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何谓艺术——《北洋画报》对艺术的解读

时间:2023/11/9 作者: 参花(下) 热度: 13133
◎阴艳

  ?

  何谓艺术
——《北洋画报》对艺术的解读

  ◎阴艳

  摘要:《北洋画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画报的代表。它对艺术的诠释是对古今中外各种艺术形式都只做通俗介绍而不做理论阐发,即广泛而通俗。由此来培养艺术的大众消费者和欣赏者,以实现《北洋画报》追求“美”塑造“美”的目标。

  关键词:艺术分 通俗 广泛

  《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7日天津创刊,后因抗战爆发, 1937年7月29日终刊,共出版32卷,1587期。该刊由报界名人冯武越创办,1933年卖给同生照相馆老板谭林北。主要内容涉及时事、社会活动、各界人物、戏剧、电影、世界各地风景名胜及中外经典书画等,形式上图片与文字并重,正所谓画与报。该刊以“传播时事、提倡艺术、灌输知识”为宗旨。这里已提示《北洋画报》与艺术的关系密切。同时,《北洋画报》以“最老”“最大”“最美”为自我定位,具体来说“老者其年龄,大者其规划,美者其目标。”[1]“美”又是《北洋画报》呈现社会景象的最终目标。具体来说,这里的“美”一为形式美,即画报本身编辑内容图片选择之美。二为内容美,即选取美的事物来创造一个美的世界。三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即艺术化的美的生活方式与审视角度。它要为读者建立一个“真善美之境”来“感化人心,引导他们都到光明的道路上去!”[2]因此艺术之于《北洋画报》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选自包括《北洋画报》在内的同时期两种画报对于艺术的表述。

  “我们不过表示我们尊重艺术,提倡艺术;使人们可以得到愉快、健康、美和爱种种可宝贵的珍物,以期人类生活的美化罢了。”——《北京画报》复刊词

  “艺术荟萃,显而易见,绘画、雕塑、建筑应该被亲眼所见,而不仅是仅被耳闻(或仅从书本上被读到)。每周,‘展示之书’都会呈现给你一流的当代艺术。”——《life发刊词》

  这两种画报分别是在天津出版的《北洋画报》,在北京出版的《北京画报》《京报图画周刊》,其中《京报图画周刊》是邵飘萍创办的《京报》的副刊,有当下仍然发行的美国知名画报《生活》,由时代公司创办。这些画报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艺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那么艺术与画报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

  何谓“艺术”?从理论上说,艺术没有一个普世的定义,诸如“游戏说”“模仿说”“表现说”“符号说”不一而足,各有侧重,在不同的理解层次上各有影响。分析美学家阿瑟·丹托提出艺术的历史性和艺术在其历史的每一时期所经历的持续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一份现代城市画报的《北洋画报》,所探讨的艺术有着它所在的时代和媒介圈子的既定看法。下面是《北洋画报》在介绍绿蕖画会的一段话,这里很好地表达了《北洋画报》对于艺术的定义。

  “提倡艺术为本报标语之一,亦即本报之一职责,同人不敏,虽不能阐发艺术真谛,裨益学者,然提倡鼓吹,不敢有后于人……不分中西,举凡美术,咸网罗并举,此其不可及者二。诸君子知时节一切事物,凡能工巧过人,靡不可称为‘艺术’。以‘艺术’包含甚广,不敢夸张,只改称美术会,而书画摄影昆剧,均努力研求,融合中西,启发文化,使其所以使吾报有不得不为之宣传者三。”

  这里表达了三层含义:第一,对于艺术只做介绍,不做理论阐发。“提倡艺术为本报标语之一,亦即本报之一职责,同人不敏,虽不能阐发艺术真谛,裨益学者,然提倡鼓吹,不敢有后于人”。至于何为艺术,何为艺术品,这类抽象的话题不在《北洋画报》关注范围内。即便关注也不做抽象探讨而以作品评析为主。特别是对戏剧的批评比重较多,“批评记载,偈不敢自谓悉数精湛,然无论对于任何一人一事,率皆出以审慎平允之态度,从事辅导赞助,从无幸灾乐祸,挟持恩怨之举”,这里强调《北洋画报》是以辅导赞助的姿态作出客观的戏剧批评。第二,内容上中西兼具,“不分中西,举凡美术,咸网罗并举”,这是《北洋画报》反复强调的。对于西方的介绍和崇拜《北洋画报》从不掩饰而是大力提倡。对世界的关注也几乎是以上笔者所列举的画报的共同追求。之所以如此,是“欧风美雨”的影响,艺术更接近西方文化更接近《北洋画报》的时代。

  由此可知《北洋画报》关注艺术的特点是通俗和广泛,它为艺术培养大众的消费者和欣赏者,而且希望让美的生活和对美的追求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以抵御现代世界甚至殖民主义带来的民族冲击。《北洋画报》以美与善的贡献,使社会得着安慰与苏息。

  参考文献:

  [1]记者.四周年致语[N].北洋画报,1930-07-07(495).

  [2]曹涵美.名画家曹涵美君祝画[N].北洋画报,1929-07-07(341).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BS51)支持。

  作者简介:(阴艳,博士,东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闻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