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1998年8月末,是我第二次来柳州。在云南思茅经历了两个多月的刻骨铭心的生活之旅后,我取道贵阳到了柳州亲戚家中。第二天稍稍安顿好后,我就来到了柳侯公园,想再次凭吊一下柳宗元墓。
因为爱好文学,很喜欢背诵柳宗元的诗作《江雪》,以及《黔之驴》、《捕蛇者说》等名篇,也喜欢他那些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等,多是其遭贬后游历山水后的感怀之作,或放情山水倾慕渴望,或抒写性灵寄托追思,文字峭拔峻洁清邃奇丽,显示了独特的心性和自然之美。为此,追踪着这位唐代大师的文脉,去凭吊他居于柳侯公园的墓冢等。
实际上柳侯公园正是为了纪念柳宗元这位大文豪所建,走近柳侯公园大门,即可看到有这样一幅对联:“公德如山万树葱茏荣劲柳;园庭胜景千秋鼎盛祀贤侯。”充分表述了对他的敬仰和尊重,同时也让人沉痛追念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要说柳宗元比较聪慧,很早就中了进士。当时有句话形容考中进士之难:“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唐代科举中最重要的便是进士。在我们所知道的唐代考试中,有“两极分化”的态势,如柳宗元、王维、白居易等很早就考中进士,而像周进、范进等直到晚年才有了转机,更多的读书人一生无缘,下场可悲。
且说那一年,柳宗元二十一岁得了进士,按唐朝惯例,中进士之后都要在曲江边上会宴一场,他就在好多人羡慕的眼神中走进了一群文雅书生的交际圈中,其中这里边还有一位日后写出《陋室铭》的刘禹锡。那时,刘禹锡只有二十二岁,年长柳宗元一岁,诗人气质的风貌使他们一见如故,彼此相似的生活经历为他们久后成为至交奠定了基础。不过中了进士后再通过吏部的考试,并非就有了高官可做,更多具有诗人气质的文人过于清高,不爱巴结人,适应不了官场那种气氛只得做一些刀笔小吏。当然经历了几年的历练,终于有了机会,柳宗元被调回长安做了监察御史。当时与他同官的还有一位名人韩愈,两人性格接近相得益彰。不过在彼此的交往中,韩愈与柳宗元的政见显出了裂痕,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相比而论刘禹锡则和柳宗元则可称是真正的志同道合。他们与其他六人一起参加了王叔文、王伾领导的“永贞革新”,一个任屯田员外郎,一个任礼部员外郎,成为这场革新的中坚力量。如果历史就这样没有波澜地发展下去,那么他们的前途将非常光明,或许他们有望成为大唐三百宰相中的一员,然而革新何其难呀,仅仅半年多就宣告失败。可惜他们有锐利的目光深沉的思想,却没有叵测的居心,更缺乏政治家的阴谋,失败也是情理中事。于是,在一场茫无头绪的变革中,顺宗连升两级从太子到皇帝再到太上皇,而原本意气风发的二王刘柳等人则全部被贬,王叔文和王伾二人后来又被追加赐死,其他包括刘柳在内的八人,则分别成为八个州的司马。柳宗元被贬至邵州又到永州,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从此开始了他们的贬谪生涯。
在唐宪宗元和十年,“八司马”中的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烨、陈谏五人,再度遭贬,而柳宗元则被贬到更加荒凉的柳州做了刺史。在柳州虽然郁郁不得志,在此地却做了四件有益的事情,即: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并写出了大量抒发心志的作品。随着脑海中的追忆,参观了柳宗元纪念馆后,我走进了柳侯祠正门,映入眼帘的是这静穆的仪门。门额上“柳侯祠”三个字沉稳劲朴、俊逸豪放,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郭沫若所题。门柱上方的“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的金字对联是根据唐代文豪永州柳子庙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一文集炼而成,语精墨妙,意境悠远,表达了柳州人对柳宗元的思念之情。由于柳宗元在柳州的德政之举,被后人尊称为“柳柳州”,为了纪念他,在其生前经常流连的罗池畔建成罗池庙;当年停放他灵柩的地方建起了衣冠墓。走进柳宗元衣冠冢,可以看到墓地周遭青葱苍翠,绿树成荫,让人体悟了几分肃穆的氛围。此时,静静站在柳公的衣冠墓前,回想他生前敢立人先的创举和留下的600余篇传世诗文,不由得对其崇敬有加感慨倍至。
进后门左转前行,是一条幽长的走廊,走廊的墙壁上铭刻有许多碑文,字里行间无不透视出历史深邃的脉脉灵气,我近前轻轻触摸,仿佛感受到了厚重的人文和沧桑的古意,似有浸染的墨韵芳菲在指间流动。为了将柳宗元的业绩传承流布下来,后人请柳宗元的生前好友、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写下《柳州罗池庙碑》一文。碑文前部分概述了柳宗元在柳州的煌煌政绩,后半部分附录一首《迎享送神诗》的名诗。为扬其功业,若干年后,宋代名家苏轼将《迎享送神诗》亲笔书写下来,由柳州人士于宋嘉定十年即公元1217年,刻石立碑于罗庙内。皆因这块碑的内容集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文、柳宗元事、苏轼书于一体,所以,后人称此碑为“三绝碑”,其意旨非同一般。
走廊尽头,便是柳侯祠的正殿了。殿内正中可见柳公的雕像,其势威严飘逸,那骨子里俨然透出一代文学家的儒雅和潇洒。雕像的两侧并排站着几位护佑将军气势雄壮威严。殿内左首墙体,雕刻着一幅巨型壁画,眼下已显斑驳之态,但人物造像个性鲜明,展露出一股苍茫凝重的风雅古韵。
走出大殿步上台阶,再仔细审视整个建筑群落令人感慨万千,一幅“魂归河东”的牌匾异常醒目,让人怀想这位柳河东在柳州四年件件往事……站立台阶凝视,不由人抚今追昔浮想翩翩,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不管是秦皇的“焚书坑儒”、明代朱元璋的“文字狱”,到“文革”中的十年浩劫,都无不勾画出知识分子的命运多舛,更多的人无声无息消失在历史滚滚的风烟中,而像一代先贤柳宗元等具有风骨的人,他们心存报国之志,努力践行着自己的意愿,且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假如不受其中之苦,也许不会有柳宗元那些爱憎分明、愤世嫉俗、意蕴隽永的数百篇精粹之作。由此可见,苦难是一所大学校,它可以磨砺人的心志和毅力,造就更多的志士仁人,高举心中的义旗走在信念的路上。因此他们是伟大的,后来人应该向他们献上崇高的敬意。
探访莫高窟
在去往新疆的途中,我决定取道经安西到敦煌的莫高窟做一次旅行,因为想游历莫高窟是我早已有的梦想。endprint
乘汽车下午三点到敦煌。七月的夏日天依然很热,我下车首要的任务是先找到居住在此的一位近门侄子,他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回故乡了。来前三哥曾告诉过我他的具体地址,但是找到他十分不易,问了许多地方方才找到住处。晚上吃过饭,叙叙旧,我被安排住进了一个就近的招待所,好好睡一觉,备战第二天出行的莫高窟。
可惜此时正值旅游旺季,中外游人很多,先后去往莫高窟的几趟车我都没有赶上,便利用这段时间去了新华书店,还买了有关敦煌的书籍。然后在近门侄子处吃了午饭,马不停蹄赶上了下午去莫高窟的旅游车。
离开敦煌东南行25公里即到了名闻中外的旅游景点莫高窟。她俗称千佛洞,位于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据说,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窟,之所以莫高窟的声望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4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走进去果然名不虚传,当我走入那宽敞的广场,迎面看到了“莫高窟”三个隶书大字,的确让人心神为之一振,我终于可以走进莫高窟,去近距离欣赏她那曼妙的姿容了。
首先走进一三零窟,里面有弥勒佛石刻等,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石刻高26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仅一手指就需要三人搂抱,画像三层,据记载仅这一幅,从建唐开元至天宝年间就雕刻了长达二十多年,可见雕工之精湛。有一洞窟,凿于盛唐,画面是方套圆、圆套方,顶部的图画也赫然在目,里面有乐器等,并以建筑为主,显示了开阔逼真的影像,还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其画法别具一格。
游览了几个洞窟,令人扫兴的是,有些洞窟是不能随便进去的,那就是说非要出示甲等票方才能入内。好在游人如织,尤其外国参观团不少,后来我心生一计,混入一个外国游团,方有了看到更多精品壁画的机会。在参观中,听导游介绍,莫高窟最早开凿于公元366年,据说曾有一位高僧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于是就决定在此修行,凿下第一个石窟。早期的石窟低矮狭窄仅可容身,就是为了个人静修所用,导游说那些石窟就是僧人们的宿舍。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大约1500年。敦煌古称“沙洲”,是一座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那时她处于古丝绸之路的名城重镇,所处的历史地位就相当于今天的香港、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和重要通商口岸。稍后走进了96窟“九层楼”。那弥勒大佛很大,坐姿沉稳,大有仙风道骨的气韵。听说如今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有“佛诞日”,莫高窟都会举办庙会和转佛大会,人们可以进入96窟“九层楼”绕弥勒大佛转佛,而弥勒大佛在平时是不能绕转的,每年都有大量敦煌当地民众和各地游客来到九层楼前焚香礼佛,十分热闹。
到敦煌游历莫高窟,就会让人想起了一个著名舞蹈《飞天》,那一个个飘然游动的女子像仙女一样,时时如梦如幻般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莫高窟的壁画上,那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几乎无处不在。有记载称,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且能歌善舞。在那曼妙的壁画上,她们不时在茫茫的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悠闲的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可以想象,我们鬼斧神工的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惟妙惟肖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这些形象而飞动的色彩、线条,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西北画师手中那动情而凝重的描绘里,透视出了一种柔婉而清鲜的美,似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戈壁荒原上那种纵骑狂奔的力度之美,也许正是这种柔中有刚的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种狂放张扬的想象力吧!
有了非凡的创造,当然也伴随着恶意的损毁,就是这座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曾多次遭到盗窃。在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二十六日早晨,一个来自湖北麻城的逃荒到西北的农民,在酒泉出家做了道士,后成为莫高窟下寺主持的他,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一人多高的长方形复室,里面堆满了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四万多件,其中还有不少书籍孤本,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一了不起的发现,这个复洞就是后来称作藏经洞的敦煌石室。遗憾的是,十多年后,相继有来自俄国、日本、美国等打着收买或是明抢暗盗种种幌子的洋人,运走了不少文物,尤其1907年、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的伯希掠走5000多件,一次次的偷盗和掠夺,流失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不然莫高窟的石窟,将会更为宏伟和精彩。由此,后人也记住了那个因小利而失德的王道士。自然这些贪财的罪人并不知道,就在公元366年,一个具有艺术天才的乐遵和尚,在天竺佛教传入敦煌的第一站——敦煌的东南方,以飞动的灵性和坚韧的气派,在鸣沙山的石壁上雕刻了第一尊佛龛,她面向着不远处的三危山,就是第一个莫高石窟。从此,这里青烟缭绕香火不断,乐遵的信徒也以坚韧不拔的信念开创出了一座名扬世界的古代艺术之宫。有关乐遵和尚在一五六窟的唐人题壁和巴黎博物馆的唐人《莫高窟记》里都有记载:“秦建元中,有沙门乐遵,杖锡西游至此,遥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
山河依旧,沧桑流变,不灭的是艺术瑰宝的呈现,经历了2000多年岁月的风风雨雨,莫高窟虽然依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但毕竟是残缺的。那些无德外国人肆意的掠夺是一种戕害;而也有一种声音说,鉴于好东西被外人偷去也会收藏,也就留于这个世界,兴许也是一存在的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原谅自己,在多年气候的浸蚀、破坏,加上战争烽烟频仍,失于保护是一种罪责,是民族的耻辱。好在解放后,国家加大了保护的力度,还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增派了不少专职的研究人员,使得这些人类的艺术瑰宝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因为技术或是其他种种原因,莫高窟一些壁画仍然存在隐患,鉴于文物的珍贵、稀缺、不可复制性,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愧对子孙,那将是不可饶恕的罪过。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