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语文 中国传统文化 融合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即便在世界范围内,也像是璀璨的星辰一般闪耀,而且,它也是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寄托与骄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今天,文化也实现了国界间的跨越,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更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然而,以文化为载体的大学语文,在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发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成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话题。[1]
一、大学语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能有效根治浮躁情绪
浮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股不良风气,浮躁已经从社会层面逐渐地蔓延到大学校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消极的影响。面对浮躁,看似无解,实际上高校却手握良药,而良药的名称就是“传统文化”。俗话说得好:“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加强对朝代更迭的分析,能让学生懂得生活的本质。同时,古诗词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使人斗志昂扬;伦理让学生明白荣与辱、是与非、廉与耻。因此,传统文化能有效地治愈浮躁,实现身心的净化。但是,这一剂并不苦口的良药却被人遗忘在角落中。尤其是青年一代,离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因此,高校一定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会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急迫感。
(二)传统文化推动了国家的兴旺
在历史长河的洗礼后,传统文化在不断地浓缩,留下的精华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更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以要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立场,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进行传承,让每个人都懂得文化的本源。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无论是哪个民族,一旦失去了根基,就好似浮萍,发展的动力会逐渐消失,最终可能成为历史的一抹云烟。
现阶段,全球化进程在不断提速,一些不良文化也侵入了青年一代的思想中,例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与经济发展之间并没有多少交集,而文化则是民族的精神食粮。一旦民族文化被不良文化所侵蚀,那么民族精神就会被熔断。因此,传统文化是国家兴旺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承载了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向学生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并在探究与学习过程中,健全自身品格,坚定民族信仰,提高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集体主义精神与意识,促进大学生优秀文化底蕴的有效形成,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与传承,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比较淡漠
人们在孩童时期,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能熟记“人之初,性本善”,还能体会到“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境,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而且,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多少都会夹杂一些功利行为,希望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在大学阶段,学生面临着就业问题。此时,学生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业务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导致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程度较低,甚至将传统文化学习视为孤独者的精神家园,无法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大学语文教学弱化传统文化
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是课堂的主宰。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性课堂逐渐替代了大学语文的核心地位,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大学语文教学被边缘化。根据不完全统计,只有少数高校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相关课程,而且只是选修课,传统文化课程几乎只存在于文学系。有的学校还取消了大学语文的公开课。大学语文教学弱化传统文化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几年前,由北大等高校工作者带头的学术会议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路径,同时发出了联合倡议,但截至目前,依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2]
(三)传统文化僵化的传播模式
尽管很多高校在努力尝试建设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却依然无法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有效的融合方式。无论在形式方面,还是在师资方面,都显现出了众多问题。例如,在形式的表达方面,局限于传统的讲座形式。而在师资力量方面,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升,无论在教学模式上,还是组织活动方面,所产生的效果都无法称心如意。高校在举办传统文化活动中,也会将侧重点放在娱乐方面,缺少内涵教育。
三、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早些年,教育部门已经提出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要求,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础。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种精神,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并将其设为必选科目,融入大学生的学分体系,让大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接受。同时,设置一些极具趣味性的古诗词鉴赏、历史名人讲述等选修课程,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使学生在诗词和历史人物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给人带来的振奋,推动学生高尚品格的形成,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无法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大学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要以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为切入点,完善教学模式,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比例,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高校语文教师还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例如,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树立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质疑中自主探究。此外,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以多感官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理解。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增长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为学生开启一扇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的大门。[3]
(三)组织竞赛活动,树立学习目标
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给枯燥的语文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走出了诸多的才子。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当中,人们逐渐淡忘了诗与远方,而《中国诗词大会》在不经意间地调动了观众那颗埋藏已久的“春江花月夜”。每个大学生都怀揣一个胜利的梦想,好胜的心理也会在竞技中被完全地激发出来,语文类知识竞赛为学生的好胜心提供了萌发的土壤。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内或课堂外,组织一场独具匠心的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也可以将布置的作业与学生产生关系,利用有效的考核机制,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认知能力,以制度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礼俗文化的认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俗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礼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重大活动的行为规范,以及古代人的道德体系,将古代的社会生活充分地展现出来。现如今的一些影视剧使学生对古代礼俗文化产生了误解,使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历史知识。因此,正本清源逐渐成为大学语文授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将真实的历史进行逐步还原,才能掌握真正的历史,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教育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透过礼俗文化,我们可以发现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状态与方式,甚至在举手投足之中都要遵守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加强礼俗文化的讲解,不仅延伸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原了古代社会的真实生活,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历史,通过将历史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完善自身行为,发扬与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更要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所以,高校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探寻教学模式,使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玉荣.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新西部,2018,453(26):147-148.
[2]张志文.多元文化视野下当代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化解[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3):133-135.
[3]肖丽.大学语文教学应如何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底蕴[J].文学教育(下),2019,(4):36-37.
[4]刘海燕.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29(4):61-63+67.
(作者简介:周丹,女,硕士研究生,新疆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语文)(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