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民族图形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4640
摘要:中国传统民族图形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化身为富有设计感的元素,引领现代平面设计的潮流风尚。

  关键词:平面设计 中国传统民族图形 应用

  设计当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传统设计元素的创新是中国传统设计元素向现代审美转化的时代要求与本质变革;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创新是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有效途径,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又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与继承性。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来达到启迪智慧、再现灵感之目的。

  一、中国传统民族图形化繁为简

  在信息过剩的今天,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已从渴望转变为选择。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奠基人、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校长米斯·凡德洛(1886—1969)应用经过悉心研究物象极度简化后形成的线条和形体、尺度和比例来进行设计。凡德洛的理念“少则多”被赋予了深刻的哲理,也是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真实写照。简约的图形正好切合了传播的特征。所以要想让古代装饰纹样应用到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化繁为简,去复存精。中国传统民族图形如果能精简其图形而又能维系其精神,那么传统纹样必将呈现新的面貌。在实际创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达到简化的目的。

  (一)大胆切割与取舍,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如截图原图形最具特征的部位、肌理、纹样、颜色等。

  (二)将多个传统设计元素经过位置经营、图形再造,重构再生成新的图形。

  设计作品《相由心生》就是想尝试将民族图形经过简化后所展现出来的时代韵味与现代审美。将复杂的戏剧脸谱简化为几何体的长方形、椭圆形、线形,并选取了几种有代表性的颜色来象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简约中现神韵,于块面中见真情(图1)。

  二、中国传统民族图形中西合璧

  中国现代的设计作品中既有明显西化的倾向,也有植根于传统土壤的表达,但更多的是二者之间的融合同构。但这种中西方不同文明体系之间、传统图形与现代语言之间的鸿沟只能靠这种中西合璧式的折中方法来解决。但如何取舍,是中多西少,还是西多中少,是看起来更现代还是较传统,这些问题只能是在具体的情况下具体解决。在中西合璧式的创作中对传统元素与西方的设计观念必须兼收并蓄、创意另类而有新意。

  谈起中西合璧让笔者想起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动画巨片《功夫熊猫》。就其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和构思逻辑来分析,本片还是很具西方色彩的。一纸空白有点禅味,灵感来自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但背后透出的讯息却是美国式的大树特树的“自我”。《功夫熊猫》获得的巨大成功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传统文化资源激活所产生的巨大经济价值。这部源于中国传统武侠故事的动画片用西方的价值观、审美观念重新组合和建构了中国的民族元素与符号,它获得的世界性认可给我们提供了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新思考与新方向。

  “第二届中国元素”获奖作品《叩》也是一件中西合璧的杰作(图2)。一扇关着的中国古建筑大门的门环上伸来一只蜘蛛侠的手,一种从未有过的视觉感受,一种触目惊心的震撼。西方文化突破时空的限制叩开了那扇紧闭的东方传统文化之门。试想一下,当这扇封闭了这么久的传统文化之门打开后的景象……是蜘蛛侠脱去外衣穿上了中国的唐装,还是我们穿上蜘蛛侠的外套变成了蜘蛛侠第二?

  三、中国传统民族图形解构重组

  解构是相对于结构而言的。解构不是没有了结构,而是指打散了原有的正统构成原则与标准,重组再生成新的结构。所以经解构设计后的图形与文字都具有貌似零乱,而实质上却有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特点,和建筑界的解构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合理解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特点。如果应用不恰当也易产生零散的感觉。解构主义奠基人德里达的理论中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部件本身的含义已经足以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更能反映出人类存在的真理。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想最早反映在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建筑设计家弗兰克·盖里的作品之中。他的建筑充分反映出对于整体性的否定,对于部件个体的兴趣。

  应用解构体汉字设计的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指标志由标准的印刷体进行解构设计而成,如浙江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标志(图3)。该标志是把“艺术与设计”这五个汉字根据需要进行分解,然后又按照新的构成法则来重构。在本标志中是按照一个象征树冠的圆形来重构的,分解后的汉字笔画组成大树的枝与叶。整个标志宛如一棵生命力茂盛的大树,寓意这是一方培养人才的沃土。标志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解构的力量。另一类标志是以传统的书法笔画来进行解构再生的。“LOGO2004第四届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银奖作品“意风轩”画廊的标志(图4)是将一些不同走向、浓淡的书法笔画通过重构再生。看似无形却有形就是它所追求的意境。

  现代设计的构成元素与构成形式是完全抽象的,无法追溯其原型。只有到传统文化中用心去感受、领悟,我们才可能找到传统元素与现代文明的最佳结合点。因此,用现代设计的构成思维和形态语言去解读传统元素,并在两者相互融合之中找出现代设计对传统装饰的切入点与契合点,最终达到形态的重构与形式的再生 。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1.

  [2]韩高路,刘志瑾.重构·再生——传统装饰与现代构成融合的形式探索[J].美术大观,2008(07).

  (作者简介:董冰心,女,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书籍插图)(责任编辑 刘冬杨)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