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演唱处理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2590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是我国经典曲目之一。歌唱者在演唱歌曲时也是对歌曲的一种二度创作。二度创作离不开对作品本身的剖析和挖掘,以及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关键词:艺术歌曲 演唱 处理

  该曲是以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所作的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作为歌词,由作曲家青主进行谱曲,后广为传唱。

  一、创作背景

  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潮流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在中国早期启蒙者的呐喊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摒弃门户之见、华夷之别,纷纷把目光投向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领域。文艺思想在这时也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表现在音乐领域,便是音乐家打破原有的传统音乐的束缚,纷纷以开阔的视野去探索中西方、传统与现代音乐结合的可能性。他们从本民族固有的诗词精华中汲取灵感,运用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批批带有民族特色而又具有时代魅力的新的艺术作品。

  《我住长江头》是由宋代词人李之仪作词、作曲家青主谱曲的一首中国近代早期为古诗词谱上新曲的具有现代音乐美的歌曲。青主原名廖尚果,青年时期具有强烈的革命热情,曾参加辛亥革命,后赴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法律,留学德国期间兼学音乐,为后来音乐道路上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青主于1922年回国并积极参与国内革命事业,后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青主缅怀起往日的美好时光,并思念着自己的亲友们。青主借古代颂扬爱情忠贞的一首词,并为之谱上新曲,其中寄托着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对于昔日美好岁月的思念以及对或离散或殉难的亲友的怀念。《我住长江头》是青主结合中西方音乐所作的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二、文本内涵

  宋人李之仪的这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广为后世传诵,全词以女子代言,构思可谓新巧,立意清晰明了,语言又极自然、平易,词人以“水”这一概念贯穿全篇,借水来喻情,表现出女子对心上人强烈的爱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一首怀人词,以滚滚的长江水作为抒情的对象,表达了痴情的女子对其所爱之人绵绵不尽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哀怨。”在创作手法上打破了既往宋词通常采用的上下阕重复的写作方式,而是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采用各自重复的写作手法。尤其是歌词的下阕,采用了重复三次的创作手法,把作品推向了高潮。

  词以千里长流的长江水起兴,开篇点出“我”与“君”相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我”居江头,“君”居江尾,我们之间两地相隔,难以会面,给人以“各在天一涯”的悲凉无奈之感。既点明空间之遥远,又蕴含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四句承着前两句而来,词人又写到,尽管空间上的阻隔使我们不得相见,可是我对你却是没有一天不在思念,进而做出“共饮长江水”这一荒唐而又诚挚的行为,表明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恋,同时又借“共饮”来缓解相思之苦。紧接着词人问道:“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承着上面“日日思君不见君”而来,长江之水永不停息而浩浩流去,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描述得更为鲜活动人。正是江水之浩浩不休,使得自己浓浓无尽的爱恋因江水的阻隔而成为不可遏制的寂寞哀伤之恨。“几时休”“何时已”仅仅六字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女子彷徨苦闷、寂寞哀伤的心绪,语悴而情悲。词的最后两句,女子无不痴情地期望着“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更凸显出抒情女主人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深衷浅貌,情致缠绵,语言温厚。

  三、音乐分析

  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需要深入了解词作者生平履历及作品创作背景、词的文本内涵,从而为有感情地演唱作品打好基础,也需要了解曲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更重要的是就作品旋律本身进行深入分析。

  (一)旋律分析

  “该作品呈二部曲式结构,共分成两个部分,整体结构不够完整。青主在对歌词进行艺术加工后,将原词中第二段内容扩展为三段,随着曲意的逐步深入,情感得以逐渐升华。”该曲采用的创作方法是一字对一音的创作手法,且乐与词的完美配合达到了极致。该诗词的第一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朗诵起来不难发现其语调是一个下行的语调,音乐的旋律也采用了下行走向的写作基调。音乐旋律从中声区小字一组的“la”开始,第一乐句结束在了小字一组的“mi”上,营造出一种低落的情感基调。第二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音乐的旋律从小字一组的“sol”开始,与开始句相比低了一个大二度,低落的心情溢于言表,更加突出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引起的彷徨苦闷的心情。该句歌词最后的“水”字结束在了小字二组的“la”上,把思念之情推到了全曲的第一个高潮。第二乐段“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从歌唱的角度而言整个声区移高了纯四度,较之第一乐段低落的情绪转变为激动,凸显内心的不甘,最后的以问句结束,落在了G大调的属音上。接下来的“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只愿”在小字二组的“sol”上,是该曲的又一个音乐高潮,表达对心上人绵延不绝的爱意,最后结束在小字一组“sol”(G大调的属音上)。紧接着歌词进入了对后半部分的重复,音乐呈现出一种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感觉,与长江水的滔滔不息,爱意绵延不绝可谓是珠联璧合。第一次重复的音乐从小字一组的“si”开始,较之前面的乐句低了一个小三度,再次重复时音乐的旋律又回到了小字一组的“sol”上,使得音乐的旋律层次更加丰富,也烘托出了内心的激动不已、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该曲最后的结束句结束在该曲的最高音上,旋律的高亢悠长,与第一次的反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音乐的张力,音调较之增强,最后结束在主音上,为完全终止,且旋律上方加了一个自由延长,将音乐作自由延长的处理方式。借水寄情,很好地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情如长江水一样绵延不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子与心爱的人厮守终生、忠贞不渝的坚定决心。

  (二)钢琴伴奏织体的分析

  “歌曲《我住长江头》全曲曲调悠长,共68个小节,6/8拍,为小快板,G宫调式,使得全曲在一开始处便具有我国的民族调式色彩,尽显自然淳朴。此曲在旋律的写作上表现为大线条的处理,也有一些音程的跳进,如‘共饮长江水’的‘水’这里是一个四度跳进,虽然旋律跳动不大,却蕴藏着激动不已的感情。”该曲采用6/8 拍、“Allegro(小快板,稍快)”的速度,伴奏织体自始至终以十六分音符的琶音音型贯穿整个作品,很好地营造出长江水的奔流不息,借水寄情,表达心中对故去战友无尽的思念之情。该曲从开始处到“此恨何时已”采用了左手用五度内双音的伴奏织体。但在该曲“只愿君心似我心”(即第一个高潮处)改为左手采用十六分音符的琶音音型,右手采用了位于中高声区的柱式和弦,与相对应的旋律把音乐很好地推向了前半部分的最高潮。随着高潮来临之后伴奏织体逐渐回归,音乐的旋律也落在了小字一组的“la”上,与该曲的起始句相呼应,很好地营造了长江水的潮涨潮落之态。随后音乐出现了六拍的休止,速度也随之在该小节的最后三拍转为“rit”。然后音乐开始反复,力度转为“p”,音乐伴奏织体与前面出现了细微的区别。伴奏织体的低音旋律是一个五度和弦,伴奏织体第二条旋律线的前半部分和主旋律相同,后半部分作了变化,丰富了音乐的层次,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心中的苦闷、哀伤之情。在第二次的高潮处“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钢琴伴奏的织体也随之回到了左手十六分的琶音音型,右手柱式和弦,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采用完全重复的方式,而是对部分和弦进行了转位处理。如“只愿”采用的是原位和弦的方式,“君”字采用的是七和弦,“心”字采用的是六和弦,“似”采用的四六和弦,“我”采用的是六和弦,但“心”字就采用了七和弦的第五转位,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完美地烘托了音乐的主旋律。在该乐句的结尾处速度再次转变为“rit”,但較之前面不同的是没有了六拍休止,使得音乐显得更加紧凑,与旋律乐句的高潮形成了呼应。随后音乐进入了第三次的反复,此次主要通过力度的变化及伴奏织体的加厚把音乐推到了全曲的最高潮,音乐回归到了G 大调主音上,似乎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冀。

  四、演唱的艺术处理

  我国著名作曲家青主在原词感情基调之上,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内容。“这首词本来是写爱人之间的思念和表现对爱情坚贞的态度的,但青主在谱写此作品时将自己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的复杂情感融入作品中,给这首歌曲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借此抒发了对逝去战友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因此,在演唱时不能把这首作品当作单纯的一首爱情歌曲来演唱,更多的是把心怀家国仇恨的悲愤之情融入歌曲中。

  五、结语

  我国著名作曲家青主的这首作品是我国现代艺术歌曲的经典曲目之一,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时代感,很好地把中西方创作技法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该曲的一系列深入分析,让我们更好地演唱和学习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徐晓燕.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创作与演绎[J].音乐创作,2020(03):140-145.

  [2]朱佳.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技巧分析[J].戏剧之家,2020(17):47-48.

  [3]陈西凤.青主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音乐特征分析[J].北方音乐,2020(17):85-86.

  [4]林木子.论二度创作在演唱实践中的重要性——以《我住长江头》为例[J].文化产业,2021(17):131-1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9GWQNCX138)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李小莉,女,硕士研究生,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责任编辑 于美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