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南下先遣兵”在行动

时间:2023/11/9 作者: 椰城 热度: 13678
陈勇

  海南农垦(简称海垦)事业的第一代创业者,是响应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为开发建设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在创业者行列中,有一支由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知识分子组成的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仅有两百余人,却是海垦事业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在海垦橡胶事业建设发展的几十年间,为勘测规划、育种育苗、化学除茅、病虫害防治等科技领域以及教育、财经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支队伍有一个光荣的称号——“南下先遣兵”。

  “南下先遣兵”都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是由1951年至1953年间参加“华南垦区大勘测”的大、中专高校学生构成。昔日莘莘学子,毕业前就响应新生共和国的号召,走出校门,奔赴海南、湛江和广西,参加我国橡胶宜林地的勘测工作。他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他们不畏艰难困苦,不计报酬,为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建设开启了前奏。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

  海垦的那些“南下先遣兵”们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要考察由全国各地南下汇集到海南,参加橡胶农场勘测工作的高校学子群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必须放在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大棋盘里整体看待与把握。

  作为热带经济作物的橡胶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种被赋予了传奇色彩的伟大植物。建设天然橡胶事业,关系到打破冷战格局下,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为新中国赢得国际尊严、巩固与苏联友好关系以及发展新中国国计民生等重大的国家使命。以毛主席为领导的党中央对发展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高度重视,1951年11月初,组建了以开国元帅叶剑英为局长的华南垦殖局具体实施。华南垦殖局于1952年1月成立了海南、高雷(现今的湛江)、广西三个下辖分局,垦殖天然橡胶。其中,海南在日后的发展中成为了重要的植胶区域。

  大规模发展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首要问题是,寻找适宜种植橡胶的土地,也就是橡胶宜林地。寻找意味着勘察,勘察和测量工作关系密切,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而称为勘测工作。

  勘测为橡胶农场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譬如,农场的选址、范围、土地面积以及防护林的设计、规划等,是橡胶农场建设初期最主要的基础工作。所以业内人士把新中国橡胶宜林地的勘测工作,看作是我国天然橡胶大发展的前奏,勘测工作者由此享有“先遣兵”的美誉。

  古往今来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伟大事业的成功都必须以人才为依托和保障。新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同样不例外。以毛主席为领导的党中央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进行了周密部署。几乎与华南垦殖局成立同步推进的是,新中国于1951年11月和1952年3月连续两次,共组织了中山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金陵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等全国10多所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专家近千人,投入到华南地区橡胶宜林地的勘测工作,他们主要负责橡胶宜林地的调查、勘察、测量、设计等前期工作,历时7个月,圆满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这就是中国橡胶史册上赫赫有名的“华南垦区大勘测”。这次勘测工作参加人数之多、勘测范围之广、完成任务之大,在我国勘测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在世界橡胶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

  必须指出的是,南下海南农垦参加勘测的学子们是“华南垦区大勘测”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星罗棋布在海南大地上的橡胶农场,曾经叠印着“南下先遣兵”们勘测规划走过的足迹。《海南省志·农垦志》的大事记里记载:1952年1月,中山大学等全国10所高等院校师生503人次,于1月至3月和4至6月,分两批次到海南,进行橡胶宜林地勘察测量。至当年6月,在海南共完成勘察测量任务280余万亩。正是他们前期的勘测工作奠定了海垦的基础。

  南下海垦的学子都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高等学府,象牙塔里的求学生活安静、优雅、舒适。在新中国教育落后、人才奇缺的大环境下,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是国家建设发展最宝贵的人才资源。

  在1951年底至1953年间,南下海垦参加大勘测的莘莘学子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是海垦橡胶事业之光。在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们以良好的素质、丰富的学识经验、优秀的工作业绩赢得了诸多奖励和荣誉:大部分人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有的人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获得了省部级乃至国家级奖励;有的人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的人代表海南农垦赴越南支援当地橡胶事业发展;他们中的士张再科、区晋汉、于紀元、张义俊、黄寅初、谭象生、邓鸣科等七人入选“海南农垦创建五十周年百名功勋人物”;其中五位人士陈新、张再科、于纪元、张义俊、邓鸣科入选“海南农垦60年60名杰出人物”……

  作为“天之骄子”,他们为何甘愿舍弃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自觉自愿南下边陲的蛮荒之地,参加艰辛的天然橡胶垦殖工作呢?

  只有一个解释——报效祖国的热血情怀——服从祖国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他们年轻人的信条。也正是这种情怀激励着他们克服千难万险去完成艰辛的大勘测工作。

  那是一个以为国尽忠效力、献身为荣的时代;也是一个“只要祖国召唤、需要”就勇往直前的时代;还是一个校园里随处高唱着《共青团员之歌》的时代。全国各大中专院校、高等学府的校园里,随处随时可以听见那令人热血沸腾的歌声:“……再见了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据受访的当事人回忆,报名南下华南垦殖局参加橡胶宜林地勘测工作的学子是争先恐后的,有的报不上名还哭鼻子呢。浙江大学有位女生的孩子不到半岁,但她坚持要到华南垦殖局参加橡胶宜林地的勘测工作,不得不给婴儿断奶,在途经长沙时将婴儿交给了外祖母看护。

  叶帅动员“南下先遣兵”

  努力寻找植胶基地

  1951年12月至1952年6月,令一路向南直到祖国南部海岛的学子们记忆犹新的是,横渡琼州海峡之前,华南党政军一把手、华南垦殖局局长叶剑英,在位于广州市郊石牌的广东省军营会礼堂里,为他们做的那场慷慨激昂的动员报告。

  这场动员报告的主题是赴海南垦区勘测工作誓师大会。叶剑英先后做了两次报告。一次是1951年12月13日欢送第一批勘测队员;另一次是1952年3月4日下午欢送第二批勘测队员。

  会上,叶帅首先做了激情如火的动员报告,学生代表紧接着做表态发言,最后全体师生宣誓:保证完成任务!参加了第二次誓师大会的南京大学学子、原保亭热作研究所所长区晋汉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正当大家都在等待报告人出场时,一位身穿洗得泛白的军队干部服装的中年人健步走向讲台,过了片刻,这位中年军人开始讲话了。人群中悄悄传开了他的大名——叶剑英。

  当时的誓师大会,群情激昂。忠诚报国、充满使命感的学子们,用发自内心的掌声,回应了叶帅那朴实无华而又深入人心的报告。这个报告的主要内容,镌刻在了许多学子的心中,在流逝的岁月里依然回响在他们耳畔,直到耄耋之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依然记得当时的情景和主要内容。

  区晋汉告诉笔者,叶帅一开讲,就扬起手中一双浅黄色的生胶鞋底,并用双手将之前后折叠,告诉大家,这就是橡胶!随即,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讲述橡胶为什么是重要的战略物物质。叶帅说:“橡胶就像是人的脚,没有脚,人就无法行走。我们脚上穿的鞋底,汽车、飞机的轮胎,工厂机器上的传送带,各种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材料,都是用橡胶制造的。没有橡胶,汽车开不动,飞机飞不了,轮船要停航,工厂要停工、停产。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封锁,禁运橡胶原料到我国,其目的就是要砍断我们的脚,使我们寸步难行。”

  略停片刻后,叶帅提高了音量接着说:“所以,我们必须在华南地区选择可以种植橡胶的宜林地、垦殖种胶,打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封锁。现在我们是在另一条战线上,与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意义十分重大。党和人民政府相信你们一定能圆满地完成任务。”

  叶帅十分担心这些来自大江南北的学生,不适应雷州半岛、海南岛的水土和气候,特别提醒他们,要学会冲凉。他双手举过头,作向下淋水状。接着他又说:“华南地区天气炎热,蚊蝇滋生,繁殖快,特别要注意防治疟疾病,就是‘打摆子,必须按时服用阿的平。”

  区晋汉一口气向笔者追述了他的记忆。他告诉笔者,叶帅大概讲了一个多小时,不带讲稿,深入浅出,给参会的“南下先遣兵”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励了他们在今后漫长岁月里的橡胶垦殖工作热情。

  大林莽里,“南下先遣兵”

  那艰险而荣耀的共同追忆

  听冯白驹将军做报告,喝山泉吃野果,方格控制测量法,钻刺竹洞,迷路,猪笼车,疟疾,大战蚊虫,遭遇毒蛇、猛兽,野外露营,天浴……

  上述名词都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赴海垦参加天然橡胶事业大勘测时的共同经历与记忆。这些记忆充满了艰难险阻、荆棘坎坷,却是他们以脚步丈量理想、以行动践行报效祖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南下先遣兵”们的野外勘测工作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加班工作,记录数据、绘图,然后组长布置第二天的工作,直到深夜11点多钟才能睡觉,中午是不休息的。

  吃完早餐,带上一个大水壶、幾块番薯、记录本、笔、刀具、铁条土钻,还要抱着一捆竹子、木桩、测绳,跟着当地熟悉路线的民工,在荒野或荆棘密林中爬坡涉水,边走边观察记录,一路了解土壤类别、植物类型,做好记录。途中往往会遇上大雨,尤其是山蚂蝗上身吸血的烦恼!午餐吃的是自带的番薯,还有野果,水不够喝,就喝山沟里的泉水。

  当时,“南下先遣兵”们采用的勘测方法是,简单易行且不需要太多仪器的“方格控制测量法”。该方法是当年苏联专家建议实施的。首先用经纬仪测好两条互相垂直的基线,基线走向根据防风的风向设定。然后在基线上,分别在主林带长1000米、副林带宽200米处,分别开出垂直的角线,在角线上插上竹竿,即按三点成一线的原理延伸,边插边量,主副林带线互相交汇成300亩的网格。

  在测线上,如果碰上一片刺竹,那就成了“拦路虎”,又不允许绕道而行,必须要砍出一条路来让人通过。为了省工,尽量砍得小一些、矮一些,刚刚能让人钻过去就可以了。刺竹坚硬、带刺,成丛紧密,在钻刺竹时,上下左右全是刺,必须低头弯腰,匍匐行进,汗流浃背,一不小心就会刮破衣裤。等到钻出来时,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海南的荒野是典型的热带丛林,深山老林里古木参天、藤条枝蔓纠,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丛生。在这样的野外勘测遭遇蚊虫、山猪、山蚂蝗、毒蛇猛兽等自然生物,是与迷路和钻刺竹洞一样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据当事人回忆,丛林里的树、石头、地上、草丛中、叶子里、山花间都有可能隐藏着青竹蛇、火赤链等毒蛇,不时地窜出来,吐着信子,让人头皮发麻。还有山猪、蚂蟥。黑面獠牙的山猪,发起怒来可不得了,咧开长嘴龇着长牙,嗷嗷叫着,发起飙来,那冲劲能把一棵小树撞倒。人若被撞,九死一生。勘测队员们通常是远远避开的。当然,如果有村民帮助,大家可以合力围捕山猪,大伙就可以打一顿山猪牙祭了。

  野外勘测工作是一个点完成后再转到下一个点的,转点之间常常会有烧木炭的“猪笼车”接送。这车说是车,其实车速比人走路快不了多少。前面是烧木炭的动力车头,后面是整个拱顶的车厢,有小窗口,状似猪笼,因而名为“猪笼车”。车厢左右两侧各放上一条长板凳,上车后,司机就把人反锁在车厢内。动力车头燃料用的是小方块的木炭,车上除一名司机外,必备一名助手。助手的任务是摇动鼓风机把炉火烧旺,适时喷水,保证供足蒸汽,提供足够动力;还要在上坡时,迅速下车将“三角挡”置于车后轮的下面,以防车子倒退滑行,然后摇动鼓风机把炉火烧得更旺,这样,汽车才能缓缓地行驶上坡。

  野外勘测工作常常因为赶不回驻地而就地露营。条件好的,找块空地摊开折叠床,找四根竹杆插在床的四个角,支起蚊帐,以防止蚊虫叮咬;条件一般的,就在两棵树干之间搭上吊床。最差的,找几棵枝干紧挨着的树木,爬上去睡,为防治熟睡后掉下来,就用绳子把人捆在树干上。

  叶剑英在动员会上叮嘱“南下先遣兵”们,要注意防治疟疾,必须按时服用阿的平。这疟疾的传染途径就是蚊子叮咬。当时,海南蚊子传播的是恶性疟疾——不发冷,只管发烧,病人到第二次发烧时几乎就无药可救了。山林湿气重,蚊虫多,勘测队员被要求睡觉时务必支好蚊帐。有的队员回忆,即便是隔着蚊帐,有时都能听到成群的蚊子向蚊帐围拢而来的嗡嗡声。南下的武汉大学学生陈增建,在乐东县山野勘测时不幸染上疟疾,回海口几个月后,病情发作,不幸去世。不知情的妻子在来海口探望途中接到了噩耗。

  弘扬“南下先遣兵”的创业情,推进海垦大发展,

  助力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

  荒野连天远,深山老林处。当年“南下先遣兵”的生产、生活环境异常艰苦,他们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深入荒无人烟之地,走遍海南的各个角落,为垦荒建场规划蓝图。垦荒队伍挺进荒山野岭,无路可通,就披荆斩棘,开辟公路;缺乏运输条件,就扛起背包,徒步行进,走几百里路才到达目的地;没有房子住,就伐木料、割茅草、砍竹子、夹茅片、整地基、架房梁、盖茅顶、糊泥墙,建成一排排简易茅草房;生活物质供应不上,就自己动手,种菜养猪……

  千难万苦,若非经过不知难!“南下先遣兵”们面向苦难而进、而斗,在南疆的蛮荒之地不畏艰辛、顽强拼搏,以显著的工作业绩展示了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的拼劲、血性,由此铸就了大写的“人”!

  开启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前奏的“南下先遣兵”,如今都处于风烛残年的人生阶段,有的卧病在床、记忆模糊,有的已经提前离世了。他们的故事、奋斗经历以及由此凝聚而成的时代精神,都将湮没在历史的岁月里。

  身体会消失,精神却可以代代传承。“南下先遣兵”们效忠国家、以热血践行报国理想、投身时代建设伟大工程,用脚步丈量南国大地、用科技知识之光普照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工作事迹以及传承由此凝聚而成的“南下先遣兵”创业情应浩然长存。愿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继续发扬忠于国家、忠于党,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立足基层一线搞科研等工作品质、精神之光。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新起点,为新时代的新海垦的发展增添正能量;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的建设加油助力;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光添彩;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征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