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治愈系” 日本文化 社会现象
“治愈”是日本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对日本民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治愈系”也成为富有日本特色的文学形式,体现了日本人特殊的价值观。
一、“治愈系”的内涵和体系
在日本语境中,“治愈系”是指能够安抚人的心灵、灵魂,给人以持久舒适感的暖心事物。可见,“治愈系”涉及范围广,包括了文学、动漫、音乐和电影等类别,这一系列事物充分说明了日本“治愈系”文化的发展。本文所研究的“治愈”来自于英语单词“healing”,意为治疗,安抚。“治愈”的古德文为 hale(整体),今德文写为 heilen,Heil,指使一个人恢复健康、健全的安抚行动。《圣经》中多次出现耶稣基督“治愈”普罗大众的记录,是指宗教中使用魔力和神力使人们恢复最好的状态的行为。
音乐:有人认为喜多郎是最早的“治愈系”音乐代表人物;同时,坂本龙一也有“治愈音乐之父”的赞誉,现在NEW AGE(新世紀音乐)领域最为著名的是S.E.N.S(神思者)。当然,流行音乐领域也有很多优秀的“治愈系”歌手,如被尊为“治愈系”女神的RURUTIA(ルルティア),其歌曲不仅旋律悠扬,音质温暖抒情,歌词也富有感情,其歌词在安抚人心方面做得十分到位。
电影:《白兔糖》《第八日的禅》《生命奇迹小狐狸》《乌鲁鲁的森林物语》《佐贺的超级阿嬤》,做此选择有一定的误差性,因为这些都是大众从网络上推选出来的。这种选择同时也带有一种很强的随机性:从被标记的多种音乐系统中随机抽取出来的。正是由于抽取的随机性,也更有可能提取到被标记为“治愈系”的影片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共同特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只是从“治愈系”这一具体的角度提出来的,这种角度的选取也只是参照了以往的选取标准而进行的,也可以从其他更多的角度去研究与选取,去要求“治愈系”文化。
日本“治愈系”动漫作品多如牛毛,最具代表性的是宫崎骏导演的作品。宫崎骏和高畑勋联手成立的“吉卜力工作室”制作了一系列动漫作品。其中,《千与千寻》成为日本乃至世界著名的动漫作品,获得了多个世界级奖项。正是由于它的“治愈”功能,《千与千寻》被认为是“治愈系”的标杆,从选材到情节,再到人物塑造等都展示了“治愈系”动漫的特点。
提到治愈文学,必须提到两位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和吉本斯,他们在国际上非常知名。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讲述了都市男女青年流浪、寂寞以及对未知生活的探索。《海边的卡夫卡》讲述年轻的 Kafka Tamura在孤立的状态下告别家庭,进入复杂的成人世界,而现实,在游戏的力量内外,最终都被自我拯救了。长臂猿巴娜娜的《厨房》里,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对生活都很敏感,颠沛流离,但是对生活依然热爱,他们都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与生活的重要,远离死亡的阴影。最近在日本文坛盛行的“催泪小说”也是属于自愈系范畴的,最著名的是《东京塔》,它已经被拍摄成了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领域,日本对经济的治疗正在进行中。酒楼、卡拉OK和帕钦科三种文化,以一杯葡萄酒,一曲音乐,还有如钢球游戏的情景空间,及时消除了人们紧张的工作压力,解决了日本人的情感问题。各种各样的治疗文具和玩具(如大头娃娃、绿色盆栽、电子花等)在学生和白领群体中也出现得十分广泛。日本铁路公司的最新广告主题也激发了人们对治疗风景点的憧憬,起到了很好的疗伤作用。
二、“治愈系”人物塑造的内涵
在日本的“治愈系”电影中,角色的塑造似乎有其独有的特点,它使观众的情感选择“疗愈”的潜意识,部分电影角色不局限于以往的经典角色,还可以出现具有创作者自己思想的人物。但是,人物设立的过程中要了解人物的内涵是什么,“治愈系”的关键点在哪里,有目标、有准则地去设定人物,不应该偏离原有的轨迹。
《白兔糖果》《蝴蝶的第八天》《小狐狸的生命奇迹》《乌鲁鲁的森林的月亮》《超级传奇奶奶》,本文分析的五个“治疗”影片中,作品的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分别有儿童的显著特点,大体是好的:电影中的主要人物突出“孩子”的形象,这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笔墨,以“孩子”的身份出现的时候也带有成年英雄的色彩,这是一种映射。此外,“治愈系”电影中的次要角色在他们的形象中往往是平淡而模糊的,在个性上是普遍温柔和顺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特点是日本“治愈”电影中最常见的一种设定方式。
“治愈系”人物塑造的特点:
(一)“孩童化”是主要特征
在大多数故事片的角色设定中,成人角色是主力军,大多数儿童都有小角色定位,叙事效果弱于包装。成人形象的设定往往是具体化、特定化的,而“童年”的角色往往呈现模糊、朦胧、细微的特征。电影这种属性的商品,在成人中是社会形式的反映,体现了成年人的感官喜好,并且以扩张的生存压力、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成人形象出现在电影中,带来成年图像,对成年人的世界是一种反映,并对后世有一个经验的启示。日本“治愈系”电影强调了“孩子”身份,强调儿童的空间位置,并有意识地减少复杂的背景和个性的角色,显示一种纯洁、善良、和平的生活环境,为观众提供一个平和、稳定的观看体验。
(二)其他人物的“泛善化”特征
在日本“治愈系”电影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其中主角大都具有“孩童化”的特征,其他人物的塑造也都具有“泛善化”的特点,即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不明显、不准确,定义十分模糊,一种不谙世事、涉世未深的形象,是最初的原始的一种人物特点。心理的态度转变与行为的取向,以及个人的情感被大大削弱,成为一种无公害和善良的人物特点,整个人物对电影的情节与故事的发展并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又是电影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人物形象。
在“恶”与“善”的塑造中,“反面人物”的形象并不十分明朗,“恶”也不是直接暴露出来的,而且,“由善而恶”也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恶”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外表“恶”展示出了为他人着想的“善”。第二,“恶”暗含着经历了悲惨的“痛”。第三,“恶”不是坚定的,当拥有选择权时,他们依旧选择“善”,体现为“不刻意”。在《白兔糖》中,鹿贺凛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对鹿贺凛的弃与留成为衡量人物“善与恶”的重要标准。以河地大吉的舅舅为首的亲朋好友提议将鹿贺凛送到托儿所;大吉在提出收养鹿贺凛后,大吉的母亲则坚决反对;其他的亲戚则与其撇开关系。这样看来,他们“恶”的特征显现是出于自私,是逃避责任的推诿态度。但是,经过深入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他们的选择或者态度是人性最基本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没有关于“恶”的标准。河地大吉的舅舅、逝者鹿賀宋一的长子提出了将鹿贺凛送到抚养机构的建议是从日本的族规出发的,接受了家族族长的发言权和处理权,他们对鹿贺凛的归属没有意见,然后才宣布同意这一决定;而鹿贺宋一对鹿贺凛的故意隐瞒也是他从善良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决定,但族长对于鹿贺凛的处置建议是基于调查真实情况之后合理性的建议,虽然欠缺思考会有疏漏,会显得冷漠无情,但其出发点并非一定要置其于死地,因此还是可以理解的。
三、结语
“治愈系”作为标签现象贴近文艺创作,引起民间的广泛热议。日本的“治愈系”动漫体现了日本文化深刻的独特性,同时又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体深刻展现了民族特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为各国人民所喜爱。“治愈系”通过缓慢、温和、温暖的故事来慰藉心灵,消除沉积在心中的消极情绪与困扰。对“治愈系”文化与电影的完美结合,我们更需要以一种稳健的视角与态度去了解、品味大众内心的困顿与情感的缺失。“治愈系”文化起步晚,发展快,属于新兴文化,对该文化的解释和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以五部日本影片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孟祥.浅谈“治愈系”动画——以动画《萤火之森》为例[J].金田(励志),2012(07).
[3]韩思齐.日本“治愈系”的文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4]秦刚.《海边的卡夫卡》现象及其背后[J].读书,2013(08).
[5]刘研.国内村上春树研究概况及走向[J].日本学坛,2012(02).
[6]孟妍.动漫作品中的“治愈系”文化体现——以《夏目友人帐》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4(23).
[7]张冉.论日本“治愈系”动画的审美发展[J].影视制作,2015(06).
[8]朱强,王贵苏.“治愈系”作品:青年心理调适的别样途径——以《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5(09).
[9]李静.动画片《夏目友人帐》的“治愈”功能[J].青年记者,2014(02).
[10]晁春莲.日本美食题材电影的“治愈系”特征[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01).
[11]刘阳,喻瑜,任礼.动画电影创作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基于《千与千寻》的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12]赵文珍.《千与千寻》中蕴含的日本传统文化[J].宿州学院学报,2011(03).
(作者简介:王慧妮,女,学士,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研究方向:日语)(责任编辑 刘月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