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东北秧歌 民间舞蹈 传承 发展
东北秧歌诞生于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在对这种艺术形式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其舞蹈品格与当代形态的发展情况,在继承传统秧歌技艺的同时,在其中融入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让东北秧歌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1-3]另外,我们也需要结合目前的东北秧歌保护工作进行再审视,深入思考保护工作中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点位,从而为其他传统舞蹈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4-6]
一、东北秧歌的舞蹈品格与当代形态
相对来说,秧歌这种舞蹈是民间广泛接受的娱乐形式,同时是具有我国鲜明民族特征的歌舞艺术。秧歌舞除了广泛存在于东北外,在江南、陕北、山西等地都有所发展。不同地域的秧歌文化与表演形式,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不同地域的秧歌文化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东北秧歌有以下特点。
远古的圣婚仪式是东北秧歌的起源,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诸多民间艺术元素。在内蒙古东部、黑吉辽三省,广泛流传着东北秧歌这种民间舞蹈艺术。有史料可证,某种神圣仪式是东北秧歌的主要起源,并且有专家表示现代二人转的出现与形成,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传统二人转通过不断发展,逐渐从东北秧歌中脱离出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对东北秧歌舞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民间野人舞的元素,还包括一些祭祀元素。东北萨满舞的变形,则逐渐形成了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等曲艺种类。5500年前,东北女神祭祀仪式的圣婚仪式,又是东北萨满舞的主要起源。[7-9]同时,又有专家通过考证发现,远古圣婚仪式发展而来的狂欢形式,逐渐形成了东北其他民间舞蹈,并最终以东北大秧歌的方式呈现出来。由此可见,上古时代的宗教仪式是东北秧歌的主要起源,通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目前的艺术表现方式。
东北秧歌十分注重舞蹈动作上的表现,并且动作有亦摇亦摆、团扇翻飞的特点。在南方,秧歌多是田间劳作时的歌,而在北方则演变成新年或农闲时节的游艺性活动。因此,东北秧歌更重视化妆表演,舞蹈性更为突出。总的来说,南方秧歌更注重演唱,东北秧歌更注重舞蹈。在表演时,园扇、滚扇等高难度技巧,让秧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更具有表现力。
相比其他曲艺形式来说,东北秧歌的角色分工十分细致鲜明,在辽南秧歌中,角色有头跷、二跷、上装、下装等,不同角色代表着东北农村不同的人群。另外,在东北,秧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将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与东北秧歌相融合。在东北秧歌中,泼辣、生动的舞姿,也直观体现出关东文化中人们豪爽、豁达的一面,表演者在高亢热烈的伴奏声中,也充分展现了大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东北秧歌舞蹈艺术的传承思路
东北秧歌起源悠久,这种舞蹈艺术形式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入其中,向大家充分展示了东北民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同时,奔放热烈的东北秧歌,承载着东北大众文化,通过千扭百转的舞姿,展现着东北民众的性格和精神。另外,东北秧歌以广场艺术的形式展现在群众面前,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这种艺术形式具有的狂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的进步,在商业文化的影响下,文化艺术形式的创作以及文化艺术作品消费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审美心态也与以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深入思考群众审美需求与东北秧歌推广之间的关系,在充分保证东北秧歌艺术灵魂的同时,找到继承和发扬东北秧歌的可行方法。
东北秧歌作为一种艺术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有别于文学想象艺术的视觉艺术、有别于绘画色彩线条艺术的肢体动作艺术、有别于雕刻静态艺术的动态艺术、有别于影视剧影像艺术的实像造型艺术、有别于舞台戏剧艺术的广场艺术。因此,秧歌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也需要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手段。
(一)运用现代化手段录制整理
传统的文字记载只能作为第二手资料,更多要依靠影音的记录。东北秧歌舞蹈艺术已经逐渐呈现老龄化状态,目前很少有年轻人能把握东北秧歌舞蹈原汁原味的风土韵味,能完整掌握舞蹈技艺及意蕴的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这就要求东北各地文化单位应当及时抢救传统秧歌技艺,将东北地区著名的秧歌传承人所掌握的秧歌舞蹈形式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完好地录制、整理并保存下来。
例如,文化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积极参与秧歌舞表演活动,运用智能手机、摄像机等设备,记录下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服装道具、高难技艺,并将其进行整理归类,为后续研究提供翔实、清晰的数据。
同时,在各地组织开展各类秧歌舞比赛活动的同时,也要做好比赛现场视频资料的留档。这是因为不同秧歌舞队在舞蹈创作过程中,除了会继承传统的舞蹈技巧,还会结合时代发展和个人兴趣融入新的元素。这样的影像资料更能体现秧歌舞的发展态势。因此,在记录、积累影像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广泛收集的态度开展具体工作,留存好秧歌艺术发展脉络。
(二)全面展开田野调查
结合地方风俗对东北秧歌相关的文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是了解东北秧歌起源、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能了解东北秧歌的艺术特点。乡野民间是东北秧歌的根系所在,同时也是其成长的土壤,因此,作为研究人员要对民间艺人展开面对面的交流采访,才能充分理解、感受东北秧歌的表现与内涵。因此,作为文化艺术研究者与保护者,更应该走进田野,通过民间采风的方式展开全面调查,并对民间艺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采访。只有深入民宿活动和群众生活,用自己的研究去看,用内心去感受东北民间秧歌文化,才能真正感受到东北秧歌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三)推动政府支持,营造良好的艺术传承环境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秧歌节的方式,鼓励群众参与到秧歌表演活动中,或者在庙会、重要节日时组织表演队伍表演秧歌舞,从而提高民间艺人及秧歌舞爱好者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东北地区提高秧歌舞蹈的普及性。另外,通过组织恢复传统民间节日、民间舞蹈活动的方式,能够为东北民间秧歌艺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
在高校也可以结合东北秧歌的特点,开展相关的活动或者课程,让专业的民间秧歌舞蹈人士参与到高校教学过程中,鼓励艺术高校对东北秧歌文化展开研究和教学,改变民间口传面授的传承方式,让秧歌艺术能够通过文字、视频等方式留存下来,专业舞者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学习东北秧歌。另外,高校也可以结合本土其他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开设相关课程,联动东北二人转、东北秧歌等曲艺形式,培养高水平本土艺术表演人才,让专业舞蹈艺术人才用训练有素的肢体动作充分展现东北舞蹈文化所具有的张力。另外,这批高水平本土艺术表演人才对后续东北秧歌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10]也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鼓励民间团体积极开展东北秧歌艺术创作
在东北秧歌历史发展过程中,秧歌艺术前辈通过创新、融合的方式,让东北秧歌积淀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1]作为当代东北秧歌技艺传承者,更应该积极参与到东北秧歌艺术创作中,通过融会传统技艺与当代文明故事,让东北秧歌焕发出新的活力。针对能够对东北秧歌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的团队及个人,相关单位应该予以适当支持和帮助,从而激发民间团体参与东北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只有继承和创新相融合,才能让传统技艺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结語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做好东北秧歌舞的继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东北秧歌的舞蹈品格与当代形态,运用现代化手段录制整理,走进田野间,展开全面调查,推动政府支持,营造良好的艺术继承环境,鼓励民间团体开展东北秧歌艺术形式创作。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真正做到尊重民间艺术工作者,仔细分析其艺术作品,了解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态势,从实处触发,深入采访,真正了解各类文化的续存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刘蕊.浅析东北秧歌舞如何与现代舞元素相融合[J].艺术教育,2021(04):102-105.
[2]姜洋,苏彦方.东北秧歌道具花棍在舞蹈教学研究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21(03):120-121.
[3]王淘.山西临县伞头秧歌舞蹈文化价值与活态传承[D].广西师范大学,2020.
[4]桑小林.非遗视域下东北大秧歌传承途径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0.
[5]刘谟楠.满族秧歌的文化特征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9.
[6]安岩.吉林地域人文环境下东北秧歌手持道具的整理与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9.
[7]杨静.试论民间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8(04):31-34.
[8]郝梓含.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方向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0(05):66-67.
[9]罗琪.谈东北秧歌的韵律特点[J].戏剧之家,2020(04):101.
[10]王笠,吴权喜.创新秧歌在群众广场文化中所起的引导作用[J].剧作家,2020(01):151.
[11]姜洋,苏彦方.东北民族舞蹈的现状及发展趋向分析[J].黄河之声,2019(20):144.
(作者简介:李卓,女,硕士研究生,长春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表演及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