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发山的《火眼金睛》写了一个杂技师傅如何对待徒弟的故事。因过于危险,师傅大高不肯把绝活“火眼金睛”传授给徒弟阿三,以致阿三和他的父亲老树对大高心生不满。一次表演中,本想加害大高的老树,却阴差阳错害了自己的儿子。之后,大高不计前嫌,悉心照顾起了眼睛失明的阿三,并教会他一些能养活自己的杂技。故事写到这里,基本上完成了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一个严明、慈悲的杂技师傅立起来了,放下仇恨、怀揣大爱的主题也显露出来了。可作品并未在这里打住,而是又现出了一个结尾: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乃至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那么,大高为何不再表演“火眼金睛”呢?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样的意蕴呢?
很明显,“火眼金睛”在作品中有两个指向:一个是指杂技项目,另一个是指人心明眼亮。关于杂技项目的指向不言而喻,无需多说。心明眼亮在作品中体现得充分吗?答案是:非常充分。当然,所指对象是师傅大高。深知“火眼金睛”之危险,是其一;明晓阿三性格,故不传授给他,是其二;鼓励阿三登臺表演,以博其父亲老树之欢欣,是其三;知道阿三偷学绝技,才敢让他登台,是其四;事后猜测老树做了手脚而不说破,是其五。总之,大高表演的杂技配得上“火眼金睛”这个名字,大高这个人也配得上这个称谓。因此,可以说,删掉大高再不表演“火眼金睛”这个结尾,它依然是篇好作品。可有了这样的一个结尾呢?
我们先来探寻一下大高不再表演“火眼金睛”的原因。最显而易见的解释是,表演中出了事故——阿三双眼失明。可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应该大高来承担吗?显然不是。罪魁祸首应该是阿三的父亲老树,是他心怀鬼胎,才弄巧成拙,害了自己的儿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高是个受害者,只不过机缘巧合,他躲过了这一劫。既然事故的造成,主要责任不在自己,那么大高为何不再表演“火眼金睛”呢?上面提到,有五个方面体现了大高的心明眼亮。可在某一个地方,他是心晦眼浊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天表演过程中燃料的更换上。大高事后是猜到了此事乃阿三的父亲老树所为,可当时大高怎么就没看出来呢?连事关表演者生死的燃料被更换都没看出来,大高还配得上“火眼金睛”这个称谓吗?正是由于深深的自责和忏悔,大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他赖以生存的杂技绝活。
从一个慈悲的人物到一个自责的人物,从怀揣大爱的主题到心生忏悔的主题,人物塑造无疑更立体化了,主题表达无疑也得到了升华,从而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由此来看《火眼金睛》,或许更能见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系广东省小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惠州学院小小说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