传播形式更符合大众的认知与习惯。[5]而利用歌手的影响力,将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将现代舞台形式与戏曲舞台形式相融合,再通过电视、新媒体、演唱会等多种形式加以宣传,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化创作

  戏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其创作十分重要。传统戏曲虽然具有其文化内涵与深厚文化底蕴,但不得不说,随着时代的改变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戏曲要想得以传承必须在基于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地方传统戏剧发展创新的重要利器。一方面,戏曲要精准把控其文化精髓,在自身艺术规律基础上借助VR、投影、LED、虚拟科技等多种新技术,使戏曲舞台表演更加丰富,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更符合当前大众对舞台艺术与创造的要求。另一方面,戏曲的创作必须与大众审美需求、生活习惯相结合,要借助各种传播平台,包括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利用新时代文化传播方式,制作短小精悍的戏曲作品,在各大媒体平台中广泛传播。但作品短小不意味着随意剪辑,越是短小的作品其精髓越深入,越能够将戏曲的魅力传达给观众,实现形碎神不碎的传播形式。

  以秦腔为例,将戏剧与老腔相结合,在舞台中为观众呈现出不同的秦腔戏曲表演形式,受到观众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舞台搭建与设计应当更重视现代化、科技感,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舞台效果,让观众既能够感受深厚的文化内涵,又能够有良好的戏曲体验感受。要着重关心观众的需求,关注秦腔戏曲的未来发展方向,考虑戏曲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秦腔剧本的创新,使之与现代流行文化发生碰撞,生发出新的火花。要注意的是,剧本足够精彩才能吸引观众,舞台的精美展示为剧本表演增添了艺术魅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运用新媒体进行戏曲教学传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戏曲的教学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电视教学、網络教学,这使戏曲爱好者的学习渠道更加广泛,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且与大师学习交流互动的机会也逐渐增多。戏曲爱好者能够通过电视、视频等多种方式学习戏曲唱法、唱腔等专业技巧,还能够利用互联网去探索戏曲文化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加深对戏曲的了解。但戏曲的传承不应仅局限于民间,更应当走进高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6]可在音乐学院、音乐专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戏曲课程,并将课程相关内容利用互联网发布出来。如学校官方网站的学习平台、抖音账号、公众号等,让戏曲教学以更为专业、更为系统的形式得到传承。

  4.使戏曲走入百姓生活

  戏曲来源于民间,更应当于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将其与生活、教育相结合。戏曲可以以搭建舞台的形式,走进百姓生活中,让人们更为直观地去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也可通过电视、广播等形式,使其成为一种较为平常的节目进行传播。当前传统戏曲仅在中央电视台固定频道播出,且所播出的形式较为老套,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7]对此,可增加播出频道,改变播放形式,以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播放。在教育方面,让传统戏曲走进学生群体,定期开展传统戏曲科普教育活动,或带领学生走进剧场,切身感受戏曲的魅力,让更多学生加深对传统戏曲的了解,进而对传统戏曲感兴趣,使戏曲得到传承。

  (二)戏曲传播与发展方面

  1.发扬传统戏曲,跟随时代脚步

  国家应当大力发展传统戏曲,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戏曲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戏剧的传播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传统戏曲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其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戏曲与视频、动漫、影视等多种形式的有效结合,以更为普遍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中。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娱乐内容还是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和上世纪存在较大差异。当前,年轻群体很少对戏曲感兴趣,使得戏曲逐渐小众化。因此,只有将戏曲逐渐带回到大众视野中,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生活中,才能引起年轻群体的关注,才能收获更多粉丝,继而使戏曲得以发展与传承。[8]

  2.立足戏曲打破界限,面向市场

  20世纪50年代戏曲发生过一次改革,为提升其宣传效果,政府提供资金为戏曲演员提供经费。但这种形式直接导致戏曲与市场存在分离的局面。因此,应当以市场的引导进行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9]戏曲的表演要与大众审美为主,但要注意的是,与大众审美相符合并不意味着要摒弃其精髓,乱改唱腔,乱改表现形式。

  3.激发传播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剧团的运营模式,为演员提供切实可行的薪资保障体系。包括在职演员的薪资,以及退休演员的养老保障。另一方面,可开展绩效分配的形式,为不同职级演员提供不同的薪资酬劳,以全新的薪资等级进行规划,其中包括创作、演出效果、戏剧难度、个人贡献等多方面因素,实现多劳多得,以质量定薪酬的方式。用人单位也应当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聘用制上岗,上岗考核,定期考核,定期培训。打破以往剧团的管理模式,使剧团焕发鲜的活力。

  4.推动戏曲与互联网传播的融合

  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戏曲的发展要与互联网相结合,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与传承。在实际执行中,首先要借助音乐App进行传播,如在网易云音乐平台单独打造戏曲板块,呈现在首页,让更多人眼前一亮,主动点击听取。与戏曲相结合,制作MV并发布在相关平台中,将戏曲内容以电影形式表现出来,加深人们对戏曲的理解,丰富戏曲的表现形式。其次,制作戏曲App,将多种戏曲内容集合起来,在纷繁的文化世界中开辟出属于戏曲的一片天地。最后,戏曲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挖掘更多戏曲爱好者,利用多方渠道推送更多戏曲相关信息,在数字化时代让更多观众走进戏曲世界,感悟戏曲魅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社会背景下,戏曲艺术要想长久发展,并发挥出艺术价值,就要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在戏曲创作方面提出创新,将戏曲与流行文化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创作内容,进行戏曲教学,使戏曲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在戏曲传播与发展中,也要弘扬传统戏曲,探索戏曲多元化发展路径,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使戏曲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赵筱迪.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高新区,2018(15):295.

  [2]付加露.关于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J].中华传奇,2020(17):23.

  [3]冯传胜,韩大国.数字化时代中国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4):77-80.

  [4]余国煌.论戏曲艺术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与传播策略[J].民族艺林,2021(1):113-122.

  [5]徐永强.新媒体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探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22):762-763.

  [6]高渝君.音乐戏曲协同创新传承与发展研究[J].参花,2021(17):93-94.

  [7]贺建梅.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J].名汇,2020(21):07-09.

  [8]田艺超.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名家名作,2021(10):110-111.

  [9]刘萨.浅析新社会背景下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魅力中国,2020(15):248-249.

  (作者简介:陈泳桦,女,本科,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京剧花脸行当表演艺术)

  (责任编辑 刘冬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