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化 融合 琵琶音乐 发展策略
琵琶音乐历史发展的根本根基和内在动力是意识形态的交流和融合。通过不断与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渗透融合,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才形成了如今绚丽多彩的琵琶音乐。在以器乐为母语文化的载体中,琵琶音乐因其所具有的海纳百川的宽广气度,形成了带有厚重的母语文化烙印和文化意蕴的表现风格,经过千百年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如今雅俗共赏、融贯中西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代表之一。为了使琵琶音乐能从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音乐,本文以文化碰撞与融合为背景,以琵琶协奏曲为例,对琵琶音乐的发展策略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文化碰撞与融合下的琵琶协奏曲创作
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渐加快,西方艺术大量传入我国,广大民众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交响音乐本土化后,以琵琶为主奏乐器与西方交响乐中的协奏体裁相结合的琵琶协奏曲应运而生。琵琶协奏曲演绎出了属于中国的交响乐作品,是当代音乐界特有的产物,是应当代人的审美心理需求而创作的。[1]
首先,琵琶协奏曲的创作符合生产方式转型后的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需求。中国的传统审美特性往往注重含蓄、悲情、中和与模糊,具有内倾性的情感特质和“象形”思维的导向。随着我国生产方式不断转型升级,人们的审美特性在原有的基础上纳入了西方的审美特点,大众的审美需求更加注重生命价值和逻辑等。
其次,琵琶协奏曲是我国全球化、多元化下,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的统一。从生活方式上看,人们或是为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或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人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已经是中西方审美元素融合的产物,如有些外观为典型西方的建筑中,内部却摆放了古色古香的座椅,而有些外观为传统的中式建筑中,人们为了生活方便,却摆满了西式的厨具与家具。
处于精神需求地位的音乐当然亦是如此,人们在欣赏中国传统高山流水式的古典音乐的同时,对西方的各类音乐也非常喜爱,对音乐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琵琶协奏曲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果,在原有琵琶音乐的基础上,在形式、体裁、内容等方面融入了西方文化,更加符合国内听众的审美需求。[2]
二、基于文化碰撞与融合背景下的琵琶音乐发展策略
(一)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下琵琶协奏曲创新
1.琵琶协奏曲种类的创新
协奏曲是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创作领域中的新趋势,琵琶协奏曲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下的产物。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琵琶协奏曲的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已经创新出的种类有:琵琶与西洋管弦乐队,琵琶与钢琴,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琵琶、人声与管弦乐队,琵琶、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以及琵琶与另一种主奏乐器的双协奏曲六类。[3]本文以琵琶与西洋管弦乐队为例进行简要介绍:《草原小姐妹》就是最早的琵琶协奏曲形式,也是琵琶与西洋管弦乐队的协奏形式,此后出现的《长恨歌》《春江花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都是琵琶与西洋管弦乐队的协奏形式,但不同的是有些曲作者创作时为了增加作品的民族音乐表现力,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节奏,还加入了中国打击乐器,如板鼓、木鱼等。
相信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琵琶与乐队的协奏方式还会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出现更多的体裁与种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民族传统音乐的审美需求。
2.旋律素材的创新
中国作曲家在创作时,借鉴了西方通过主题、调性、和声等发展音乐的手法,使琵琶协奏曲的旋律向着更加广泛的空间发展。[4]
第一种为完全引用,即在原有琵琶曲的旋律基础上写协奏声部,是琵琶协奏曲立足于传统,深化传统审美意义的良好体现。这类作品多为琵琶独奏作品中的经典佳作,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春江花月夜》等。
第二种为部分印用,即部分引用了原作旋律素材,部分为创新旋律的琵琶协奏曲。如《草原小姐妹》《乌江恨》等作品,主部主题采用原作旋律,副部主题在速度、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第三种为原创旋律,即对原著进行重新创作的琵琶协奏曲,但创作时还要以民间音乐旋律素材为依据。如《春秋》是运用现代音乐作曲技法创作的,《临安遗恨》是根据传统乐曲《满江红》创作的旋律素材。
3.曲式结构的创新
曲式即音乐陈述的逻辑布局。三部性原则、奏鸣原则等是琵琶协奏曲创作中较为常见的曲式结构。
结构、速度布局和调性布局等是琵琶协奏曲中三部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此处所说的三部性原则是指再现三部曲式的组合原则,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和复合再现三部曲式结构是三部结构运用的典型代表。如《乌江恨》第二段“列营”处,使用的就是单三部a-b-a的结构。三部的速度布局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宏观节奏,为了使音乐篇幅更加紧凑,音乐性格更加鲜明,琵琶协奏曲的速度布局就融合了西方音乐的速度布局,如《乌江恨》全曲的速度布局为:慢—快—慢。守调是中国传统音乐遵循的一般规律,传统的琵琶音乐作品大部分调性统一,而琵琶协奏曲则融合了西方音乐的调性布局方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调性为D徽—系列调性变化—D徽。
奏鸣曲式是西方器乐音乐最高的结构形式之一,呈现部、展开部、再现部是奏鸣曲式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结构形式决定了奏鸣曲式具有极其广泛的表现能力,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琵琶协奏曲融合了西方奏鸣曲式的原则,使原本具有史诗性音乐体裁的作品达到更深层次的表现,从而来推动作品音乐形象的具象化和结构力作用的彰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主题形象的对峙呈现,即通过奏鸣曲式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在调性和主体材料上的对比,呈现两个具有对比性的主题,并将其孕育成为具有发展意义的动力性种子;[5]音乐的动力性发展,呈示部中各个主题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仅仅处于萌芽状态,而展开部把呈示部所建立起来的紧张和冲突通过转调、变换节拍、变换速度等手段,使主题进一步深化并积极强烈地发展,展示乐段中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形式的再现统一,奏鸣曲式的再现部分是主题经过剧烈的发展和展现后,为了实现整首作品的结构统一原则,通过调式统一的方式重新露面。
(二)协和感和平衡感融合,构建人类和谐平衡的共同美感
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世界各民族的艺术是多元化的,而只有将协和感和平衡感融合,构建人类和谐平衡的共同美感的作品,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不朽的作品。
人类审美个性受民族审美意识和人类共有的审美经验积淀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人类生物性的一些共同特征决定了人类共有的美感,它是人类能够欣赏不同文化背景音乐的主要原因。中国人主要通过艺术来显现“心理和谐”,西方人主要用艺术来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客观世界”的协和感和“心理”的协和感的融合与统一是琵琶协奏曲中追求的协和平衡的共同美感。[6]因此,在琵琶音乐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追求协和感和平衡感的融合,才能使琵琶音乐超越时空的界限,并为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共赏。
(三)以传统性和民族性为根本,使琵琶音乐逐渐走向世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事实证明只有带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民族艺术作品才能为世界各国所共赏。[7]如德彪西的作品独具加美特色,贝多芬的作品中融入了日耳曼民族的音乐素材等。但并非一切民族文化都是世界的,我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发扬光大,走向世界,文化艺术就必须符合人类共同审美,因此,作为民族的美,应当摒弃狭隘性和怪异性。
要想使琵琶音乐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财产,我们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时就应有正确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吸取西方音乐技术的同时,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三、结语
纵观中国的历史,琵琶音乐融入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通过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探寻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国的琵琶音乐更加绚丽多彩,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存续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琵琶协奏曲是目前琵琶音乐较为流行的一种形式,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我们相信随着各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会有更多体裁的琵琶音乐应运而生,但要想使琵琶音乐成为世界的音乐,还需要以琵琶音乐的传统性和民族性为根基,促使琵琶音乐不断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文硕. 20世纪末陕西风格琵琶音乐发展探赜[D].西安音乐学院, 2019.
[2]韩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西域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的交流——以汉唐时期的琵琶及其弹拨乐器组合形态的演变为例[J].艺术品鉴, 2020(2).
[3]王雪.方锦龙新型五弦琵琶与当代四弦琵琶对比[J].北方音乐, 2019, 039(004):255-256.
[4]王倩倩.扎念与琵琶之演奏形式比较研究[J].艺术评鉴, 2020(4):13-14.
[5]王延华.浅談琵琶演奏音质、音色艺术研究[J].人文之友, 2019, 000(009):43.
[6]赵红.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探讨[J].北方音乐, 2020, 000(007):18-19.
[7]瑞文谭.对琵琶音乐及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2020, 3(8):152.
(作者简介:王可,女,硕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