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表现差异的比较,来阐述二者之间的特征。中西方色彩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历经了一系列的演变、完善,形成了各自独树一帜的色彩表现方式。传统中西方色彩表现呈现出鲜明的差异。传统中国画在色彩表现的观念上,从不像西方传统绘画那样追求自然、写实,而是注重色彩的象征性、表现性和色彩的装饰性。本文还将阐述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表现在我国的创作实践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 色彩表现 美术教学
纵观世界美术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古典油画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绘画,这两种绘画在色彩表现上由于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土壤、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哲学,而导致人们在绘画中运用了不同的色彩表现形式。传统中国绘画色彩主要表现的是意境,是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而西方传统绘画注重理性,追求自然、写实,特别在印象派出现后,更加突出光与色的表达,具有较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其运用笔触和肌理等效果表现出色彩丰富的视觉感受。从中西方传统绘画理论来看,中西方传统绘画形成了不同的色彩表现差异。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的表现特点
(一)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表现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受到当时政治、宗教、哲学等多方面影响。南北朝时期大画家谢赫在《画品》中提出了“六法论”,其中“随类赋彩”这一理论是传统中国画设色的一种重要方法,将客观物象分为多类,也可分为时间、情感、等级等抽象的类别。在归类的同时,画家进行主观处理,赋予物象主观色调。每类随“意”而赋,赋予客观物象以精神含义,如京剧人物中以白脸出现,多代表奸诈多疑的形象。把自然色彩赋予每类客观物象,使其具有独特的精神含义。山水画家将自然景物在脑海中构成主要概念颜色,将自然色彩归类,赋予其主观的色彩。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以唐朝为例,各个等级对应着不同的颜色,由黄、紫、朱、绿、青、黑、白的顺序依次表示所有社会成员的等级。
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在唐宋之前以艳丽、厚重为主。唐宋之后,文人画逐漸浮出水面,王维将诗带入画中,被后世称作文人画之鼻祖。宋代苏轼首次阐述了文人画理论,奠定了文人画的根基。元代画家赵孟頫将画中的笔墨情趣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代文人画日趋成熟,“吴门画派”、董其昌将文人画又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清代,文人画达到了巅峰,题材众多,技法、理论成熟。
这时期,文人画成为主流,大大改变了以前的绘画风格,绘画中更多体现的是画家的品格与精神追求。绘画中通常以墨线为主,用线塑造出画面的所有物体后,施以其主观色彩,以线写形,轻薄施色,色墨统一协调,画面灵动富有生气,色彩的存在为单调的墨线增加了美感,更加注重笔墨间情感的流露。墨分五色,并不是将墨色分为五个单独的颜色,而是通过水来调节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和光感。唐宋以后,色彩的地位不断下降,更重视墨色的表达,色彩从不追求与客观事物的固有色一致,而是更注重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象征性、表现性和装饰功能。唐代张彦远提出“是故运墨而五色具”,是指墨色可以代替多种颜色,具有多种颜色的感觉。
笔者曾经看过一幅工笔重彩作品,画面中是一对准备朝圣的母子,这幅作品在色彩表现上继承传统,也发扬创新,中西绘画色彩相互借鉴。用色彩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季节性。例如在刻画孩子的毛线帽时,运用粉色染出帽子的颜色,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妈妈身上穿的藏族传统服饰,颜色单调朴素,用深颜色来表现母亲的稳重纯朴和对朝圣的虔诚之心。刻画背景时,用古茶色大面积罩染,体现出冰雪初融的初春,同时拉开空间距离。画面的颜色总体偏冷,色调统一,表现出乍暖还寒的季节。孩子在母亲的怀里蜷缩着,母亲露出满脸对孩子的宠爱。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表现的是一种对客观物象相对不变而稳定的色彩美。
(二)西方传统绘画色彩的表现特点
在西方古典时期,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还局限在于固有色和环境色上,因而客观物象的固有色是画面的主要颜色。色彩的变化是根据素描稿的黑白灰关系而进行的,正是在之前完成好的素描稿上面进行上色,使整个画面具有丰富的色彩感。在颜料方面,古典时期多使用矿物色,这点与中国传统绘画色彩有相同之处,只不过二者介质不同,中国画颜料为水性,而西方传统绘画颜料为油性。由于矿物色颜色单一,颜色种类较少,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作品色彩的表现。但随着科技、工业的发展,颜料的颜色和种类变得丰富多样,给画家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多彩的作品慢慢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色彩偏重理性,造型、透视学理论研究都要求人们在描绘客观物象时,要从客观物象的实际出发,严格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颜色表现在画面上。解剖学和透视学不断发展,在运用色彩方面与其相结合,色彩表现随之丰富,塑造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作品,生动再现了客观事物,部分写实问题得到解决,但色彩仍然没有达到完整的写实效果。
中世纪绘画是完全为基督教服务的,绘画成为宣传基督教的重要工具。绘画形式主要以壁画、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画为主,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自然主义注重描绘物体的固有色,例如云彩是白的、水是绿的等,到了以基督教为主的中世纪,色彩脱离了自然的属性,即客观物象的固有色,色彩被赋予了其他的精神含义。在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奠定的写实手法,在中世纪完全看不到痕迹,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后期绘画色彩的发展。中世纪被那些崇拜古典和文艺复兴文化的近世学者称为黑暗的1000年。
印象主义画派对色彩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不断发现光同样是色彩之中的一分子。印象派画家对光的认识和运用使他们尤为深刻地认识到了色彩真正的本质。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因为远处的景物受到了雾的影响,在空气中产生透视,在描绘景物时没有照搬景物原本的颜色,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蓝紫色。同时,西方古典画家只是单调地使用黑与深褐两种颜色的调和来处理阴影部分。由于色彩理论的不断发展,物体的阴影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光源发出的颜色、投影面固有的颜色、环境色和色彩之间的补色都会使阴影的颜色发生不同的变化。
总之,西方传统绘画色彩是一种注重科学、追求客观真实事物的刹那的色彩美。
二、中西方传统色彩表现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启发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应用多种课堂实践方法,通过对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的比较,给学生讲述绘画史上的一些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个全面、整体、明确的认识,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色彩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脉络。
(一)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中以鉴赏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作品,给学生讲解作品的颜色,讲解色彩的基础知识,先让学生了解颜色。然后给学生一个没有颜色的孔雀线稿,让学生自由给孔雀涂上颜色,在涂颜色的同时,让学生在孔雀周围画上背景,有的学生画的是房子,有的画的是草地,还有游乐园等等。这种课堂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色彩情感表达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色彩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但色彩本身是没有任何情感的,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色彩语言传达出他们的情感,并与观众产生共鸣。让学生了解色彩中的情感表达,既能使学生在绘画时懂得如何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更好地去鉴赏艺术作品。例如在课堂中赏析梵高的《向日葵》,画面高纯度的颜色表达的是一种富有激情的感觉。在赏析中国传统水墨画时,如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色彩不同于西方那样奔放,大面积的水墨自然地分出浓淡墨色,表达出一种飘逸自在、悠闲恍惚的感觉。
在课堂上通过鉴赏中西方绘画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绘画中色彩所具有的情感表达功能,感受到画家通过色彩传达出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时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审美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结语
总之,本土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色彩表现形式。这是当代人的绘画宝库。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应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色彩联想与色彩的情感表达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艺术创作中,中西方绘画色彩理论、观念、表现手法是可以相互交融借鉴的。我们既要传承传统,也要不断创新,使中西方绘画色彩朝着崭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齐凤阁,周绍斌.外国美术史[M].吉林:东北师范大學出版社,1998.
[3]邵大箴.现代派美术浅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2.
[4]王克举,闫平.色彩印象语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5]王化斌.绘画色彩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孔新苗.中西绘画比较[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8]潘天寿.色彩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9]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0]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江俊达,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教学;高馨雨,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教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