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几何时,天地混沌之间一双明目启张? 曾几何时,手持神斧的巨人劈开一片宇宙洪荒?是上古华夏先人的热血代代传承,在我们身躯里的脉脉沉香;是千秋岁月里的干戈寥落,在我们胸腔中的悲壮绝唱。
当今世界,潮流文化层出不穷,但在这个历史悠长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却被一代又一代铭记传承,这份沉甸甸的五千年历史无论何时都在我们胸口不知名的角落里有力地鼓动着,像是另一个心脏,用五千年时光孕育出的心脏,永不停息地跳动着、传递着。
但我们也看到,在传统文化的再次唤醒与更新中,我们有遗漏,有丢弃。现在的学生们,对他们来说,民族历史仿佛常常是寥寥几句有气势的古语,抑或是一场又一场血流成河、惊心动魄的战争,而他们脑海中的华夏祖先,好像也都全副武装,随时面临着大敌入侵的危急局面。就像《汉书》《后汉书》中流传最广的句子,“屠为九都,头悬北阕,即时诛灭”,“动,灭国矣”,“虽远必诛”,“交人灭”。这些句子的霸气背后,是连绵不绝的战乱征伐与厮杀,是血流成河与生灵涂炭,可想而知,古人对于战争的态度也是悲怆与绝望的,古人在无情的马蹄下也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而我們,却将一场场对古人来说的噩梦化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样云淡风轻。
诚然,之所以有华夏,之所以有中国,其中的原因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我们也许忘记了,在华夏这本厚厚的史书中,有的绝不仅是边关浴血的攻伐,不仅是前线战士的呐喊与冲杀。固然,这些是我们应该记住的,但中华上下五千年,绝不仅是战争的五千年。
“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我们的祖先有智谋,有远见,或许他们并不像驻守边塞的军人们一样,但天下安危恰如他们手中的一盘棋局,一步三算,步步皆惊。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们有女词人的清丽温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有爱国诗人心系祖国的痛心慨叹。而这些真正代表着传统精神的事物在课堂生活中提及时,总有人感到昏昏欲睡,听不到中华的传统在千年来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里,有如杜鹃啼血时那一声声凄厉的长鸣。
中华民族的灵魂里,不只是血性和无畏,更有绝代的智谋与谦和的儒雅之风,而那种因战而生的决绝与悲怆,应被我们当做历史的刀锋,小心地收藏在心底,当再次面临绝境时如尘封的石中剑一般,伴着凄厉的锐气出鞘。
而此时,我们掩起周身打磨出的锋芒,归剑入鞘温文尔雅地生活在这个时代,不仅是为了个人的一生,更是为了助华夏一臂之力,让她在现代的长河之中激荡出新的光芒。
来世仍愿生此间,此生无悔入华夏。
点评:
作者为千年华夏文明而骄傲,为目前学生们对华夏文化的忽视和偏见而揪心。作者指出“中华民族的灵魂里的,不只是血性和无畏,更是绝代的智谋与谦和的儒雅之风”,华夏庞大的文化里有历史的沧桑,有诗歌的绚烂,有无数智者令人拍案的计谋。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歌颂华夏文明,以急切的姿态呼吁我们关注华夏文明的传承,令人动容。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中学高一(8)班学生 指导老师:王文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