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依玛堪”《希尔达鲁莫日根》文本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6390
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起,“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问世,中国学界也开始以文化多样性的眼光重新打量史诗和史诗传统。本文借用口头程式理论和部分民俗学叙事理论对赫哲族口头文学依玛堪《希尔达鲁莫日根》文本进行分析,从词界程式观察依玛堪文本词汇程式,用主题程式观分析文本中存在的循环嵌套情节及其生成原因。

  关键词:依玛堪 口头程式 《希尔达鲁莫日根》

  一、《希尔达鲁莫日根》文本分析

  依玛堪是东北地区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表演形式多为无乐器伴奏韵散结合的口头说唱长诗。通过程式理论的介入,本文选取在1985年《满语研究》上刊登的尤志贤和付万金分别记录的两种《希尔达鲁莫日根》文本以及在1986年出版的《赫哲族民间故事选》中出现《希尔达鲁莫日根》故事的部分唱段进行研究。将语文学的理论基础在口头程式理论延伸到史诗研究上,从微观层面对依玛堪文本进行多重维度的统观。

  (一)词界程式

  口头传统史诗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歌手对一切具体场景的反复描绘,向前推移故事。对于这种反复描绘,帕里把它称为程式,并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在相同的格律条件下为表达一种特定的基本观念而经常使用的一组词。”依玛堪《希尔达鲁莫日根》中,存在着许多表示特定意义的语词程式,有些语词程式是在一首特定的歌当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有些语词程式可以说是多部依玛堪英雄故事共用的“片语”,比如“剽悍英俊的”这个词频繁出现于依玛堪莫日根英雄文本中,成为歌手运用程式时语汇库中的“通用词语”,它们都是词语程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亲属网络程式

  《希尔达鲁莫日根》出现的较为完整的亲属词汇: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姐弟—夫妻—妻子—女婿。这些亲属称谓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程式。

  2.动物或者植物的程式

  从口头诗歌叙述的内容来说,动物或者植物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

  鱼—马—狍子—神鹰—鹿;菜—森林—树—草

  在歌手演唱过程中,大量积累的词汇信手拈来,编织进正在进行中的歌曲,对于歌手来说是个省时省力的好方法。

  3.数字程式

  在依玛堪的口头表演过程中,我们发现歌手在数字运用上出现了集中重复的特点。这种方式,不仅音韵上造成了节奏感,而且营造出统一的程式氛围,借用特定的数字让听众产生习惯性意识,构成了依玛堪口头文学中典型的数字程式。

  例如“希尔达鲁把弓拿着,把两腿叉开,慢慢地拽了一下,弓就拽满了。三个德都全都为他高兴,他更高兴,拿着三支箭出到门外,瞄着树叶射了三箭,这三箭全都射中了树叶,三个德都看到后,异口同声地叫好赞扬。”

  我们在例文中看到,刊载在《满语研究》中长达十七章的《希尔达鲁莫日根》,只在章二就出现了多次的数字重复,数字三是最为常用的,例如“三把弓”“三丸药”“三头牛”“三个德都”等。在中国的传统诗歌中,学者们发现诗人喜欢用“三”“九”“千”“万”等数词,这种用法的目的不是客观描述,而是靠虚指来指代一样事物,或在不经意间营造出合适的情景或磅礴的气势。口头文学中,诗人在演唱过程反复运用熟悉的词汇是符合语言省略原则的潜意识选择,也是快速构建场景的重要方法。

  (二)情节重复化处理

  在《希尔达鲁莫日根》中,歌手常将部分情节在内部做重复化处理,在关卡困难中造成紧张感, 同时让情节在相似中循环往复又有所区别。例如希尔达鲁三次才把祖宗留下的弓拉开的情节:希尔达鲁用所有力气拉开了最大的弓箭,结果一点儿没动,又拽了第二下,还是纹丝未动,到最后,换了最小的弓才拉开……我们在例文中,看到三的重复从单纯的数字重复变成了情节上的三重叠加。这种重复通过不断受挫增加情节的紧张性,使故事富有张力的同时,也给歌手提供天然的情节,可以视作一种程式。

  丹麦民俗学家阿克塞尔·奥尔里克于1908年在《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律》中最先提出并探讨了重复律,认为重复律是口头叙事文学的唯一有效的强调方式:对于传统的口头叙事文学来说,有且只有一种选择,即重复。在每一叙事作品中,都有一个激动人的场景,而且故事的连续性允许重复这一场景。它对于创造紧张气氛,对于使叙述文学丰满起来都是必需的。虽然有强化重复和简单重复之分,但关键是离开了重复,叙事就不能获得它完整的形式。最常见的重复次数几乎总是三次,而数字三本身也是规律之一。重复成为民间故事叙事的基本规律之一。依玛堪中的三重化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三)主题程式——循环结构

  洛德在《故事的歌手》中提出:“主题,指的是诗中重复出现的事件、描述性段落。”对于故事来说,尤其是对口头文学来说,不仅在词汇上容易产生重复片段,情节的重复性也是显著特征之一。在《希尔达鲁莫日根》的文本中,我们屡次看到一些循环往复的情节结构。

  《希尔达鲁莫日根》讲述的主人公希尔达鲁在被黑汗抢夺家乡财产、杀害亲生父亲之后,踏上了漫长的复仇寻母之路。借用民俗叙事学中的功能分析法,我们按照“事件:施事→受事→结果”的结构,将《希尔达鲁莫日根》按情节分为八个独立的故事。

  黑汗掠夺村庄:黑汗→希勒勾→掠夺成功

  两位德都教导希尔达:苏婉德都、文金德都→希尔达鲁、希尔根德都→希尔达鲁健康成长,踏上复仇寻母之路

  汉达兄弟施阻:汉达、汉坤→希尔达鲁→希尔达鲁获得空脑壳的帮助胜利,迎娶敌方妹妹汉欢德都为妻

  萨和星老翁施毒酒计:萨和星老翁→希尔达鲁→希尔达鲁胜利,迎娶敌方妹妹汉欢德都为妻

  比武招亲:安巴哥、阿拉哥老翁及女儿→希尔达鲁→希尔达鲁获得胜利,迎娶白金德都为妻

  阿金、满真施阻婚礼:阿金、满真莫日根→希尔达鲁→希尔达鲁获得岳母和空脑壳的帮助,迎娶白金德都

  四十马饮施阻:四十马饮→希尔达鲁→希尔达鲁马把饮德都作為妻子

  希尔达鲁欲抓九庹罴祭祀神灵:希尔达鲁→九庹罴→希尔达鲁与马饮英雄同获胜利

  黑汗淹杀希尔达鲁:火鲁格欸、黑汗→希尔达鲁→希尔达鲁在妻子、空脑壳及其他莫日根的帮助下胜利

  在对每个小故事进行施事、受事及结果和经过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口头艺人是如何进行编码和记忆的,在《希尔达鲁莫日根》中,莫日根英雄在复仇之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不停地遇到其他施事者的阻拦,结局是在经过自己或与他人合力抗争后,战胜敌方并继承各式财产,再继续进入下一个遇阻故事。故事呈现出单线情节中附着众多循环式小结构的体系以及在复仇寻亲母题中衍生出小模块的情节重复。那么歌手就可以如图编码,在前两个模块中口头编写出莫日根的身世成长经历,在模块三中开始叙述循环嵌套,莫日根受谁阻挡,是否经历了短暂的失败,经过谁的帮助,最后是否获得了胜利。这样的即时性的编写过程对于传统书面作品来说是不常见的。

  值得注意的是,歌手选择在故事中进行人物线的单线串联,平铺直叙,从人物身世谈起,再到寻母复仇,这其中不选用任何跳跃性的情节编排。不同于《荷马史诗》中诗人对两军对垒的分头描述,依玛堪歌手在演唱过程中,永远是围绕单个核心主人公讲述的,不会唱完主人公与黑汗大战三天之后,又跳跃到苏婉德都与使女的对唱,更不会采用双线并进的演唱模式。这跟早期口头艺术的表演方式息息相关,依玛堪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必须做到严丝合缝,哪怕是短暂的停顿也会使听众产生不适感,这样一种循环嵌套模式,可以给歌手在演唱过程中起到提示作用。同時,一首依玛堪的演唱时间短则几十分钟,长则几个小时,重复的故事模式可以使听众进入熟悉的情境,避免过于变幻莫测和太过复杂的故事线索带来精力分散。

  但依玛堪在叙述方式上并不是枯燥的机械重复,偶尔也会通过侧面人物的跳章出场增添内容的丰富性。比如空脑壳像及时雨一样的出场,每次都在希尔达鲁力不能支时出面解决问题,给了故事能够顺利继续下去的理由。再比如在最为精彩的模块十中,希尔达鲁面临着旅途全程中最大的危险,被黑汗装进铁箱沉入深海整整三天,即将死亡。此时,主人公完全离场,歌手选择让空脑壳、马饮兄弟、萨满岳母、苏婉德都众妻齐聚出场,在运用神力后将铁箱冲破,终于成功营救希尔达鲁莫日根。这一情节,首先在人物的选择上,第一次出现了主人公的全面缺失,侧面人物晋升到了更高的等级;再者,人物的选择出现了跳跃性,这样可以增加故事的丰富性,更好地为情节服务。

  二、结语

  《希尔达鲁莫日根》文本无论从词界、情节还是主题上都呈现明显的循环往复结构,通过分析两个文本,其呈现稳定的“变动状态”。口头传统对于创作表演者和听众来说,拥有着约定俗成的程式语境。相同的语词会反复出现于演唱过程中,看上去似乎有点繁缛累赘,但在这种循环往复中诗人得以思考、回忆或创编,这也是口头程式的典型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1]尤志贤.希尔达鲁莫日根(十六)[J].满语研究,2006(02).

  [2][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编[M].陈建宪,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俄]弗·雅·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钟敬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韩成艳.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尹虎彬.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7]黄任远,尤志贤.“依玛堪”名称原始意义探析[J].民间文学论坛,1988(5-6).

  [8]隋书金.赫哲民间文学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04).

  [9][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编[M].陈建宪,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

  (作者简介:陆冉,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