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重庆涞滩二佛寺罗汉造像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9296
摘要:罗汉造像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独创。在重庆合川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中,罗汉造像占到了整个摩崖造像的60%左右,这在中国佛教石刻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其艺术形象和位置经营独具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对研究中国佛教石刻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涞滩二佛寺 罗汉像 宋代雕塑

  罗汉,是梵语Arhat(阿罗汉)的音译词,也可以意译为“杀贼”“不生”等。罗汉信仰虽然源于古印度,但在印度未见相关的雕塑或绘画。可以说,罗汉艺术是中国独立创造的佛教艺术门类。自玄奘译出《法住记》,罗汉信仰就在中国热烈展开。至唐代末年,已有供奉罗汉之举。五代、两宋时期罗汉造像日趋繁荣,如五代成都大圣慈寺罗汉雕塑、宋代苏州甪直保圣寺的半堂罗汉雕塑等尤为著名。不受造像仪轨束缚的罗汉造像千姿百态、自由生动、妙趣非凡,使得罗汉造像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的重要内容。宋代精彩的罗汉造像多为泥制彩塑,占据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半壁江山还多的石质罗汉像雕塑极为罕见,弥足珍贵。

  一、罗汉造像占据半壁江山,国内罕见

  重庆涞滩二佛寺又名鹫峰禅寺,坐落在重庆市合川区渠江边。始建寺可以追溯到唐代末年,主要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嘉泰年间(公元1174—1204年),在依山而建的二佛大殿北、西、南三面崖壁上共有造像42组,1700余尊。在重庆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中,罗汉像特别多,占到了整个摩崖造像的60%左右。北崖第3号罗汉群像,造罗汉22躯。北崖第4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像26躯,分为上下两层。北崖第5号十八罗汉像。北崖第6号罗汉群像,共造罗汉像40躯,分为东南壁和西南壁两部分。北崖第7号罗汉像,为穹窿顶的窟龛内正中刻一罗汉坐像。西崖第1号四罗汉像,分为上下两层,四像后壁浮雕有山峦祥云。西崖第6号四罗汉像。西崖第7号二罗汉像。西崖第8号罗汉群像。西崖第10号罗汉群像,共刻11躯立像,后壁刻有山峦祥云。西崖第11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像34躯,均为坐像,大多风化残损严重。西崖第18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25躯。西崖第13号十八罗汉像。西崖第19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像35躯,分上、中、下三层。西崖第20号罗汉像,共刻3躯坐像。西崖第22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像10躯。南崖第5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座像5躯。南崖第6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座像6躯。南崖第7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像12躯。南崖第8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像32躯。南崖第9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像21躯。南崖第10号罗汉群像,共刻罗汉座像92躯,全像共分为8组。南崖第11号十六罗汉像。南崖第12号十六罗汉像。西崖第12号十六罗汉像。西崖第17号十六罗汉像。涞滩二佛寺罗汉造像占据整个石刻造像的半壁江山以上,这在全国的佛教石刻造像中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对于研究罗汉信仰和罗汉造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罗汉形象备得人情,写实生动

  涞滩二佛寺罗汉造像根据自然山势,人物上下左右任意安排,大小主题相互穿插,风格写实,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备得人情。西崖第12号十六罗汉像表现十六罗汉悉心听法的样子:既有袒胸露怀、大腹便便、笑眯眯的胖和尚,又有瘦骨嶙峋,胸前肋骨条条分明的老者罗汉形象,还有一头卷发络腮胡子的罗汉形象。北崖第3号罗汉群像多光头圆脑,额头微突,面部表情各异,着交领袈裟,人物前后左右穿插,相互顾盼。总之,涞滩二佛寺罗汉像在面部形象上或虔诚肃穆或泰然自若,或悲天悯人或开口大笑,或怒嗔威严或郁郁寡欢,或静如秋水;在身姿动势上或坐像、或立像,或前后左右顾盼,或不同姿势持物,或推车耕种劳作;就如同将现世生活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搬到摩崖石刻的舞台上来一样,尽显人生百态,五味杂陈之感。涞滩二佛寺罗汉造像与南宋杭州飞来峰大肚弥勒以及十八罗汉生动鲜活的形象相比,毫不逊色。从涞滩二佛寺罗汉造像形象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佛教造像生活化、世俗化的成分明显增强,写实程度大大提高。

  涞滩二佛寺南崖第3号弥勒大士像,跣足侧身而立,头微仰,作蹙眉幽思闻法状,大腹微凸,右手伸二指于腹间,左手握一大布袋叉于腰间。布袋和尚形象以现实生活中的契此和尚为原型,突破传统弥勒形象的表现方式,成为之后开口长笑大肚弥勒的原型,丰富了宋代佛教造像的人物形象,创造了具有鲜明中华文化基因的典型佛教形象,具有开创意义。

  三、罗汉造像布局独具匠心

  首先,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统摄于“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禅门旨规,表现众菩萨罗汉弟子悉心闻道的宏大场景。占据整个摩崖造像半壁江山的罗汉造像既是配角又是主角。大大小小的罗汉形象遍布南、西、北三面崖壁上,依据自然山势上下参差错落,不管你身处二佛寺的什么位置,目之所及之处一定有罗汉形象。进入二佛寺的僧众香客仿佛被佛法笼罩,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营造出浓郁的宗教氛围。由此可见,涞滩二佛寺禅宗摩崖造像属于禅观空间与礼佛空间的极佳结合。

  其次,涞滩二佛寺罗汉造像打破了边框式、独立式造像的方式。五代时期无论是大足北山第36号龛十六罗汉像,还是杭州南高峰烟霞洞的十六罗汉像,人物形象均一字排开,个体独立。而涞滩二佛寺罗汉造像依据自然山势参差错落表现,打破了有形或无形边框的束缚,人物形象相互穿插顾盼,出现了许多相互遮挡的半身像,注重情节性的创造和人物的关联性,如同一幅展开的立体佛教故事连环画卷,具有超凡卓越的设计意韵。这种佛像半身像的塑造方式在离涞滩不远的大足石刻中同样有精彩表现,成为巴蜀地区宋代佛教石刻艺术的突出创造。

  再次,涞滩二佛寺罗汉造像背景中多穿插着仙山祥云、楼阁殿宇、动植物等形象。如西崖第 12号十六罗汉像分两层雕刻,每层各刻8尊罗汉,背后饰以仙山祥云。西崖第17号十六罗汉像左下侧刻一小猴前爪抓一树枝的活泼形象。西崖第13号十八罗汉像脚下刻山峦祥云,头顶上方刻楼阁殿宇,其间刻香炉、车轮等。南崖第12号罗汉群像中出现山峦祥云、菩提树、曲径等,罗汉或坐于岩间,或仰卧于石上,或手抚狗背,或牵马而行等等。这在之前的佛教造像中是十分鲜见的。在涞滩二佛寺罗汉造像中,雕塑的绘画性和趣味性明显增强,美的意识和追求不自觉地在佛教造像中萌发出来,成就了中国雕塑的民族化面貌。

  四、结语

  涞滩二佛寺罗汉造像占据整个摩崖造像的半壁江山还多,其突出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匠心独运的位置经营使我们可以管窥宋代佛教石刻艺术的几大新特点:一是宋代佛教造像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神性大大下降,人性大大上升,人物形象带有更多的世俗化和本土化色彩。二是宋代佛教造像具有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构成秩序和艺术氛围,在营造方式上更加注重情节的营造和人物、环境的相互呼应关系。强调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与理之间达到均衡、和谐、统一,以儒雅敦厚、形神兼备为美,以自然天成、物我两忘为妙趣。最能够体现中国艺术精神和古典美学理想的佛教造像在宋代的集大成。

  参考文献:

  [1]阮荣春.唐宋时期的罗汉信仰和罗汉艺术[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刘长久.中国西南石窟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30.

  [3]方忆.梵宇洞幽 佛国尊者——杭州石刻罗汉造像初探[J].浙江档案,1999(07).

  [4]沈柏村.罗汉信仰及其造像艺术[J].求索,1998(01).[5]任荣.罗汉造像源流初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項目“重庆涞滩二佛寺禅宗石刻艺术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PY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一丹,女,硕士研究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巴蜀地区佛教石刻艺术)(责任编辑 刘月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