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超越历史误读的大地(陈亚平)

时间:2007/11/18 作者: 秀水风生 热度: 334234

   ----曲有源近作初评
    (文:陈亚平)
 
    曲有源的知名范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时间中心向外辐射的,它象征了北方的智力特征,伴着对文字空间的异识而深入语体的神秘结构中,当我们发掘它的内部,便发现它正以北方大地的身份与整个大地对话,它正在驾驭“写作的北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诗人杨黎向我谈到过曲有源的划界创作,当时我认为曲有源的诗歌可以从新白话运动上去解读,尤其是从一种话语性质上去阐释某种变异的,进取的,带智力属性的诗学准则或审美身份。现在经过这么多年,曲有源显然超出了当代同仁、同行的集体误读,而将“白话”立场还原到诗本体的维度上去探索中国当代的“前白话诗”——白话通过无修碍而重返撩人的本然之态:元真的,原在的,纯质的语言现实靠近了复杂而虚幻的心灵,靠近了全景性的感性空间。这就是我不同于杨黎对曲有源的划界。王光明曾有一个观点,认为现代汉语包含的“白话性”不是本土文化的。我认为曲有源在诗歌历程中已经以反对者的身份捍卫了他自己的思想:白话的本质已经在时序中流变为中国本土的现在式“本质”。关键是,曲有源完全以一个建设者的理想激情和行为的写作在重塑“白话的新形式”,他似乎已找到个人话语方式与语言历史整体演变空间中的某种联系。因而,他的白话审美主体是反对代,反权宜,反主流的“准本土”。这就是他为什么总想在诗歌中证明什么,显现什么,又倾向什么的源头性因素,换句话说,曲有源的诗歌之质是整整一个当代民族本土语境下的敏识,良知,血统,传感,超验,智力结构与方式的综合物,同时,也有源于本土而高于本土的“语界公共性”,它的有效性也正是在于汉语的现代性,它的精神依托在于汉语的民族智力起源,它的形式故乡在于汉语象形能指系数,它虚构了诗歌的形象,那大地的昏厥迷宫,集合的影子,或者说秋天在一种神话节奏中,这样重复……
 
    在90年代末期,我关注到曲有源的诗歌风格已带有二元情态,即无修辞处境下的本真表现性,与深邃哲理的介入性天然对峙又融合,内敛又外彰,这种语言精神上的分裂,应对了百年整个汉语发展前程中的动荡和多变。尤其当我从21世纪多元化个体审美的格局中去看曲有源的诗,就可获得一种:从个人之流汇聚到汉语主潮的建构感和连接感。因为我认为:曲有源的白话语体已经为汉语诗歌“种族进化”角色奠定了一个转型的基础。他的本然语体指向的是一个超本然的精神世界内部,在至简的形式方法中是否包涵复杂?《以水封闭的历史》这样表现:“历史才把自己放到水的底下/ 又布下/ 一道道无痕的关口”在最低限度意象中,指涉了原在的真实世界与经验,而它的语质之纯真,完全表明了人类语言与存在合一的至明追求。他对喻体“水”的认知中建立了个人精神故乡中的“历史”朝向,“就是把珠穆朗玛峰/ 沉了下去/ 也很难打开/ 它的封闭”诗尾所提供的词语处境,实质上就是英有源的精神状况:具体化质朴寓有不具体的思想浮华。说出谁,谁就出神。这种白话物当代手工艺,只有来自北方大地上的集体意识,来自自然本性的人工性领悟力。又如“那天底的深渊/ 只留下几个漩涡/ 像草草了事的/ 圈阅”。简朴,在美学的作用下出现的只是更精深的简朴。它放弃了对于一种与现实无关的词语本性的要求。
 
    (待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