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走不出的北方

时间:2023/11/9 作者: 金山 热度: 15478
陆渭南

  一根麻绳把他从父母身边拴到了姥姥的怀里。千里迢迢,怀抱里的他目光稚气。慈祥的姥姥搂着这个心肝宝贝,热泪纵横。

  几年后,冀中平原广阔的视野里、子牙河畔多了一个放羊的孩子;高粱地、玉米田、谷子稞旁多了一个活泼的少年;乡村小学的教室里,多了一个聪慧的学生。而如今,《北方的童话》的读者、赵立源的朋友,正被一份酸酸甜甜的记忆缠绕。

  那年头,是特定的上世纪六十年代。那经历,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从牙牙学语到一名警官,17年的风雨岁月像流云一样飘过。曾在阳光下泛着白光的子牙河,子牙河旁与小草们一起叹息过的童年却没有走远,它站在人生之始,成为最为漫长、最为深远的回眸。

  赵立源的《北方的童话》收录了六十余篇散文,篇幅长不过千字,短则七八百字,直白简约、朴实无华。这一本册子,性子急的人半天就可以翻个遍,但掩卷沉思,却有一种厚重让人若有所思。

  《北方的童话》里,亲情编织了一张网。小姨,大“我”十五岁,是她把一岁的“我”接到冀中,一路上山高水长,怕人贩子偷,小姨把“我”用麻绳捆在椅子上(《一根麻绳》);酸枣卖得的钱给“我”添了那年头的奢侈品手表,而三姨的三个孩子连颗酸枣都不让吃(《三姨》);为了让“我”尝到馋了很久的香油,姥姥咬牙买了二两,每次滴香油是祖孙俩最神圣的时候,瓶子倒了又倒却下不来一滴,终于倒下来一滴,姥姥却又慌张收瓶。那一滴香油是爱,那慌张是物质的贫困。姥姥就在这爱与不能爱之间折磨着感情(《麻油好香啊,外婆》);当12岁的“我”花了一整夜在子牙河捞得小鱼卖了四毛钱交给姥姥时,姥姥泪眼婆娑。等“我”一步三回头离开姥姥回到父母身边时,姥姥摸出那四毛钱,触景生情,两者竟都无法正视这四毛钱(《四毛钱》)。为了能够吃上姥姥的治腹泻偏方——四只鸡蛋,我想方设法闹肚子,结实得像一棵钻天杨的我,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最后听小朋友的话吃了几颗蓖麻籽,结果中毒不浅,吓坏了姥姥。几年后姥姥说出了她早就洞察的真相(《偏方》)。特殊年代的感情纽带是夹杂了贫穷的亲情,又正是这贫困让人感到,深层的爱像地下滚烫的岩浆,使人心血沸腾。

  都说人之初,性本善。赵立源的《北方的童话》对老祖宗的话作了解读。

  为了“我”不受欺负,拴柱奋不顾身与二愣打架,结果被对方咬掉了半只耳朵,农村缺医少药,终身缺半只耳朵的拴柱让“我”牵挂也让我心有所愧(《半只耳朵》;多病的姥姥靠羊奶补给营养,“我”的任务就是每天把羊喂得饱饱的,让它多产奶,有一回它却丢了,等找到它时,“我”痛打了它一顿,可是,很快“我”又抱着羊哭了个够:“羊,你别怪我,你真的快吓死我了”(《放羊娃》);为了还我一只鸟,老师夜里爬上树掏鸟窝,结果不小心摔折了腿(《乡村男教师》)。

  忘不了那片青纱帐,忘不了阵阵槐花香,忘不了姥姥村头的盼望,忘不了南下探亲后北上的姥爷迟疑缓慢的背影……《北方的童话》通篇不说一个情字,但篇篇是酽得化不开的情:亲情、友情、乡情、别离情……

  童年的记忆,我们以为它模糊了,遥远了,可是,每当大雁南飞,那乡情,那故人来来回回在脑子里,循环往复,并有了轰鸣的回声。所以读过赵立源散文的人说:“有故乡的人真好!有奶奶或是姥姥看护的童年真好!”那些离开父母寄养在祖辈身边的孩子,一生都会有一个姥姥的影子,雕像般立在记忆之初、温柔之初。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