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歌剧选段《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是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的角色七叔公的著名唱段,也是七叔公在剧中最辉煌的高光时刻,这首作品使得七叔公从一个有觉悟的群众蜕变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定格七叔公的人物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作为一首民族歌剧中的男中音咏叹调,作品在创作风格上既运用了西方的作曲技法,又融入了中国民族的音乐元素,特别是戏曲板腔体的运用,为塑造一名朴实、善良的中国采药老人的形象增色不少。
关键词:《天大的重任我来挑》 民族歌剧 男中音 板腔体
一、“七叔公”的角色塑造与人物分析
(一)角色塑造
歌剧《党的女儿》改编自同名电影,由总政歌剧团于1992年首演,歌剧讲述了江西杜鹃坡一位女共产党员,在红军战略转移后坚持对敌斗争,在七叔公和叛徒妻子桂英的帮助下与叛徒马家辉周旋,为游击队筹盐并最终英勇就义的故事。七叔公这个人物在电影《党的女儿》中并没有,是歌剧中新增加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采药老人,也是一位对党有着无限深情的普通群众,是生活在杜鹃坡的众多善良、朴实的普通群众的代表人物。他的人物形象增加了剧情的戏剧张力,从对玉梅的怀疑到为党报效“头可断、心可掏”,完成了一个普通群众到共产党员的蜕变,展现了在大革命低潮时期,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以及党带领人民群众最终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
(二)人物分析
七叔公在剧中是一位慈祥、正义的采药老人,为什么用一位老人来作为剧中普通群众的代表呢?因为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他看到了共产党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的认可是最有说服力的。在剧中他最初是一位慈祥的爷爷形象,万般的不舍与怜惜将一位正义的长者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由于叛徒马家辉的挑唆,他开始怀疑能“死里逃生”的玉梅是叛徒,见到活着的玉梅后他坚信了马家辉的挑唆,与玉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终在事实面前他相信了玉梅、相信了党,开怀大笑。这一系列的思想变化发生在一幕之中,也将一位对党忠诚、有觉悟的群众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随后七叔公智斗马家辉,与玉梅一起寻找游击队,并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一个普通群众蜕变为共产党员的形象定格在歌剧第五幕的结尾。
二、音乐本体分析
作品是一个有前奏和间奏的A[a(a1+a2)+b(b1+
b2)]+B(c1+c2)两段体的声乐作品,作品从A大调的I级上开始。
A段总共有22个小节,是七叔公对自己生平阅历的讲述。第一乐句總共有12个小节,其和声进行I级到V级的进行,中间穿插运用V级重属和弦,最终通过V7解决到主和弦上。其和声进行看起来相对简单规整,这也正符合七叔公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这一乐句的旋律进行通过平稳中的跳进,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相对平稳的旋律起伏来表现七叔公娓娓道来的讲述,突然闯入的跳进表达了人物的愤怒情感,并通过回归到平稳的旋律起伏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无奈。在节奏型上通过附点和切分的运来表现七叔公抑扬顿挫的无奈语气。(见谱例1)紧接着是四个小节的间奏,将音乐引向b乐句,这一乐句只有六个小节,但是其音乐情绪的转换要比上一乐句丰富很多。和声进行中也更多地运用了下属功能组来转换音乐思绪。这一乐句的前两小节是b乐句的第一部分,其旋律创作手法和节奏型的运用沿用了第一乐句,也是对第一乐句生平讲述的补充。21到24小节是b乐句的第二部分,通过II级和弦的运用,音乐的情绪突然转换,音乐的色彩突然从无奈的灰色调转变到山青水碧的明亮色调上来。和声色彩从II级到IV级到VII级VI级最终定格到V级的半终止上,将共产党到来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短短的四小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并最终通过拉宽节奏型将七叔公对共产党的爱戴与信任刻画出来。
从第25到第37小节是这首作品的连接部,由5个小节的音乐间奏和6个小节的演唱部分组成,音乐的情绪也是画风急转。25小节音乐的节奏突然变密,和声色彩看似Ⅴ级到Ⅵ级的行进,其实Ⅴ级和弦是对上一句的延续,突然闯进的Ⅵ级和弦和紧密的节奏型,预示了革命从高潮到低潮的转换。26小节双附点的节奏型和同音反复的旋律行进表达七叔公对革命变化难以置信的心情。第27小节的节奏型突然抛弃了前面的附点和切分音,变成了相对规整的八分音符,和声色彩运用了Ⅲ级的减七和弦和Ⅵ级是重属和弦来营造风云突变的紧张氛围。28到31小节,音乐的节奏回归到附点和切分的运用上来,特别是大段戏曲板腔体的运用,(见谱例2)不仅将人物语气转回到无奈的讲述中,更将七叔公心潮起伏的情绪刻画出来。32到35小节音乐从相对自由的板腔体转换到急促的快板上来,和声色彩也一直在属七和弦上行进,并在36小节解决到主和弦上。这将七叔公心中澎湃的激情与准备向党组织靠拢的心情形象地描绘出来,并在第36小节迸发出来。
从36小节开始,作品进入B乐段,音乐情绪从娓娓道来的讲述变成了激昂的情绪抒发。和声进行又回归到I级IV级V级相对规整的进行上来,这也展现了七叔公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物形象。这一段2/4节拍激昂的乐段,其旋律、节奏乍一看像是进行曲,(见谱例3)其实通过对音乐的感知其更像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板一眼”,通过紧张急促的音乐行进来表达七叔公向党组织靠拢的迫切愿望。在每一个乐句的结尾处还是运用中国戏曲板腔体的音乐元素来抒发情感,表达七叔公为党报效的坚定决心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演唱风格分析
(一)歌剧唱段《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演唱技巧的运用
1.注重美声唱法对男中音的音色要求
由于对男中音相对浑厚雄壮的音色要求,其声音与民族歌剧中的男高音、女高音高亢明亮的色彩相比,更接近于西洋歌剧中对人物角色的音色要求。在塑造七叔公这样一位慈祥正直的中国老人时,气息的控制,声音管道的建立,声音位置的统一是演唱中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男中音特有的音色表现老人的形象。在演唱作品A段时,娓娓道来的讲述需要亲切的口吻,此时要用腰腹的力量盯着共鸣腔体的点咬字,特别在A段的旋律行进中会出现音程的大跳来表达七叔公对世事不公的控诉,此时更要用气息去推动音乐的进行,要保证美声唱法中对音色和位置统一的要求。在B段演唱中,七叔公愿为革命献身的高大形象,在急促激昂的音乐中表现出来。通透的共鸣与稳定的气息支持是这一部分演绎成功与否的关键。
2.注重中国戏曲的行腔韵味
歌曲的整体风格都借鉴了中国戏曲的音乐元素,用男中音独特的音色展现中国戏曲的悠扬婉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首作品中,附点和切分节奏型的大量运用来体现中国戏曲的独特韵味,特别是大段板腔体的出现,使得演绎难度倍增。此时要注重气息的流动性,用流动的气息将大段密集起伏的旋律串起来,并在稳定的共鸣点上将每一个音符交代清楚。
3.借鉴中国传统声乐中的咬字吐字
娓娓道来的讲述是这部作品人物塑造的关键,咬字的清晰也是男中音演绎民族歌剧的难点之一。这时候要在保证共鸣腔体统一的前提下,将咬字的点往前移,在归韵的时候借鉴民族唱法集中明亮的特色,咬字的过程要集中在一个点上进行。在B段激昂的音乐行进中,要用气息哼住咬字的点,既要保证唇齿的清晰,又要保证共鸣腔体的统一。
(二)歌剧唱段《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演唱风格的把握
1.控诉生活不公的慈祥老人
歌曲的A段是七叔公与玉梅和桂英的谈心过程,他生动亲切地描述了自己这一辈子的所见所闻,用了自己一生的努力也改变不了穷人受苦受难的现状。在他的讲述中可以感受到,七叔公虽然是一位普通群众,但是他是一位为国为民担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代表。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人物正直善良的性格。在讲述的过程中也有对现实的控诉。随着音乐的进行,人物的悲情色彩要逐渐浓郁起来,这种悲情色彩在演唱到“种田的还挨刀”时要达到高潮。
2.正义凛然、不畏牺牲的共产党人
在作品A段的最后一个乐句,七叔公提到了共产党的到来,使得“山青水碧花常开”,悲情的色彩逐渐转移到革命的大无畏上来。到了B段,一位共产党人不畏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七叔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注意从一个具有悲情色彩的慈祥老人向革命战士转变的过程塑造,并最终将人物形象定格在不畏牺牲的共产党人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相较于电影《党的女儿》而言,七叔公是歌剧中新增加的一个人物形象,笔者认为他是对歌剧女主角田玉梅人物形象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而唱段《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更像是七叔公的一封入党申请书,在这封入党申请书中,他讲述了自己的生平过往,对党的认识以及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情操。最终,一个平凡、朴实而又伟大的共产党员形象被鲜明地定格在歌剧中。
参考文献:
[1]周芳.论歌剧《党的女儿》田玉梅声乐形象与其他声乐形象的交织[J].黄河之声,2020(13):108-109.
[2]郭建民,郭溢洋.歌唱家楊洪基歌剧表演艺术的理论阐释[J].当代音乐,2018(03):1-6+1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贵州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音乐学”项目(项目编号:黔教函[2019]6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苏丹,男,硕士研究生,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