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白山剪纸艺术初探
◎陈晓斌 董俊利
对占据民间美术重要地位的剪纸艺术来说,其和所有中国民间的手工艺术一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充分了解中国剪纸历史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到中国剪纸的由来,对于我们学习剪纸和进行剪纸艺术创作将会更加有利。
长白山 剪纸艺术 民间剪纸艺术
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化历来都被劳动人民所传颂,它们共同汇成了中华民族悠久光辉灿烂的文化。
一、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和变革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剪纸始终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可以看得出我国的剪纸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了解了民间剪纸的由来,才能够正确地意识到保护和弘扬剪纸文化的重要性。从我国的地域情况来分析剪纸艺术的特点,河北、河南的剪纸艺术秀丽、端庄,陕西、山西的剪纸艺术质朴、粗犷,岭南的剪纸艺术富丽、堂皇,而东北的民间剪纸艺术尤其是长白山流域的剪纸风格,既有着与其他地域剪纸艺术异曲同工的艺术风格,又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具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大气、浑厚、亲切、饱满,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东北的民间剪纸艺术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主要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长白山流域聚集着蒙、满、朝鲜、汉、回等各民族及闯关东人的后裔,有采参文化、狩猎文化、木把文化、山水文化及各民族自己的文化,这都为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郭沫若先生曾言“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可见对其剪纸艺术评价之高。由此可见,东北民间剪纸艺术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描绘和追求,这也正是东北民间剪纸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来自于劳动人民生活的土壤里,植根于劳动人民的心中。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的妇女就曾使用彩帛剪成一些花鸟等饰样贴在鬓发,为了美丽,还将其缝在枕头上作装饰。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心灵手巧的人们也剪得越来越精巧。到了清代以后,人们把纸熏染成彩色剪成各种动物、人物的形象贴在窗户上,也叫“窗花”。早些年,被人们俗称“东北三大怪”窗户纸贴在外,说的就是剪纸艺术。
长白山的人们每年到金秋时节,天气逐渐变冷,劳累了一年的人们要糊窗户了,这也是满族的特殊风俗,为了图吉利,要剪上一些有图案的窗花贴在窗上,说是这样可以避邪,还有一种是贴在门楣上的挂钱(也叫挂签)来作为装饰。
小时候,我的父亲曾经也剪和刻过,每年的正月,春节的时候,父亲就会剪很多挂在门楣上,图案多为一些年年有余、招财进宝、松鹤延年、多福多寿。因为挂钱多采用红色,以象征吉祥兴旺,据说挂挂钱能把一年的晦气全都挡在门外,保佑全家老小平平安安。而满族人也常常采用黄、白、蓝、红等正色,这似乎和他们的老祖宗是八旗子弟有关系。在东北长白山流域还流传这样一首民谣,说的是“四四方方一块板,沥沥拉拉胡椒眼,上面写着万寿年,沥沥拉拉进大钱”。这是对挂钱的一种生动的描绘,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剪纸艺术的喜爱和运用的普遍性。
二、民间剪纸的艺术性和普及性
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民间剪纸同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十分密切,从过年门上挂的挂钱到平时的婚丧嫁娶用的窗花和大红喜字及殡葬用的纸钱、纸人、纸马,都离不开剪纸,所以说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长白山民间剪纸艺术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有表现《人参姑娘》等采参民间故事题材的;有表现老木把伐树《大柱和二柱》和抗联故事《李大娘抓鬼子》等题材的;还有各民族的传说题材的,比如,朝鲜族《阿里郎的传说》、满族《老罕王的故事》、蒙古族《马头琴的传说》、回族《花儿》等,经过心灵手巧的民间剪纸艺人加工以后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这些艺术作品它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美丽的风土人情,地道的地域特点,才形成了长白山地区民间剪纸艺术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长白山区域的中小城市及农村里,还一直延续着谁家结婚办喜事,都要请剪纸能手剪一些大红的喜字和喜庆图案的窗花贴在门上、窗户上,在长白县有一位叫曲昭玲的剪纸能手,一张普通的大红纸,只见在她的手中折来折去,几剪子下去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出现在你眼前的却是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她剪的作品字形优美,图案富于变化,多以人们喜爱的龙凤、鸳鸯、花鸟鱼虫为题材,很生动,具有美感,充分显示出其剪纸的功力。
长白县八道沟镇还有一位名叫葛孝春的老人,现在近八旬,她的剪纸作品《狮舞迎春》在省市举办的工艺作品展中获得好成绩,得到了专家和前来观看展览观众的一致好评,非常受欢迎。她的剪纸作品的风格是装饰味道很浓,把一些猛兽剪得非常可爱,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采用拙中见巧、朴实典雅的线条,着重刻画和夸张双眼的变化,实在是好看极了。长白山民间剪纸艺术在题材的选用上除了上述所说的以外,还选择了我国传统的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古代的忠臣良为题材,如《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忠肝义胆的英雄好汉,还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如来、观音菩萨等人们喜欢的形象和《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
另外,还有一位名叫陈维珍的女士,今年也近六旬,在剪纸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由于她从小生活在长白山区的这块黑土地里,大山里的白桦林、潺潺的河流、冬天的雪、秋天的红叶、夏天的清荷、春天的杨柳、朴实的庄稼汉和火辣辣的东北姑娘都是她创作的源泉,她用质朴的情感,创作出大量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其作品《牧归》是一幅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剪纸作品,作品在构图上采用了平视构图,体现了二度空间;在剪纸技巧上吸收了传统技法,同时也运用了现代的一些刀刻技法,采用锯齿纹、月牙纹,大量的留白充分体现剪纸艺术的突出特点。人物和老牛夸张变形,简洁明了,艺术水准很高。
三、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和发扬
民间剪纸艺术发展,一定要知道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重要性。在对剪纸艺术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在长白山区,现在的剪纸能手大都是岁数偏大的老人,年轻人绝大部分不会剪,即便会剪一些,也只能剪出一些有限的普通纹样,更不用说对剪纸艺术进行创作了。严峻的事实已摆在我们面前,民间剪纸艺术正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如果我们再不及时加以抢救、挖掘、保护和发扬的话,这门艺术极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一门艺术形式一旦在某个时期失传,后人再想去“寻根觅源”、发扬光大就难了。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忧虑,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宝贵的财富,只有在某一天突然被外国人重视、承认之后,国人才意识到它的宝贵。
剪纸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的精髓完整地继承、发扬光大,从而不让其消失在我们这一代手中,这一切的工作都应该由我们这些从事群众文化事业的工作者来做,我们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去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下基层去走访,接触老艺人,为他们提供一切便利;办培训班,请他们教年轻人学习传统的剪纸技能;成立剪纸协会,定期举办展览,以及参加国家、省市工艺作品展览,将剪纸作品换来经济效益。
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有一大批年轻人也逐渐热心于剪纸艺术,部分传统的经典之作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保护,一些优秀老艺人的传统技术也毫不保留地向青年人传授。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为他们的剪纸艺术又注入了现代元素,随着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不断深入努力,让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剪纸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希望。一个国家的复兴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复兴,愿民间剪纸艺术在将来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宋倩)
(陈晓斌,男,大专,长白县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传统剪纸艺术的探索与发展;董俊利,男,本科,长白县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传统剪纸艺术的探索与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