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宁都固村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后期便开始盛行种植白莲,为此,自打记事起,我便对莲有了深深的记忆。莲,因其风姿绰约、品格高洁、花叶皆美,令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之称颂……而在我的记忆中,莲固然美丽高洁,而更多的是它作为我们农家人为之付出辛勤汗水、为农家人带来收成希望的一种经济作物存在于我的脑海……一晃几十载已过,而故乡的莲事无恙,对莲的记忆依旧清晰,是以记之……
莲的风姿之印象
第一次看到莲花,是在我七、八岁时,邻居嫁到城里的女儿一家回村里来做客,那时,城里来的客人是相当尊贵的,她们被十里八村的人请来请去,在去一个叫中当铺的邻村吃饭回来时,她家的小女孩手里捧回一束硕大的莲花,她们把它插在一个盛水的烛台里。从没看过鲜花、每天和野花打交道的村里孩子,个个都围拢过来看稀奇,只见洁白如玉的花瓣,瓣尖逐层被染红,几十片花瓣稀疏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我们小孩子驻足许久,都看呆了,我现在想起,或许那就叫“惊艳”吧。自此,我便经常会想象中当铺村的莲花田,想象种莲花那家人肯定是见过世面之人……
而距此不出五年,我们乡便遍布莲田。于是,无论是摘菜途中,还是干农活、砍柴途中,放眼望去,满目是莲的风姿。早上的莲塘是最清新美丽的,在一片悠扬的蛙鸣声中,莲塘一池的美丽也醒过来了,怒放的莲花含羞带娇、流动着晶莹的露味,含苞待放的花蕾傲然挺立着,还有玉盘般的莲叶、圆锥形的莲盘,组成的一幅幅画面犹如人间仙境最让人感叹的是莲的洁净,出淤泥的莲叶、莲蓬经常沾着了淤泥,而莲花则一片片花瓣脉络清新,洁净无比,纤尘不污,让人怜爱不已……想起智者说过:“莲花池塘,是为了洁净的功德、清凉的智慧而栽种……”想象我们的村,那么多莲塘,那该栽种有多少洁净的功德、清凉的智慧,又看到作家季羡林说过:“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莲就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想象我们村,那么多莲,象征着多少美、象征着多少爱和神啊,自此,对脚下这片土不拉叽的土地,便再也不敢怠慢……
而更重要的是,莲使这片土地更加丰饶、更加充满希望……
莲事劳作之回昧
“抱紧一亩三分田,撑不饱也饿不死”——家乡人抱着这个观念,祖祖辈辈在一亩三分水稻田里刨食,白莲进到我们村才终结了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的历史。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百斤谷子的价是三十多元,而两斤白莲的价就抵得上一百斤谷子的价,自此,村里人便陆陆续续都留了田种白莲。
种莲容易,难的是莲子产出后一系列的莲事劳作——摘莲、剥莲、晒莲。头一天下午把莲子从田里摘回,第二天便要练就一天的坐功来对付这些莲子。先是要从莲蓬里取出莲子,然后一人坐在装有专制小铡刀的板凳上,一下铡开莲壳,待莲子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滚落到下边的簸箕里后,捡起莲子顺着壳缝剥掉莲壳,再剥莲衣。功夫好坏也就体现在剥莲衣这一环了,有的人手一旋一转,莲子那一层薄如蝉翼的莲衣便乖乖脱落,有的则左撕右剥,始终剥不干净,空留下许多指甲印,这样剥出的莲子晒干后色泽不均匀,显黄色,卖的时候也掉价待最后取出莲心,整个程序就算完成了。要论剥莲子功夫,一般来说老人比不过青壮年人,青壮年人比不过小孩。不过再会剥的人,望着那一堆堆小山般的莲子,也会剥得两眼发直,要是坐过来一个帮忙剥的,那简直就是来了救命的,因为一则可以闲聊解闷,二则可以减短“罚坐”时间。产莲旺盛时,一些人家实在剥不过来,就会花钱吸引些小孩子帮忙,那时,我们姐弟几个就会到隔壁的罗寿家剥莲子赚钱,剥一小碗伍分钱、或一斤一角钱,一边剥一边听些奇闻怪事、家长里短,一边可以赚钱自个花,那份快乐是我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到了我上初中时,看到邻居们种莲都增加了收入,母亲便把租给别人家的三分地拿回来也种上了莲,暑假的每天下午,我便和母亲去田里摘莲。史书上记载“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采莲姑娘结伴荡着小船,一边唱着艳歌、一边劳动,岸上观看采莲的人无不欢欣神驰……”多么浪漫,多么让人欢欣神驰!而现实版的采莲却来不得一丝浪漫、有趣……因为莲梗上长满刺,摘莲蓬时折断的莲梗冒出的白汁沾在了衣服上洗不干净,为此,每次我和母亲要穿一身破烂的长衣长裤裹住全身,烈日当空,汗流浃背,衣服粘在了身上,加上不时被蚊虫叮咬,被莲梗割到、刺到,真是奇痒难忍,难受异常……而种上十来亩莲的村里人单这样采莲就要一天。最难的是遇到双抢时,又要割稻子又要侍弄莲子,村里人家往往这边是散落一地的莲蓬,那边是撂着一脚盆的脏衣裳,灶台上还有来不及收拾的锅碗瓢盆,真是一地鸡毛,手忙脚乱,更是无以言说的辛苦和劳累……
而莲也带给乡亲无以言说的希望和喜悦,后来村里人聊到家里收成,都是以白莲来衡量的,“某某家里不会孬哦,每年收莲子就能收到百把斤……”“今年日子更好过了,收莲子估计能卖到几千块钱……”
为此,我爱莲的情怀,其实更在于对乡亲的辛劳和莲的丰盈的感动……
莲的发展之憧憬
离开老家多年,因对莲的这份情怀,便始终惦记老家莲的事情。
老家的白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面积已达到四千余亩,已然是“小莲乡”,只是“莲事”依然,没多少改观。住在山村里的舅舅种了十来亩莲,现在那里住的人又少,他夫妻俩剥莲子,从早剥到晚,从晚剥到早,效益也只是比种水稻稍好些,由此,想到白莲产业在我县的发展……
邻县石城的百里莲花带建设、莲花旅游做得如火如荼,给当地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我县的莲花毫不逊色,种植总面积还较石城多,结合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为何不能打造宁都的莲花生态观光游?我想,碧螺叠翠的翠微诸峰一定在期待与莲花仙子的邂逅,千年古村东龙的莲已给东龙带来灵气,但是何不让灵气来得再多一些?会同乡两百多亩莲花已初具规模,完全可与农家乐体验游相结合,打造观光生态游
目前,我县白莲产业科技含量不足、品牌优势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扬优成势,做大产业?我想,重要的是提高科技含量,让白莲增产增效;打造“宁都白莲”品牌,增强品牌效益者力引进白莲深加工企业,增加深加工品种,延长白莲产业链……
是啊,莲给这片土地带来美丽,带来收成,带来憧憬,我们该如何庆幸与莲的这份缘分啊。我相信,此时,一朵朵圣洁美丽的莲正乘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还将给这片安宁之都带来更多的吉祥和好运……
我也知道,莲已在我心里扎了根,是我永远的美丽记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