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原名司徒传的广东年轻人沙飞,接触并爱上了摄影艺术,“七七事变”后不久,沙飞奔赴华北前线,开始用照相机作为武器宣传抗日。在晋察冀边区,他主持创办了《晋察冀画报》,并将这本画报作为他的“主战场”,逐渐形成了一套将新闻摄影运用于宣传工作的理论,并在行动中践行着这些理论。
关键词:沙飞 新闻摄影 宣传理论
一、抗日战争开始前沙飞的摄影实践
沙飞最初接触摄影,是因一台为蜜月旅行而买的相机。摄影相较绘画的真实、快速的特性,让沙飞深深爱上了这门艺术。
不久,沙飞就加入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和一群同样爱好摄影的青年一起研习摄影技术,沙飞的名作《勤俭》就是在那时候拍的。在黑白影社,沙飞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生挚友,黑白影社“弘扬我国文化及增进我国在国际艺术界之地位”的国际化视野,更为沙飞后来国际化的新闻宣传思想奠定了基础。

沙飞具有对时事和军事题材报道选题的敏锐判断力,这从他早年拍摄的南澳岛“国防摄影”中就初露端倪。沙飞到南澳岛看朋友时,发现了这个小岛的特殊:南澳岛位于广东省和福建省交界处,和台湾隔海相望,战争年代,处在这样位置的南澳岛有着极高的战略意义。沙飞拍摄的南澳岛照片被刊载在1937年11月的《生活星期刊》上,吸引了人们对这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小岛的关注。事实证明,沙飞具有对军事题材报道过人的洞察力,1938年7月到8月间的广东抗日第一仗,就发生在沙飞曾经拍摄过的南澳岛上。
沙飞的第一组新闻摄影照片,是1936年10月8日拍摄的鲁迅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和青年木刻家交谈的照片。鲁迅是当时的文化领袖,也是许多青年的精神导师,沙飞也对鲁迅充满了崇敬之情。因此,当见到鲁迅先生本人时,沙飞怀着喜悦之情为木刻展中的鲁迅先生从不同角度拍摄了许多照片,不想,这竟成了鲁迅生前的最后一组照片。11天后,鲁迅在上海逝世,悲痛中的沙飞用照相机拍下了鲁迅先生的遗容,后来,还拍下了民众哀悼、纪念鲁迅先生的感人场面。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关鲁迅先生遗容的照片,基本上都是沙飞拍摄的。
离开上海之后,沙飞在廣州和桂林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反映中国底层民众艰辛生活的照片、精神领袖鲁迅的照片都极大地震撼了观众,当时很多学者、教授撰文高度评价了沙飞的摄影作品,这在当时十分罕见。摄影展在观众中的反响,使得沙飞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摄影对于宣传真实情况、唤醒民众的巨大作用,这也更坚定了他从事摄影工作、把镜头对准最需要记录的群体的决心。
二、抗日战争开始后沙飞的摄影实践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沙飞毅然北上,参加了全民通讯社,开始了战地摄影记者的生涯。1937年12月,沙飞在河北阜平正式成为八路军中的一员,开启了红色革命摄影历程。

沙飞加入八路军之后,随部队挺进敌后,接连拍摄了《塞上风云》《沙原铁骑》《收复紫荆关》等大量战地摄影作品。
1939年春节,沙飞和罗光达在晋察冀军区驻地平山县蛟潭庄举办了第一个街头新闻照片展览。展出的照片中,有八路军光复城镇,也有群众参军、部队生活、根据地群众生产场景的照片。当时群众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新闻照片,因此,参观的人像赶庙会一样热闹。聂荣臻司令员亲自前往观看展览,称赞“这样做很好,这样的形象宣传作用大”,并建议把照片放大。两个月后,放大后的照片再次举办了新闻照片巡回展览,这些照片还被展出到了延安、抗战大后方和国外。
街头摄影展的成功,让沙飞萌生了创办画报的念头。后来,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晋察冀画报》诞生,成为中国红色战地摄影纪实的宝库,也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沙飞国际化的新闻宣传思想的形成,还受益于他的挚友白求恩大夫。一来到中国就要求上前线的白求恩,被安排到晋察冀边区工作,很快,白求恩就和同样爱好摄影又会说英文的沙飞成为了好朋友。白求恩作为国际友人,非常重视中国外交工作的发展,他和沙飞还共同成为了晋察冀外交分会的成员,白求恩经常鼓励沙飞把拍到的好照片拿到国外展览,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努力。白求恩在救治病人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宣传工作,曾为经八路军治疗康复后的日本战俘照相。白求恩的人道主义精神、国际化的视野、注重记录历史的态度,给了沙飞很大影响。遗憾的是,白求恩大夫不幸早逝,只留下他给沙飞的相机伴随沙飞继续征战在抗日的战场上。
三、沙飞的新闻摄影宣传思想
(一)热爱与奉献——“摄影武器论”的诞生与践行
沙飞最重要的新闻摄影宣传思想是“摄影武器论”,这一理论从沙飞决心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之时就已经萌生。抗日战争爆发后,沙飞公开提出了摄影具有“唤醒民众”作用的观点。在原载于1937年8月15日《广西日报》上的《摄影与救亡》中,沙飞对他一直坚持的“摄影武器论”做了如下阐释:
谁都知道,在国家如此危难的今日,要挽救民族的沦亡,决不是少数人所能做得到的事。因此“唤醒民众”是当前救亡运动的急务。但是,直到现在,文盲依然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单用方块字去宣传国难是决不易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摄影即具备如述的种种优良的特质,所以,它就是今日宣传国难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
在实践中,沙飞也一直在践行他的“摄影武器论”,他总是紧紧跟随作战部队,为了拍摄真实的战斗场景,常常要冒着生命危险,在部队到达阵地之前预先到达。在别的战士拿着枪的时候,他的手中拿着的是照相机。他在战场上毫不退缩,把摄影看作生命。当时任晋察冀军区骑兵团团长的李钟奇将军曾在战场上看到沙飞棉袄的右边有三个被敌人子弹射穿的洞。
事实证明,新闻摄影照片确实是一种有力的宣传武器。1942年7月,《晋察冀画报》出版,创刊号上刊载了大量晋察冀根据地的照片。日军轰炸和“扫荡”后的村庄惨状是对日本法西斯暴行的最有力控诉;抗日根据地百姓踊跃参加八路军、边区实行民主制度、儿童进学校读书、妇女也能参与政治生活的场景是对共产党开明政策和真诚抗战态度的最好宣传。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对日作战的画面迅速传遍全国,引起了全国很多青年人对根据地的向往。当时有个叫杨克的大学生,就是拿着《晋察冀画报》找到军区,要求参军的。
(二)时间与空间的长远考量——摄影应该是人民的、历史的、国际的
沙飞从拿起照相机的那天起,就热衷于把镜头对准苦难中的底层老百姓,去记录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加入八路军之后,沙飞经常对身边人说,我们的摄影器材很宝贵,有些精密仪器都是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用金子换的,所以,有限的底片,不能拍我们自己,拍首长也要有节制,要把镜头对准战士和百姓们。
沙飞深知,记录下最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也证明了沙飞思想的正确性。如今我们看到的揭露日军屠杀中国普通民众暴行的照片、八路军战士和日军战斗的真实场景的照片,以及根据地民众生产生活情况的照片,很多都出自沙飞和《晋察冀画报》的其他摄影师之手。
最能体现沙飞对摄影要有时间和空间考量的作品,是他抓拍的一组著名的照片——《将军与孤女》,这组照片记录下了聂荣臻悉心照顾两个日本孤女的情景。

当时,沙飞知道八路军救了两名日本小姑娘,马上意识到这是个表现八路军实行人道主义的好题材。于是抓拍下了聂荣臻和警卫员给日本小姑娘喂飯的场景、送走小姑娘的场景,还拍了聂荣臻给日军的亲笔信。当时沙飞就想到“这些照片几十年后发到日本,会发生作用”。果然,1980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通讯,回顾了这一段往事,并登载了沙飞当时拍摄的照片,在中国和日本都引起了巨大反响。在中日两国的努力下,已为人母的“日本小姑娘”被找到,她还专门到中国拜访了聂荣臻,这成为了中日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中的一段佳话。
(三)专业与团队——摄影需要大量专业人才
沙飞主张摄影技术需要专门的学习,在1939年为吴印咸《摄影常识》一书做的序言中,沙飞就提出,摄影是一种专门的技能,是“需要细心地学习和研究的”。
沙飞深知,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他对懂技术的专业人员分外照顾,也特别注重培养摄影人才。沙飞的同事蔡尚雄说:“沙飞这个人很有理想,他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任摄影科科长,为晋察冀边区培养了一批摄影人才。”老革命摄影家顾棣便是其中一位。当时只是根据地的一名儿童团团长的顾棣和沙飞只有一面之缘,不过顾棣的活泼机灵给沙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想到第二天,沙飞就亲自上门征求顾棣母亲的同意,让顾棣上完学后跟着他学摄影。后来,顾棣进了画报社,一生与摄影结缘,曾任《山西画报》总编辑,并因其对中国战争革命史的梳理荣获了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像顾棣这样经沙飞的赏识和培养成长起来的摄影人才还有很多。沙飞为中国共产党引来了用新闻摄影当做宣传武器的火种,并一点点将这火种变成燎原之火,其毕生努力,对于中共宣传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结语
因为热爱,沙飞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了以摄影作为终身的事业;因为对民族危亡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沙飞奔赴抗战前线,用生命记录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抗敌卫国的历史。沙飞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开创者,他用新闻摄影图片为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宣传道路。这是沙飞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沙飞对中共新闻宣传事业的贡献,将被历史铭记。
参考文献:
[1]宿志刚,林黎,刘宁,周静.中国摄影史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王雁.沙飞纪念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3]田涌,田武.晋察冀画报——一个奇迹的诞生:中国红色战地摄影纪实[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隋明照,女,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