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姚家桥,回黄转绿的老家

时间:2023/11/9 作者: 金山 热度: 7746
唐金波

  聊天时有人问到我的老家,熟悉我的朋友抢答:“镇江东乡姚桥镇。”

  而我则一本正经道:“润东姚家桥。”

  朋友反诘:“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每次我总是这样开头陈述。

  “润东”与“镇江东乡”是历史时序上不尽相同的两个坐标。“润东”指的是润州之东。众所周知,镇江历史悠久,最早的行政区域称宜,隋开皇十五年始称润州。五百年后,宋政和三年,才改润州为镇江府。那时的“润东”所指,是圌山南沿江被称为“王沙”的十里滩涂。后来的“镇江东乡”,泛指镇江城以东包括纪庄、葛村、丁岗、华山、儒里、石桥、姚桥、大路、大港那片地域。

  “姚家桥”是润东姚氏先人卜地造桥以姓为名的集市。元末明初以润东姚氏为首的各地移民相继迁居圌山南沿江滩涂垦荒,因地制宜,或掘渠夯土,或围堰造田,植竹插柳,播种五谷,近水而渔,因材而艺。起初,圌南沿江滩涂自北向南就族聚着姚氏的“姚家埭”“姚家渡”“姚家湾”三个村落。明成化年间,艰难中铸就拓荒牛性格的润东姚氏第四世祖幸七公姚思瑾,思展宏图,倾数辈之积蓄,购置距江向西三里的“南新岸”,立志打造一座“聚商贾,流物源”的贸易集市。餐风宿露,股无完胈,胫不生毛,挖渠造桥筑室,一水横穿东西,数流贯联南北,一座水网上的集镇横空出世。清雍正年间邑人姚嘉清曾著文记述姚家桥集市的盛况:“每逢墟日,五更便闻车轴声自四方来,曙光初显,数街竟摆市矣。继,人由稀而稠、物以简而博,至早炊罢,则人如潮涌、物随人流,因一集三空也。”能见历史上姚家桥的繁荣和辉煌。

  在民间关于“姚家桥”的传说存有多个版本。其中“打出来的姚家桥”深烙着资本竞争的印痕——讲的是南新岸一带原有匡姓族居,因河上木桥为匡氏所建,故名“匡家桥”。姚氏购得南新岸后将原来的通江河道挖深拓宽,并于原桥址新建一座三孔石桥。八根高过三米的石柱分四对矗立河中,每对石柱顶部设有石横梁。四条横梁承载着整个桥面。桥面由九块长四米六、宽八十公分、厚四十公分的巨形条石铺就。中孔桥面条石的外立面上霸气勒石“姚家桥”三个大字。遂成地标建筑。尽管桥下商船穿梭,桥上人流如潮,人们仍旧习惯称作“匡家桥”。姚氏族人心中不爽:怎么几代人筚路蓝缕拓荒营造的姚家桥还是匡家桥呢?于是着人在桥头把守,张贴告示:凡言到姚家桥赶集者,获赠竹筹一根,凭筹可在集市任何一家饭店免费享用东乡长鱼丝面一碗、小笼包一屉。否则木棒侍候。很快,“姚家桥”,众口琅琅,遐迩闻名。另一种版本是姚氏族人笃信和气生财,买下南新岸后,沒搞野蛮拆迁,用沿江五倍于匡氏田地宅基的耕地与之置换,还出资帮助兴建了匡家埭。匡氏为表感激,在桥头告示:“昔匡家桥已东迁江边,今此地曰姚家桥也。”无论何种传说版本,毋庸置疑,“姚家桥”的出现正是明末清初资本经济的萌芽。

  “姚桥”与“姚家桥”虽一字之差,实则内涵迥异。“姚家桥”是有着六百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繁华胜地,是有感情有温度有乡愁的古镇。蕴藏其中的那数不尽的人物和故事,至今仍鲜活在我的记忆中。而“姚桥”则是个行政区划识别,泛含儒里、石桥头、华山等地,还曾包括过大路。

  老家是润东姚家桥,在与我同龄的一代人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动摇不得。

  古时的姚家桥有通江港北岸灯火临流的水街,有巷陌成网的正街、东街、西街和北街,有森严雄伟的祠堂,有以街镇为中心拓展辐射开的九处村落、百座房舍、千顷良田。记得幼年时我随父亲初入姚家桥,无不新鲜,无不震撼!水街里舟来楫往,河岸临水的店铺鳞次栉比,石铺的街道上独轮车吱吱咔咔,赶集者比肩继踵,人声鼎沸。那时的河豚是被鱼行当杂鱼剔出来扔到街心无人问津的。

  后来,古镇一再被改造,祠堂被改成学校,街道中的河流被填平,街两旁的店铺凋零纷谢,祠堂门前两株参天的古银杏及街巷两旁的行道树,悉数被伐去炼钢铁……姚家桥像棵老树,遭劫不枯,顽强地生长着。丹徒、丹阳、扬中三县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她在三年饥荒的年头逆袭成农村集贸的奇葩。小集天天有,大集三六九。每逢墟日,依然人头攒动。“山里人”肩挑车载着自家的糠麸、山芋、胡萝卜、瓜菜藤蔓来赶集,扬中人则携着自编的精美竹器,过江涉水希企能调换到全家老少度命的食物。接下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街道沉寂下来,人影稀疏起来。接着,拥有四百六十年历史的祠堂被毁,原地建起的大会堂,先改建为菜市场,后变成歌舞厅,最终,门破屋漏,蛛网丛生。

  一声春雷,饱经世事风霜的姚家桥这棵老树幸获春风春雨滋润,终获回黄转绿之机。如雨后春笋,竹柳厂、皮鞋厂、服装厂、毛纺厂、洗砂厂、磨具厂、橡胶厂、工具厂、织针厂、灯管厂、五金电器厂,还有为解决残疾人生计而办的福利厂……乡镇企业蓬勃兴起。街镇上闲置的房屋逐渐住满了从扬中、丹阳等地涌来的外乡人,就连我们家也被后巷来服装厂做工的一家四口租住了一半,姚家桥焕发生机又热闹起来。在全县大会上姚家桥的乡镇干部频频介绍经验,常常捧回奖状。正值姚家桥沉湎于掌声和鲜花之际,扬中在内研外联大举进军电子和桥架领域,连丹阳的后巷也咬定青山将工具做成了一个城。姚家桥蓦然回首,痛悔错失一轮发展良机。工厂纷纷倒闭,务工的人流如潮汐退落。没多久,姚家桥人纷纷肩负行囊远赴他乡谋生去了。

  何故?时运不济,机遇难逢,抑或缺乏幸七公式人物,还是丢失了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老家人一直行进在上下求索的路上。

  随着姚家桥集镇周边一批又一批的村庄被夷为平地,原先熟识的人星散四处,我的乡愁日益浓烈,有事没事总忍不住回老家转转,只为能瞥上一眼。有一天,我从那片人迹稀罕纵横交错破败不堪的老旧街巷里走出来,信步来到曾被称作淹水桥的三岔路口,蓦然回首,感到莫名的激动——发觉这里正是新街与老街的衔接点。如果把老街比喻成一截枯树桩的话,新街就是枯树回黄转绿抽出的新干。这新干生机蓬勃,已然枝繁叶茂。放眼望去,街旁建筑一色的青砖饰面透出古朴气息,街道宽敞笔直,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井然有序,特别是十字路口破天荒安装了红绿灯,这是古镇步入现代交通管理的标志。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饭店、宾馆、超市、邮局、银行、商业综合体,城市有的这里都找得到,新建的幼儿园、小学、医院在镇江新区亦堪称一流。拆迁安置小区内高楼林立,“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不再稀罕,自来水和手机电脑已成寻常,为烧草愁了一辈子的乡民们也用上了管道煤气。沿瑞江路布局的是安赫、瑞尔两个集团的厂房……街道上又现外地来的务工者身影。

  回黄转绿的老家,向人们昭示:姚家桥正鼓足劲,迈开步,跑进镇江新区前行的方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