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音乐赏析 少数民族 审美要素
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来讲,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音乐包含少数民族独特且优秀的文化习俗。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少数民族音乐欣赏,对少数民族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少数民族音乐审美要素的赏析和探究,有效挖掘民族音乐的独特文化元素,彰显民族音乐独一无二的价值。从而借助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来丰富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人们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本文中,笔者将对少数民族音乐赏析的重要性、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类别及其表现力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少数民族音乐赏析活动审美要素的把握。
一、少数民族音乐赏析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文化内涵的高质量人才,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文化号召。而我国优秀的文化是由各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共同组成的,可以说,民族文化是优秀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要想发展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是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少数民族音乐是在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下所催发出来的独特艺术形式,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少数民族音乐理应得到重视,对其进行保护、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对其传承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进行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二、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的产生到發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而且这一阶段和过程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较为突出。[1]少数民族音乐是产生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民族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少数民族音乐拥有不同的精神追求,这是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生产方式的差异性导致的。而且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少数民族的优秀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基层,讴歌新时代,展现新生活。这一阶段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也在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少数民族音乐工作者积极把握时代的先进性,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在少数民族作品中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类别及表现力
要想真正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效能与价值,就必须掌握正确的艺术欣赏形式。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人的艺术欣赏脱离了艺术审美体验,这导致音乐艺术的欣赏只是表层形式的欣赏活动。而要想改变这一艺术欣赏现状,发挥艺术对人才的塑造作用,就必须紧紧围绕“艺术审美体验”的欣赏模式。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例,在少数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只有紧紧抓住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欣赏要素,探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背景,欣赏者才能够体会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内涵和情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使自身得到熏陶和成长。下面笔者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类别和表现力进行分析。
(一)少数民族的民歌
民歌是少数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少数民族的民歌多是用来描述人们的生产生活,歌颂伟大的爱情故事,歌颂传承千年的民族传说,而这些用歌颂形式来表达的民歌,特点突出——具备较强的叙事性。所以,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大多都是叙事音乐。例如,《乌春》这一民歌音乐对当地人民辛苦劳动的场景进行了叙述和展现;《说古歌》这一民歌音乐生动形象地对苗族传统的神话故事进行了歌颂。
(二)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
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是说唱音乐发展的基础,许多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都是立足于民歌音乐的背景上。说唱音乐形式自产生以来,就受少数民族人民的欢迎,许多少数民族的艺术家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表现民族特色的说唱音乐作品。与少数民族的民歌相同,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也有不同类型的表达内容。其可以表达歌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的历史故事、古老的神话传说。例如,蒙古族人民借《好力宝》来歌颂当今的美好生活,朝鲜族借说唱音乐《楚汉相争》来传唱历史,白族借说唱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讲述古老的爱情故事。
(三)少数民族歌舞音乐
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同说唱音乐一样,都是歌舞音乐的基础。对于一些歌舞的编创来讲,其是从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出发,通过对民歌音乐的理解和领悟来创作舞蹈动作,展开身体的律动。所以,少数民族歌舞音乐探究离不开对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的理解。歌舞音乐的表达内容和民歌音乐大同小异,都是用来歌颂少数民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美好生活的。例如,《杂舞》就是艺术工作者借助劳动人民田间休息的灵感而创作的,《农乐舞》表达的是农民对农业丰收的喜悦之情。
(四)少数民族戏曲音乐
少数民族的民歌是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的基础。一些传唱性很广的少数民族戏曲种类,都是文艺工作者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的改编和加工而创作出来的。少数民族的戏曲音乐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艺术价值。其将唱、舞、音乐器具进行了有机结合,立足本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地域文化,创作出可观赏性强的戏曲作品,例如《花灯戏》《桑诺》等。[2]
四、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要素
(一)少数民族音乐的形式美
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创作形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脍炙人口和流传广泛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大多都是出于即兴创作。正如不朽的音乐作品《二泉映月》,其源于创作者阿炳的即兴演奏。这是阿炳基于当时自身的生活状态产生的灵感,利用音乐对内心的情感进行表达。少数民族基于其不同的劳动方式和地域背景,创作出了许多口头性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既是创作者对其劳动的反映,也是创作者鼓励劳动热情的作品。这些音乐作品经过不断地传唱和改编流传至今,虽然产生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无愧于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结晶,已经成为当代宝贵的音乐财富。
(二)少数民族音乐的意境美
少数民族音乐蕴含着独特的意境美。在欣赏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时,如果不关注意境的挖掘和体会,便无法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的欣赏目的,无法把握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这里的意境美是指少数民族文艺创作者立足本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生活的场景,通过直观的歌词、优美的嗓音、独特的旋律,来对相关的意境进行表达,使在人们欣赏少数民族音乐作品时,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三)少数民族音乐的唱腔美
音乐的表达往往离不开语言的载体。[3]少数民族音乐的表达,是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来进行展现的。少数民族语言各有不同,其音节、音调都独有其韵味和特征。在开展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表演时,各地域的表演者都会以本民族的审美和语言为基础,来对歌曲和情感进行表达,从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唱腔。
(四)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
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作品来讲,其都是从本地域的文化特点出发,创作音乐作品,形成独特的音乐观,表达独特的文化价值。[4]这是少数民族音乐的另一审美特征。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地理环境也造成了各地区人们文化习俗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文艺工作者都是从本地域的文化背景出发,来创作富含民族特点的、表达民族价值的民族音乐作品。所以,在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过程中,必须把握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体会少数民族音乐独特的魅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音乐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要想把握民族音乐内涵,发挥民族音乐的积极影响,就必须关注少数民族音乐审美要素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利于人们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深度理解,才能够有效培养青少年的民族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也才能够促進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增强我国的文化底蕴,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倩.音乐赏析中音乐素养的培养方式分析与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05):36.
[2]贾明娟.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音乐赏析初探[J].中国文艺家,2017(06):43.
[3]郭苡辰.中国舞蹈音乐赏析[J].明日风尚,2017(07):106.
[4]朱冬梅,朱贺琴.从《吐鲁番情歌》看维吾尔族情歌的文化意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3(02):201-203.
(作者简介:刘倩,女,本科,六合实验小学,二级,研究方向:民族音乐赏析)
(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