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超越历史误读的大地(续上)

时间:2007/11/23 作者: 秀水风生 热度: 86823

----曲有源近作初评
文:陈亚平
 
    (接上篇)什么是词语本性?曲有源在《鼓浪屿钢琴博物馆》诗作中强势规约了一种诠释角度:诗歌永远不能喻明存在,而只能呈现,通过排斥偏离性的修辞而呈现。“那些钢琴/ 那么肃穆地排列/ 仿佛/ 地宫里王妃的陵寝”。90年代的杨黎、于坚所实践过的民众语言写作――口语审美准则,实际是让艺术意向让位于语法的能指功效,这在形式上补充了汉语的整体活性。这一点。曲有源前续了口语白话的人工性简朴,但又有显突的变异,那就是语言活动的智力特征的连续性强调,他或许领悟了中性状态的白话并不能代替白话的活力状态这样一种附属的美学作用,因为放弃修饰不等于放弃语式的诗意高度或智性,因为人类的智慧可以被不加任何色彩的语式提供出来。比如:“泪在眼底/ 是排长串的/ 由于/ 后面的催促/这滴泪/不得不出走”这说明,白话口语与诗性之间的关系,正演为喻体与语感之间的智慧加工。这是否是汉语现代性的有机部分?是否又是美所承载的本土形式?当口语形式神话笼罩21世纪诗歌大地的时候,谁能打破神话?显然曲有源在反常规的白话语体中,着意恢复了口语结构的革命。例如“回到心底/ 倘若被她用手指抹去/ 或湿了衣襟/ 也算是个安慰/ 怕只怕被风带走/ 流入/ 不知所终的流浪”《一滴泪的遭遇》。不改换白话的意绪结构与逻辑线路,却让智慧的激情在语言之上起作用。这种手下的信息行为,表明曲有源泉自身复杂曲折的信息境状是强势的。他不仅寻求白话带来的听觉事实和视觉传感,重要的是他想从民族语式传统结构与外来语式结构之间,找到符合当代人指意的普泛格式,找到一种文学的言语活动与智慧活动进入自然性的切合点。比如《失眠之眼把天熬白》《天子的行宫》更富含“高级民歌氛围”下的哲理浸润,每一个口语的结构位置,却深深内嵌在汉民族自足智力的空间之中:“子宫莫非/ 是天宫派生下来的行宫/ 由女人分管/ 从经血的渗漏/ 便可推测/ 那里的破损”。
 
    可见,喻体的智性切换是曲有源21世纪开端诗歌写作的一个显要技法,这种白话的宣喻感是置身哲思的入俗产物,它包含了“词,人,在”三位一体组合所达到的奇境,直白的言路主导着一个厚重的思境,某种特定的心灵状态在超俗的隔世感中又还原为俗实。从而,我认为,曲有源的诗歌已超出了白话立场本身的规约,而体现为独特的精神本位指涉,其巨大的主体理性反折出巨大的感性,这可以说是他区别于所有白话诗人所获取的独立风格。于是,他诗歌中,俗世既是语言上的,同时也是精神视境中的。如“男人/ 是上帝派来专门负责维修的/ 也有一个合同/ 叫婚约。”又如“旭日也就是这么煮出来的/ 如果像红豆那样/ 象征爱情/ 也都给了所有的白天。”其语言的感性空间往往展示在无限的心理空间中,让人阅读后,能感悟灵性世界的接近。因而,纵观曲有源的近作,我基本上归结为三个突变:一、关涉口语白话与诗性的提纯和扩充。二、转变口语白话几乎不变的交际性与逻辑套路。三、语言非修辞感性景观与理性的现象景观之对比。探究他的这些创作反思与实践,无疑使我们对当代白话诗歌写作所担当的另一本体性建构,充满了超越历史误读的自信。
 
附新作:
十年后的井绳
文:曲有源
 
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井不但可亲可敬
也算可畏
连蛇
想成为井绳
也要
十年
人间的青春
都被汲水的姑娘
提走了
而那些怕者
却不怕那井绳
又修炼成
一条





发辫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6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