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过年的记忆

时间:2023/11/9 作者: 椰城 热度: 12625
■老六

  过年的记忆

  ■老六

  

  现代社会似乎远离了世俗与传统,人们以最快的节奏、最高的效率面对生活。虽然每年春节期间,媒体不竭余力地宣传春节习俗文化,但少时过年的情景,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成为一种遥远的追忆,成为一种深厚的眷恋,也成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息。少时,随父母生活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父亲的父亲却生活在渭北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少时曾有过跟大人回老家过年的经历,那种田园牧歌般的温馨,一直潜藏在我的心里。六十年代渭北高原农村生活的图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那种过年时节的悠闲、自在、亲情,使人们在艰辛与困苦的生活中,享受着纯净、质朴的快乐。

  北方的冬天,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农人劳累了一年,寒冬成了休生养息的时间,人们不用出门劳作,呆在窑洞里的热炕上。窜家走户,慰藉和沟通了乡情。男人们把休闲弥漫在旱烟锅里,飘出惬意又苦辣的青烟。抽上几锅旱烟,斜躺在热炕上,似睡非睡,松弛懒散,充满惬意。这个时节的妇女们,则是最忙碌的时候。人闲下了,嘴不能闲下;养的鸡、猪,嘴也不会闲下。她们要打理全家人的吃喝,还要喂猪喂鸡,还多了准备过年的吃货,计划过年的菜谱。精明的女人还要帮助男人筹划请客送礼、处理邻居乡党的关系。在这些苦累中,享受着期盼的快乐。看到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团聚,女人们就有一种幸福的满足感。这个时节的孩子们,每天都在雪地里尽情玩耍,打雪仗,斗鸡(一种游戏),在冰天雪地的时节里,弄得满头大汗。渭北高原也属黄土高原,但和陕北高原的地貌完全不同。站在塬上望去,一马平川,没有七沟八梁。顺着河道走去,才会看到沟壑纵横。沿着河道到塬上,是层层梯田。人们以塬为界,塬和沟之间,界限分明。没有从山地、或者从平原到高原的地貌过渡,一个塬一个口音。那时候,住瓦房的人家很少,家户都在塬边依沟而居,顺着沟湾望去,炊烟荡起,鸡鸣狗叫。村庄都有塬上的平地,也有沟洼里的坡地。传统的农耕文明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生活缓慢、自然、宁静、质朴;人们都不富裕,日子简约、清贫、艰难,但在传统的亲情中,享受着特有的幸福。

  进入腊月的第一个重要节气是腊八,塬上人家讲究腊八喝粥,俗称腊八粥。那种浓稠的香甜,使人们久久地在舌尖上回味。能放得起蔗糖的人家不多,大多数人家放糖精,放多了甜得使人喘不过气(现在是禁止的食品添加剂)。孩子们则要吃冰块,腊八的前一天晚上,把水放在各种容器里,放上萝卜花、香菜,有钱人家才放上糖,加上一个手提的细绳。腊八一大早,孩子们提着这些冰块,满村里招摇过市。那些冰块,有碗的形状、有杯子的形状,晶莹剔透,红色的萝卜花和碧绿的香菜,凝固在冰冻里,在清晨的阳光下发出晃眼的色泽。孩子们就比赛,谁家的冰块冻得好看,好吃。据说,吃了冰块,孩子的下巴颏冬天就不会被冻掉。腊月里的大事就是娶媳妇,全村人家必然要搭礼,送上一块两块,或者五毛六毛,就去海吃一顿,把亏了一年的肚子,丰富得像怀了八个月的婆娘。婚嫁都少不了吹鼓手,高昂嘹亮的唢呐,在塬上嘹起,能传出五六里路,半个塬的人家都兴奋。孩童们像撒欢的小毛驴,满村子的跑,满塬的嬉闹。要是自家人娶媳妇,就更兴奋。新媳妇的长相、行为举止,就成了人们整个冬天议论的话题。冬季,也是老人去世的季节,贫苦的生活和没有保障的医疗,使很多年迈老人很难熬过寒冬。葬埋老人,也是村人的头等大事,每家每户都要给死者的坟上填土。滴水成冰的季节里,有了红白喜事,人们就感觉冬天没有那么漫长了。几十户人家的村子,谁家有个风吹草动,全村人都会知道,谁家小孩当兵了,在外面上学的学生娃放假了,谁家添了人丁……等等。要是一个冬天,没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发生,人们就会觉得整个冬天过得很无趣,觉得小村子越发孤寂冷清,与世隔绝,仿佛被这个世界彻底遗忘。

  雪后的晴天,天地六合都闪烁出耀眼的光芒,高处和阴坡还是坚冰,低处和向阳处的冰雪开始消融,乡间的土路泥泞不堪,丝毫不影响人们赶集购置年货的兴致。割肉,买白菜萝卜、香菜,还有佐料,这些只有过年时才能享用。离年还有好几天,庄户人家就开始蒸馒头、蒸花卷、蒸包子,麦面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把洗好的萝卜白菜放进火锅里,上面放几片肉,在火锅里砰砰的木炭爆破声、火锅沸腾的吱吱声中,再燎上一壶烧酒,就有了年的味道。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过年的仪式已经开始,上坟祭祖,爷爷领头,后辈随后,念念有词,三叩九拜,男左女右,姿势有别。贴门神、灶爷、对联,放爆竹。据说家门口只要贴了门神、对联,债主就不能来讨债了。所以,欠人钱财的人家一进入腊月就贴上门神和对联,以防人家来讨债。这就标志着年要来了,前面的都是准备和铺垫。早上吃饭就要在大门外泼洒(祭奠方式)。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前,要敬神,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着祭祖,保佑家族兴旺发达,健康富贵。下来给长辈磕头,孩子们磕过头,长辈都会发个红包,里面有一、两毛钱。晚上除了有几个菜,大人喝酒之外,家人都要吃饺子,表示一年圆满。从大年初一上午开始,孩子们跟着大人去长辈家拜年,可以得到糖果、核桃、干枣,或者一毛两毛的压岁钱。持续几天不回家,走到谁家吃在谁家住在谁家,尽管离自己家并不远。那种成群结队、浩浩荡荡的拜年队伍,甚是壮观,大人们喝酒抽烟,小孩们打闹嬉戏。初二开始走亲戚,新媳妇回娘家、新女婿拜见岳父岳母,孩子去舅家、姑家、姨家拜年,都在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之间。

  走亲访友差不多了,人们又开始闹春。所谓闹春,是农村人休闲和娱乐的一种方式,也是一年中唯一的休闲和娱乐。人们又开始扎花灯,实际是为孩子们准备元宵节的灯笼;社火手们开始召集人员,收集各家各户存放的行头。寒冷,丝毫不能阻挡人们的热情。有人主动把打麦场上的积雪扫干净,认真排练。跑旱船、高跷、大头娃娃,猪八戒背媳妇。还有戏曲和历史故事里面的传说,劈山救母、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狸猫换太子等等。他们排练好了,先在村子里招摇,挨家挨户走场子,给各家各户带去吉祥。富裕人家会送上两三块钱,贫困人家也会拿出几个馒头给社火队,讨个吉利。正月十五元宵节,就要到镇上游街,村与村之间攀比竞争,人们津津乐道今年社火哪个村的表演最好,对社火的评价又是人们的重要话题。没有人组织,没有人评奖,更没有奖金,但人们在这种赞叹声中,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孩子的灯笼一定是舅家送的,元宵节之前,当舅的都要给外甥送灯笼,不能送的要把买灯笼的钱捎过去,也许打灯笼照旧(找舅)的歇后语,就是这么来的。其实,不到元宵十五,每天晚上都有孩子打着灯笼在村子里转悠,炫耀自己灯笼,上下折叠的有火罐、牛屎普塌,前后折叠的有各种动物。常常有风刮过,把孩子的灯笼烧掉了。于是,贫困家庭不到十五不给孩子打灯笼,担心烧掉了元宵节没有灯笼打。孩子们不到十五打灯笼格外小心。如果烧掉了灯笼,家长也要让孩子元宵节有灯笼。这天晚上的灯笼,像是照亮孩子前途的火炬,也是家人未来的希望。元宵十五晚上的灯笼,可以放开去打,着火的灯笼,预示着孩子的前程红红火火。

  正月里也是自乐班最开心的日子,每天都有秦腔的吼声在村子里飘荡,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温婉缠绵,时而激昂豪放,时而花腔抒情。谁都可以亮一嗓子,谁都不会笑谁唱得不好。当时的农民,没有几个识字的,也没有几个能看懂曲谱,但都能记得戏词,也会用板胡、二胡演奏出秦腔的复杂曲调,而且参与的人非常广泛,我的父母都能随口唱来。至今回想起来,耳畔仍然响着板胡、二胡的演奏,锣鼓家司发出呛、呛、呛、呛……由高向底越来越急促的节奏,有人叫起板来,跟着节奏唱起:

  骂一声狗奸贼休得张狂!

  你兄长扣皇粮该把命丧,

  谁使你借銮驾辱骂忠良!

  叫王朝和马汉听爷细讲,

  ……

  声音苍凉、洪亮、扭结,声嘶力竭的叫喊,将人们胸腔里的欲望,全部宣泄出来,似乎要穿透时空。此时此刻,人们忘记了一年的辛劳疾苦,尽情发泄,有些像驴叫。你喊几声,我再喊几声,古老的秦腔艺术将人们带入了无我的境界。外面北风呼啸,大雪铺盖着田野,秦腔的吼唱像是渭北高原上游荡的幽灵,隐隐约约、忽远忽近。也像是春天的种子,被呼啸的寒风吹遍大地,播种着庄稼人一年的希望。

  正月过得很快,在外面工作的人都上班去了,村子里的人就显得少了。雪在消融,无力再覆盖大地,田野的很多地方露出荒草和黄土。孩子们也要上学了,庄稼人开始收拾农具,准备春耕、春播。忙碌起来,一年之季在于春,人们经过一个冬天的养精蓄锐,开始了新的一年的辛劳。还没有到正月三十那天,闹春就结束了,年算是过完了。父母亲把我接到县城,准备开学了。于是,我又开始期待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在很多地方都过过年,都没有给我留下印记,唯有少时在老家过年的情景,时时浮现在眼前。也许,人年纪大了,容易怀旧;也许,在外飘泊久了,故乡过年的记忆,是一种思念和亲情;也许,再也不可能享受这样的过年了……

  前几年,清明时节回到老家的那个小村庄,每家每户都盖起了瓦房,古老村落的痕迹已经不复存在。村里已经形成了街道,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手机网络,城市化的脚步势不可挡。沟边的窑洞成了废墟,炊烟直起,鸡鸣狗叫的画面只能成为我永久的记忆。物质丰富了,生活方式变化了,那些历史形成的、发自人们内心的民俗亲情,农耕文化,还有存在的空间吗?如果当代人为了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算计、毫无快乐的竞争,身体和精神都演变成摄取物质、地位、权力的工具,身心极度疲惫,哪有心思去过少时的年?少时那种贫苦却温馨、辛劳却纯朴,家族、村落、甚至整个渭北高原、整个华夏大地,盈满的亲情,和谐、互助的过年,难道在市场经济中必须消失?这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不一定是文化的进步?

  今天的我,久居繁华都市,却时常回味和思考我们民族最重要的这个节日:过年不一定要照像四十年前的方式,但我依然渴望那时的质朴、温情、快乐、悠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