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起始于一个公务员机械地上班下班的生活方式,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拖著疲惫的身躯,为生活所累,心灵上也无可奈何地染上生活的污垢,以此作为主人公人性异化的写照。然在这行进途中,他踅进一条僻静的老街,在闹中取静中听到了美妙的钢琴声。他驻足静听,在悦耳的乐声中感受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美丽和盎然的诗意。于是每天下班都会到这里来,让那如水的琴声洗涤着蒙尘的心田。可这却引起了老婆的怀疑,她发现丈夫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何故,问其原因,主人公则回答“洗澡”。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此回答似乎有些突兀。妻子更不解,洗什么澡,那个鬼地方有澡堂子么?然而千百位读者会明白,会回答。这是绝妙的好词,亏作者能想得出来的好词,这词是一种比喻和象征,它不是用水洗涤身上为生活所累的污秽,而是在用审美的音乐艺术滋润着伤痛的心灵,享受着精神层面的欢愉和抚慰。劳碌的人们,在谋生的繁忙中,切不可忘了精神上的审美“洗澡”。
“洗澡”这个神来之笔,一方面是情节发展必然释疑的结果,同时又是作品意蕴的凝结点。它既是人物提问的回答,又是小说表现题旨警策的闪光点,既含蓄讽喻,又催人反思和醒悟,充满着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凌焕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