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师范院校中的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5097
摘要:民族民间音乐是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是音乐文化延伸的必要途径。它不仅为祖先的生活提供了娱乐,也反映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集中了不同时代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其音乐元素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文化价值。民族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总结现阶段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师范院校的传承情况,提出改进办法,以期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振兴民族民间音乐,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推向世界,与世界音乐共同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 师范院校 传承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多种音乐扑面而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延续与生存的威胁。而高校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民族音乐多姿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途径。而高校中的师范院校,担负着时代发展的领军任务和培育未来教师的使命,所以,民族民间音乐在师范院校的传承尤为重要。

  一、目前民族民间音乐在普通高校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尽管我国对高校的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给予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但就目前而言,这些措施仅仅针对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例如鞍山师范学院,其处于全国三线城市,从学校到教师都非常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但其音乐学科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中仅是一个小小的分支,学校的大部分资金给了中文、物理、数学、外语等大的学科类别。所以在项目的资金上出现了严重的不足,这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学习、传播有着很大的束缚。

  原因一:没有形成健全的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体系。高校现在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西方音乐理论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其音乐知识体系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之间是脱轨的。没有全面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体系,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教师仍然会以最熟悉的西方音乐理念去完成教学。现在一线的年龄在35至50岁的高校教师,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学习,仅凭着自己的热爱,零零散散地通过媒体进行简短的培训,也只能浅层地了解民族民间音乐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而且久居在一个地方的教师,没有经常出去采风考察,长时间向传统艺人学习,也就不能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刻内涵,不能很好地向学生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知识,达不到传统精神的延伸。

  原因二:高校中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民族民间音乐专业知识和世界视野的高层次人才非常稀缺。对于一个普通的师范院校来说,其民族民间音乐教师的数量更是严重不足,或者根本没有从事这个领域的教师,或者教师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方法落后,没有真正做到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教育优势相结合。无论是在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大学教师一般都是在自己家备课,集体备课的现象很少,所以不能进行知识的拓展。各科目没有互相补充,互相重叠,互相促进。

  原因三:多数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不感兴趣。据调查,在校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占95%,喜欢民族民间音乐的仅占5%。他们更热衷于西方的音乐,喜欢简单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喜欢快节奏的音乐风格,对于民族民间音乐这种需要静下心思考、细细品味的慢节奏音乐知道得很少。对于高速发展的自媒体,如抖音、快手这种吸引眼球,而又不需要过多费脑力的事情来说,学生更乐于沉浸其中。大量的感官刺激以及形式的丰富性都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群体。笔者根据课堂调查得知,女生一般喜欢情感类的事物,而男生一般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物,所以,教师也可以针对他们的特殊喜好,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有所调整。

  原因四:在整体课程设置上,仅仅是作为相关科目的延伸拓展来体现,学时或长或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无法与对应的学科相关联,这种特色的课程无法真正与中国现有的教学体系相融合。

  二、师范院校推进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策略

  (一)对音乐类师范生进行小规模的授课。民族民间音乐的核心是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其传播方式就是口传心授、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这种方式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不同的,但却可以在师范本科音乐生中实施。在进行专业课的一对一教学中,可实施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体现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唱法、弹法。也可以加入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了解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心感受,将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综合训练,使流行音乐起到一个引入的作用。

  (二)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采用通识课的形式,进行全面的知识普及。上课的形式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可以多做实际的操作展示,例如民歌演唱、民族乐器展示与演奏欣赏等。线上可采用中华民族传统知识题库必会题的形式,讲解最基础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

  (三)将小规模授课变成大规模的讨论式课堂。非音乐类的大学生对音乐并不熟悉。对他们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重心的单一灌输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各个组别,利用游戏、演讲、辩论、欣赏讨论、快问快答、智勇闯关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良性互动,积极参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增加团队意识及强烈的民族感。

  (四)利用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开展教学。作为资金并不丰厚的师范院校,可以组织知识下乡活动,去为农村的小学代课,为他们演出节目,学生可以吃住在农村,在农村劳动,拜访当地的老艺人,听他们讲民族民间音乐故事。这样既能帮助贫困山区的儿童,又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生活,了解传统艺术背后的故事,进而对民间传统文化有切身的感受。利用本土资源,近距离接触最原始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向一些老艺人学习。例如鞍山海城的高跷,被称为踩在木棍上的芭蕾,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曾经代表中国多次去国外演出。当地的许多大学生也都亲眼见过。还可以让学生去感受地方特色浓郁的风土人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五)设立各种民族民间音乐学社。音乐师范学生可利用本身的音乐特长,热爱社交的特征,通过演出与排练逐步扩大影响力,带动身边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经过短期的培训,使更多的学生能够登台亲身参与民族民间音乐的排练与演出,可以参与有规模合唱排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还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友情,体会到中国民族求同存异的少数民族方针,这种集体活动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方式,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六)举办各种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着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有着本民族的语言、风土人情,当然也有着不同的民族音乐风格。我国的少数民族一般都能歌善舞,在各民族也流传着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汇聚于此,他们可以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语言、音乐、不同的生活习俗以及风土人情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通过交流会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其将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历史更好地进行传播。

  三、结语

  面对国外文化的输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要持续弘扬下去,要科学规划、开阔视野,从日常的生活中向人们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让这种力量自觉地融入国民的血液,形成中国人独特的道德观念、生活智慧、审美情趣,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明,让文化最终成为国民凝聚力和团结力的助推力,去传承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美育精神。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它以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存在于历史的发展之中。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就必须以中华民族的本土音乐为主,吸收外来音乐的精华,创造出我们自己更好更新的民族民间音乐。

  (作者简介:丛琪,女,硕士研究生,鞍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民间音乐)

  (责任编辑 刘冬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