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津渡街断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金山 热度: 10153


  尤恒,男,曾用笔名“初雪”,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请给我一支烟》、中短篇小说集《青春期》,在《钟山》《中国作家》《雨花》《芳草》《青春》《北方文学》《青年文学家》《太湖》《金山》等杂志发表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数十篇,中篇小说《青春期》曾被《小說选刊》转载并获镇江市第四届文学艺术奖,中篇小说《花》获江苏省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举办的“中国梦·我心中的梦”征文大赛一等奖并在《雨花》杂志发表。

  这是渡口吗?为什么不见滔滔江水,鼎沸人声?

  这是街市吗?为什么宁静得恍如隔世、古朴得令人生出幽思?

  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这儿确实是渡口,半个残存的待渡亭用它那孤独的身影无言倾诉着。站在这里隐约看得见江面上移动的桅杆,听得见船只的嘶鸣,那是旅人心中涌起的无限惆怅。“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那时的待渡亭一定很大很美,旅人们在平静而浮躁的心境里,观望江水的潮起潮落,聆听涛声的延绵不绝,期待着早些踏上归途。多少年过去了,待渡亭迎来了一代又一代人,又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就这样默默地兀自伫立,与江水为伴,与旅人为朋。

  然而平静的下面总埋藏着起伏。没看见吗,石板路上的车辙陷得如此深邃,仿佛饱经风霜的老人额上的皱纹;残破的古炮满目沧桑,仿佛在无言诉说着这儿曾经有过的血雨腥风。曹操站在瓜洲,遥望西津渡,感慨万千,“扼江流千里,控吴楚要津”,于是他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去了。那位只会诵“剪不断、理还乱”的南唐李后主也许真的忘了,他的祖先们曾在西津渡燃起酷烈的战火,一时间马蹄声碎,战船争雄,一批批壮士倒下了,一批批壮士又接过战旗迎向枪林箭雨……石板路红了,江水也红了。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南唐的江山归于李姓的名下。后来确实是忘了这些,要不,怎会留下“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唱呢?渡口不再平静,关于军事,关于政治的风吹草动都在这里留下了斑斑遗迹。

  这儿是个街市,繁荣得很哩。老人们这样唠叨着。是啊,待渡亭下的百舸争流不知何时更换成车水马龙。斗转星移,自然的力量总是那么难以抗拒,任你有怎样丰厚的内涵,也只能听从自然的安排。金山无奈地登陆了,西津渡孤独地凝望着越来越远的江水,对着沙滩上自己变幻莫测的影子发出了沉沉的叹息,它在叹息曾有过的辉煌,它在叹息被遗忘后的凄凉。然而人类理解它,并发现了它。一个人在这儿扎下了根,接着两个、三个、四个……荒芜的沙滩上竖起了一座座雕栏的小楼,一律的丹红,一律的飞檐,人声鼎沸了。听到了吗,小贩洪亮的吆喝声,妇女有节奏的捣衣声;看见了吗,券门下往来的人群,黑夜里闪烁的七彩花灯;还有那过街石塔,高高在上,仿佛是一尊神像,俯视着这儿的芸芸众生,接受着人类的参拜。这儿的生活就如陶渊明所张扬的那样悠闲自在,与世无争。

  慕尼黑风光

  慕尼黑为德国第三大埠,巴伐利亚州首府,为德国南部经济、文化、交通之中心。慕尼黑在德语中为“僧侣之地”。8世纪即在此建修道院,12世纪以后一直是巴伐利亚皇室所在地。1938年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签定于此。慕尼黑酿造业闻名于世,有“啤酒城”之称。慕尼黑城市建筑风格多样,被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城市”。慕尼黑向南车行约1小时可达德奥边境,有小镇名EugsptZ,为风景秀丽的滑雪胜地。

  可这里时时蹦出不和谐的音符,一边是飞阁流丹,一边是洋楼耸立。西津渡街写意着中华文明的精深,五十三坡上的英国领事馆泼洒着西洋文化的灿烂。对比如此鲜明,冲突如此激烈。仿佛有隆隆的炮声在小街的上空回响,不,那是鸦片的烟雾向这里席卷而来。西津渡街的百姓愤怒了。一时间争取自由的呐喊回荡在这里的天空,淹没了鸦片的滚滚浓烟。两种文化的对峙,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亦如这儿曾经有过的浴血奋战……几十年过去了,目空一切的英国人终于明白这里根本是不能征服的,而他们离开了自己的根,迎接他们的也只能是毁灭,于是他们寻找自己的根去了……从此,这个拥有着中华文化的蕴涵,又浸淫着西洋文化的侵略和营养的渡口和街市,迎来了它的又一次辉煌。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行驶的,当现代文明无数次地向人类发起猛烈攻击的时候,这儿的繁华和荣耀湮没在了现代文明的滚滚波涛之中。西津渡街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沧桑之后,归于了平静。

  走过这条长长的古街,蓦然回首,我发现面前站着一位老人,他的头是待渡亭,身子是布满车辙的石板路,四肢是锈迹斑斑的古炮,戴着一顶石塔的帽子,用他那深邃的目光观望着这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我爱这里的土地,它深埋着我们共有的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