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方言调查 武汉方言 刻板印象 方言保护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武汉方言在本土小学生中所受欢迎程度并不高,并且大多不喜欢武汉话的小学生给出了诸如“武汉话不文明”“爱骂人”“粗鲁”“不好听”之类的理由。由此可见,调查主体对武汉方言的刻板印象已经生成,这就意味着从主体层面阻碍了武汉方言的传承与传播。
一、成因初探
(一)武汉小学生对于武汉方言刻板印象的生成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有时交际主体甚至意识不到其存在。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不喜欢武汉方言的小学生对武汉话的掌握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停留在会听不会说阶段,并且在家和学校里也长期处于以普通话为主的语言环境中。这就让他们将武汉方言下意识定位为对立于自身所掌握语言(普通话)而存在的语言。这种方言并不能在言语交际中达到使用上的一致,于是他们便以旁观者角度对其进行审视。
某种方言的使用者在评价该方言时,会自觉流露出对承载于该方言中的地域文化的认同倾向,从而忽略习以为常的方言现象。但对于这些持理性语言态度的“旁观者”,一旦该方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方言特征,便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判断。随着这种判断在交际实践中反复加深,刻板印象逐渐生成。本文将从多方面分析武汉方言刻板印象生成的原因。
(二)武汉方言的语音特点
武汉方言隶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代入声字在历时发展中大多派入阳平,这就导致了武汉话中音读阳平的字词较多,在具体交际活动中则表现为语句整体的语音上扬趋势。
武汉话无翘舌音、儿化音。由于缺少这两类语音的停顿、修饰作用,说话人一旦语速加快、语气加强,就显得语流急促,重音明显。再加上武汉人有句末语气上扬的说话习惯,从客观上给听话者带来一种生硬、急躁、粗鲁、不友好的感觉。与声音优美、音乐性强的普通话相比,武汉方言在语音上有一定劣势,从而影响部分武汉小学生对武汉方言的评价态度。
二、武汉方言中的符号型“汉骂”
武汉方言中的敬语和詈语实际上是并存的,但大家给予“汉骂”的关注远远高于“汉敬”,而这种对“汉骂”的过分关注又间接影响了人们对武汉方言刻板印象的形成。朱建颂先生提出了“符号型汉骂”的概念。符号型汉骂即一些骂人的词或短语剥离了其骂人本义,而上升为一种表示心情态度的无意义的语言符号,并渐渐融入日常交际用语系统之中,出入于市井百姓口头之上。
传统的武汉人对符号型汉骂习以为常。站在其使用者角度来说,夹杂了这些符号式“汉骂”的言语交际,因“汉骂”的应用而消解了说话者彼此间陌生见外的情绪,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交际氛围热络起来。
但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跨区域间的人口流动和规范文明的普通话的推广,符号型“汉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首先,方言承载了地域文化内涵,而将含有侮辱意味的骂人言语上升为地域方言中的无实义语言符号,潜在暗示该地域部分文化现象的粗鄙。其次,对于从未接触过武汉方言的外地人来说,区分骂人词汇究竟是符号性口头禅,还是具有实际侮辱性意义有较大难度。这将导致跨区域交际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而其所带来的对于武汉方言的刻板印象也在社会发展中代际下移,导致外地人对武汉方言的误解进一步加深,影响武汉话的传承。
三、结语
从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刻板印象的存在使小学生对武汉话的认同感与掌握程度不够乐观。我们需要把未来方言工作的重点放到化解该刻板印象上。
首先,小学生的阅历有限,他们在看待事情的时候缺少判断力,容易造成片面化。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长与校方积极引导。学校可以尝试性地编排介绍武汉方言的校本教材,以选修课形式投入使用。向学生解释武汉方言对于武汉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方言认同感和自豪感。采取家校联合方式鼓励家长们在家与孩子说武汉方言。教师在讲授校本教材时适当使用武汉方言,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培养氛围,这样孩子也就不知不觉中对武汉方言有了认知和熟悉。
其次,从源头上遏制武汉方言不文明的刻板印象,需要净化方言中的“汉骂”因素。语言的社会性使我们决不能短期内以强制手段解决。这需要政府加大宣传使用文明武汉话的力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引导使用者。如在社区设置类似“说文明武汉话,做文明武汉人”等标语。这样的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及方言使用者春風化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小学生对武汉方言的认知。而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其效果将更为显著。
(作者简介:粟沁维,女,本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武汉方言)(责任编辑 宋旭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