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戏曲 电视剧 思维
当前,我们都在讲戏曲传承,传承当然离不开戏曲受众。那么,受众从何而来?当前形势下,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戏曲?特别是在戏曲传承中,占主要力量的年轻人,他们对于戏曲的审美取向是什么?就这些问题,笔者也有意识地在年轻人中做过调查,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就是在他们的眼中,戏曲创作中存在思维僵化、情节简单、节奏拖沓、无病呻吟等各种问题。这不能说百分百反映当前戏曲创作的态势,但在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情况下,这些现象在戏曲创作中还是大量存在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以挽回更多的戏曲受众,除戏曲创作人员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境,认认真真深入生活,踏踏实实精耕细作外,还要与时俱进,迎合时代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大众审美需求。在戏曲创作中,引入电视剧思维,是戏曲创作者在当前形势下可以借鉴与吸收的一种方式。
一、注意开场的重要性
对于电视剧来说,每年有若干部在电视台播放,观众掌握着电视遥控器,一部新剧开播,如果三五分钟还引不起观众兴趣,就会立马转台“移情别恋”。戏曲舞台剧也是如此,观众坐在剧场里三五分钟不满意就会走人,是因为没能激发其所投入的观赏兴趣。所以,三分钟进戏尤为重要。而目前有许多戏曲作品,开场拖沓,要想交代的东西太多,生怕观众看不明白。一部两小时的剧,看了二十分钟,观众却还是云里雾里,实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许多观众可能就不耐烦地起身走人了。
我们再来看现在电视剧的开场,抛弃了慢慢交代有关人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叙事习惯,回避和搁置了有关矛盾冲突和感情纠纷等复杂因素的追根溯源,往往一开场就是风雨雷电:事件正在发生、事件迅速发展。
总之,一出戏的开场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这部戏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大仲马曾指出:戏的开头要清楚。同时认为,光清楚还不够,它应该引导我们向戏的中心前进几步,或者至少应该清楚地指出地平线上乌云正在聚集到哪一个方向……必须有效地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在第一次开幕前,把他们的期待导向一定的方向。
二、悬念设置的必要性
悬念设置是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在,电视荧屏上呈现的基本都是三十集以上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如此长篇剧目,如果没有让观众欲罢不能的悬念设置,是很难让遥控器留在一个频道的。所以,电视剧基本上是一剧一个大悬念,每个分集又有若干个小悬念支撑。
相比之下,戏曲创作在这一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号称“流水账”的剧目不在少数。很多戏曲编剧,在理论文章或研讨会上,大谈人物心理、生命感悟、艺术审美等,就是不谈如何抓住观众。他们不重视悬念的设置,甚至没有能力在其剧本中设置悬念。
好的悬念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其一,局势发展的疑问;其二,人物关系加入后出现的转机;其三,最后时间的逼近。
剧作家在剧本创作构思阶段,就应该周密充分地围绕悬念作整体的埋伏铺垫、布局安排,通过适当巧妙的暗示,把受众的全部兴趣、注意力,都集中到剧情发展的方向中去,让他们的緊张期待随剧情发展而加剧。
当我们设置悬念时,也要注意悬念的设置不能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费心费力地设置好一个悬念不容易,切不可还没有发挥其作用,挖掘其潜力,就将悬念马上解决了。这是不明白悬念的魅力在于不断地延宕,而延宕的手段和目的在于从容地展开故事、刻画人物。
三、情节与人物的分量
在传统戏曲中,有许多是以刻画人物见长的剧目,放在那个年代,无疑是成功的,即使现在来看,也是可圈可点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要一味地复制过去,脱离时代而谈传统。如果想要一部舞台戏曲能够在市场上立足,并且具有一定的生存力,就要情节与人物取其一为重。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要倾向于情节,这在当今许多热播的电视剧当中也得到了印证。试想,如果一部电视剧失去了真实生动、新奇曲折的情节,谁还愿意花若干个夜晚守于电视机前?
其实,戏曲作品对于情节的重视由来已久。对于中国戏曲注重情节、讲究传奇,李笠翁早就说过:“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面传之,是以名。可见非奇不传。”孔尚任也在《桃花扇》小识中说:“传奇者,传其事之奇焉者也,事不奇则不传。”
谈及情节的重要性,就要谈及“情节线”的问题。情节线应该是一条有波澜、有起伏的曲线,兴趣点被这条线贯穿起来,犹如金线穿珠,交相辉映。情节线的起伏与兴趣点的大小性质密切相关。情节线的变化之处一般是兴趣点光彩的迸发之时,情节线某一处的大起伏大变化则会形成一个大兴趣点,也就是高潮。
情节由事件构成,事件主要体现为事物的变化,并在一段时间展开。这是一切艺术情节最基本的规定性。我们可以简称为“有事有节”。情节的基本特性即筑基于此。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戏曲,艺术情节是生活故事所显现出来的相对于接受者的陌生化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戏剧性。在对戏剧性的定义上,谭霈生先生有一个更为详细的阐述:“在假定性的情境中展开直观的动作,而这样的情境又能产生悬念、导致冲突,悬念吸引、诱导着观众,使他们通过因果相承的动作洞察到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本质。”这里主张“情节中心论”,并不忽略与排斥对于戏曲人物的塑造。
编好故事,是成为一名合格编剧的基本功。没有一个好的故事剧本,在一定层面上看来,则不能称作是一个好剧本。但一个好剧本,在编好故事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塑造也不可忽略。要知道,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剧中人物命运与情节布局要一脉相承。也就是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物在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中的变化过程,是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的历史,人物命运与戏剧情节并行发展。
四、结局的反转需求
第一次接触“反转”这个词以及领略“反转”的艺术,是读到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让笔者对反转的艺术有了深切的感受,并为之击节称赞,从此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反转”欲罢不能。后来又陆续欣赏到影视剧作品对反转的处理,韩国电视剧行业甚至专门拍摄了一个称作“反转剧”的门类,而且吸引了大批粉丝。
在电视剧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一手法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电视叙事之中。但在戏曲舞台上,我觉得还属于一个新鲜而又非常值得开发的领域。
纵观当前的戏曲舞台,绝大部分剧目都是让观众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局的情节构思,对观赏者来说,便缺少了欣赏快感。
目前,反转手法多见于小说、影视剧,在戏曲舞台上则少有运用。但影视作品的反转艺术,应该说为戏曲创作提供了范例。如何将这种艺术手法在戏曲舞台上运用,并且用好用活,充分挖掘这一艺术的潜力和魅力,还有待于戏曲作家的进一步探索。
美国有部叫《控方证人》的电影,其在影片结束时的字幕上说:“为了保证没有看过此片的朋友获得更大的观影乐趣,请您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本片的结局。”笔者想,假如哪一天有哪一部舞台戏曲作品,在说明书或演出结束时给观众类似的提醒,那么这部戏应该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
当然,我们不能为反转而反转,必须掌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这样的情节套路要用得恰当,用得合理,不要形成观众所厌恶的俗套,更不能生编硬造。以上几个方面,是笔者根据当前戏曲状况以及受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舞台戏曲作品的认知,融合电视剧创作思维的一种思考。在这里作一些探讨与交流。
(作者简介:吉凤山,男,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文化馆,编剧,研究方向:戏剧艺术)(责任编辑 张云逸)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