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王安忆 小说 艺术特点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年以前,此阶段,王安忆的小说笔调优美、细腻,作品以表现少女心事、情绪为主,代表作有《雨,沙沙沙》《一个少女的烦恼》;第二阶段是1981年至1984年,王安忆在小说中融入了更多理性思考,她的小说不再单纯表现少女的烦恼,小说描写对象扩大为普通人的苦恼,此阶段以《流逝》《墙基》为代表作;第三阶段是1984年以后,王安忆小说不再局限于对故事进行单纯的描述,而是站在更高角度,以历史眼光进行小说创作,此阶段代表作有《小鲍庄》《小城之恋》等。
一、王安忆小说的结构特色
作为小说形式之一的小说结构,主要是指小说各部分的内部组织构造与外在表现形式,但这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小说框架,小说结构还应包含作者对于美学的认识。对于王安忆的小说结构特色,主要从片段式结构、双层结构与圆形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1]。
(一)片段式结构
片段式结构即把不同时间、地点、感受的独立片段拼接成文。
王安忆在《蚌埠》《姊妹行》等小说中,不再以描写完整的情节、塑造典型人物为小说的主要目的,而是选择尽可能地让小说反映一种日常状态,因而她的小说的叙述淡化了情节,用碎片式的人事累积拼接成文。如在《姊妹行》中,王安忆娴熟地用片段塑造出了憨厚朴实的孙侠子、活泼率真的宗明子等人物,而读者在阅读这些片段时,则了解了未经任何修饰的农村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人民心灵的纯粹与美好。
(二)双层结构
双层结构即让两个或两组不相干、相对独立的故事平行发展或交错套置在一部小说文本中,呈现出多义的、不甚明晰的意旨。
以标志着王安忆创作风格开始变化的中篇小说《小鲍庄》为例,小说有四十节,以捞渣的成长为主线,其间讲述了鲍五爷、拾来、鲍仁文、鲍秉义的故事,各个故事的排列看似随机地交替进行,在进行故事转换时也并未用任何语言进行过渡,但在故事结尾,又与捞渣融合成一个整体——捞渣的死并未给大家带来任何改变,鲍庄的人依旧迂腐愚昧地活着。而在小说中,作者还穿插了对于小冯庄的描写,这种“共识性”的结构使得整部小说更加立体。
(三)圆形结构
王安忆小说另一个结构特色是其在进行故事叙述时带有循环观念,这种循环观念呈现出一种圆形结构,即小说故事的起止呈现 “终则始,始则终”的回环。《小鲍庄》中的故事起于洪水,起于捞渣,故事最后同样也是止于洪水,止于捞渣;《长恨歌》中,当王琦瑶即将被死时,她的眼前出现了四十年前的画面,回到故事期初……这种圆形结构表现出每一个个体在整体时间中难以真正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呈现出一种悲凉色彩。
二、王安忆小说的语言特色
(一)诗化、精细的小说语言
王安忆的小说曾以诗化的语言对少女心事等进行描写,语言清新、质朴。在对“文革”等社会现象进行描写时,笔触虽稚嫩,但也依旧令人印象深刻。以她的小说《流逝》为例,对欧阳端丽的前期生活,王安忆用“奶油话梅”作比较,而后期则是“一碗冷泡饭”。又如小说《墙基》,作为小说题目,“墙基”具有抽象性,但小说笔触清新,视角独特,通过对独醒、蒂蒂与阿年等孩子的对比,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沟壑是可以消除的,人们是可以沟通的[2]。
(二)理性、抽象的小说语言
在小说创作后期,王安忆开始有意识地淡化时代色彩,模糊社会背景。对于小说的创作,她更多的是站在文化冲突的视角,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理性地进行描写。
以王安忆的长篇《长恨歌》为例,作者通过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王琦瑶的生活琐事,以此构成了对于她命运的描写。作品中许多场景的展示都是用白描的手法,如作者用平白朴实的语言交代了“80年代一个圣诞夜结束之后”的场景的安静。此外,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常常将一些我们熟悉的词语另做它用,如作者抛弃了“照本宣科”“信托”的具体概念,而是抽象地使用它们,从而表现王琦瑶在追随潮流时的盲目状态。
三、结语
王安忆的优秀作品繁多,除语言与结构外,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还可以从意象、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想要真正吃透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我们还需进行更大量、更细致的阅读。
参考文献:
[1]许瑞蓉.王安忆小说叙事艺术思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孟庆莲.论王安忆小说的叙事特征[J].作家,2012(20).
(作者简介:丁晓旻,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