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是我老家所属的县。
说它小,我承认,县城方圆不过五里地,总面积不过安徽省的1%左右,在百度上打上“安徽省最小的县城”,便把它给拉出来了。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美丽和韵味,它像一个女子深藏闺中,你看它先后被授予“国家首批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安徽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城小,所以办事特方便,前脚刚从这个部门出来,后脚就踏进了另一个部门的门槛,前后不过几分钟而已,不像在上海,办一件事情,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可能要横跨好几个石台县城,这委实让人头痛不已。城小,所以也会显得安静,上班下班骑个自行车,或步行,也就十几分钟的事情,既环保又健康,相信在这样初夏的夜晚也只会听到蛙鸣和孩子们的歌唱了,不像在上海,深夜都不会让你安心入睡,喇叭声、杂吵喧闹声让我们无法摆脱。城小,所以我们只要个把小时便可绕城一圈,几条街,几盏路灯,几家门面都会了如指掌。城小,所以哪家有个喜事,便可小巷皆知。城小,所以,人人都是熟识的老友,每天都会用微笑迎接你。
其实,一座城真的不能过大,大了,你便摸不清它的纹路,无法正确贯入其中。
这样一座城,虽小,但要山有山,它本身就是一个山城,春夏秋冬,四季的花从不会忘了开放,四围的山包裹着县城,它能不香吗?要水有水,一条秋浦河绕城蜿蜒而过,小时候都读过李白的《秋浦歌》,李白五游此河,写下了传世的《秋浦歌十七首》,他那歌里的精魂,便是这里的水。要林有林,牯牛降风景区的游客逐年递增,牯牛降成林历史悠久,至今还能发现大量古老动植物种类和生物种类,林中烟云变化无常,于险峻中见温柔,秀美中见恬静,自然风光集雄、奇、幽、秀于一身;要土有土,富含硒的土地,养育了一个个长寿的乡民……
而石台的美味也是不能不提的,走在巷中,老远就会闻到那些浓郁的味道,鸭脖香、饺子香、米粑香……各种馅的,只能怪我们自己的胃太小;还有更富有特色的臭豆腐、小河鱼、一品锅……真是不禁让人感叹,世间竟有如此的美味!
你说,住在这座城,能不幸福吗?小城人像一位位吸纳着大自然灵气修炼的世外高人,过着与世无争悠哉的日子,我想象着他们那种气定神闲的状态,行走时昂首挺胸的姿势,待人温厚善良的脾性。我也有幸,在这座城持续生活了三年,所以到达上海后,我调整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座城里,我完成了我人生里许多重要的事情。那年我怀揣打工几年的微薄积蓄,来到县城的电脑学校(后被迁至安庆),报到完之后便开始打量这座城。一下子,我的眼睛就亮了,我的心就活泛了,它仿佛瞬间就扫掉了我心里的灰尘。清晨走在路上,那么多鸟儿在树上叽叽哩哩与我招呼着,空气竟也是一种美味!我经过那条秋浦河时,那氤氲的水气从河面上升腾起来,我好像也高大起来!“忘掉昨天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吧,忘掉那些不幸和困苦吧,我要有不一样的生活……”是这座城转折了我的人生!
除此,在这座城里,我遇到了我现在的妻子。恋爱多年后,我们从上海回来,牵着手走进县城的民政局,我们的女儿也赶到县医院降临,你说,我能忘了这座城吗?!
那日,因要为小女办理证件,需至石台县城,从上海驱车,经过老家时都未停下,而是直奔县城。到达后已是下午,又碰到办证人员在开会,便忍不住四处走走。 城还是那座城,除了市场闹区,还是那样安静祥和,人们的脸上都舒展着,这是多么美的标签,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会有那么多烦恼吗?有些地方被重建了,更加的合理和实用,让人感觉这座城是积极向上的!
走了一圈之后,一看时间,已近五点,到下班时间了,急忙打电话到办证的地方,让他们等着我们。匆匆赶到时,办证人员正笑吟吟地坐着那里,心,又被暖了一下!
如果你在这里住上几日,我相信你定是舍不得离开的。
如果你有幸来过,请你记得,这座城叫石台!
良师完白
在我们身边总会有些事物和人让我们嗤之以鼻,而事物是人为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看不得某类人,而这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或许只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就会让我们反感,再也不会有与之交往下去的愿望,这也正如有些人不会正眼看我们一样。
而与完白老师却恰恰相反,与他是可以交心的!
五个月之前匆匆一文《完白印象》,现在读来着实有些草率,显得肤浅了。那篇文字只写下了初相见的情景和完白老师的体貌特征,并无深入的了解,于完白老师显得冰山一角。
完白老师是我家乡日报副刊的主编,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编辑,与我耐心解答指正,即便是真有事不方便,也会在网上留下言语以示歉意,而当下大部分编辑却是这样的:能用一个字回复,绝不会用到两个字,不回复最好,即便是问一些投稿的问题,也不会让你的邮箱讨到他的半句。让作者两眼一抹黑,能不能用稿?需不需要修改?感觉中间隔着厚厚的城墙。好几次与完白老师谈到此,他总是说:“我这样是应该的,对任何一个作者,编辑都应该耐心沟通,毕竟作者给你投稿是对你这份报纸的信任和尊重。艺有艺德,文有文德,我这叫‘编德。”
完白老师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虽然没有看见过他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但从他选稿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足可见之,亦可从他的新闻稿和纪实文学里看出,遣词造句,引诗据理,都是恰到好处,这样的文字他已写了近300万字,足可以出好几本集子。比如去年纪念抗战70周年,他写了一篇纪实《在石台坠机的美国飞行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电台都为此做了专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完白老师在文字上反復与我说的几点:诗歌要精练含蓄,但又不能晦涩,让读者一看就懂且富含深意;散文也应如此,不要一味地为了字数而去码毫无意义的文字,反而成了一种累赘,沿主题一层一层地递进,好的散文分行便成诗!这话定是不错的,如许俊文老师的散文《乡村的风》被人剽窃分行变成诗发在了《人民日报》。
有一段时间,几天没有写一个字。我们这些把写作作为爱好的业余之人,像苦行僧一样忍受着孤独寂寞,不为名不为利,也带不来生活中吃的喝的用的,只是为了心底的那一抹绿!有时候却得不到尊重,像一条大道上只剩下了我们在上面走着,欢笑着或哭喊着,我们以为是自己自然的流露,而四周却响起笑声,是嘲笑!加上读到一些文学场上的黑暗,让我对文字的感情跌入谷底,但又真的能舍弃吗?我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诉之于完白老师,他没有正面回答,仍是像以往一样与我谈文字,指出我文字里的不足和要学习的方向。而我已明他的心意。
与完白老师见过三次面,最后一次送了我一幅他的国画作品。我是偶尔一次在一期副刊里看到一幅署名“完白”的国画,画作是一幅乡村秋景,用笔精美细致,淋漓地展现出秋天的韵味,尤其是那种空旷的感觉让我仿佛置身家乡的秋天。与之交谈中,才知他书画作品在不少大报刊发表过呢,现在更有许多报刊专门约稿。我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不为他的成绩,只为他的低调谦逊。
相识已有八月有余,几乎每天都会聊上几句。除了文字,我们也聊生活之中的琐碎之事,成为无话不言的朋友。他是长者,各方面的经验教诲都是让我受益的。
写下这些文字并非有溜须拍马之意,只是记下一些内心深处的感激和珍惜之情!
作者简介:李志,笔名寒池,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人,现居上海。安徽省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各类报刊发表诗文500余首(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