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读长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热度: 20059
一、《黑糖匣》

  作者: 纳兰妙珠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读者:曹雪萍

  这些不同寻常的12个故事就藏在《黑糖匣》——纳兰妙珠最新的小说集里。作者写的时候,潜心静气,耐心之极,一个个埋伏笔,一个个下套,最终让读者欲罢不能,为爱上魔术师的父亲的小女孩牵肠挂肚,为被众人骚扰的海滩艺术家之死扼腕叹息,为吻瘾者啜饮各种嘴唇而心动地想去送上一个吻。纳兰描写了我们生命中所有那些诙谐、神秘和怪诞的时刻。

  诗人刘天昭说,我觉得,对人世的热情,恋恋不舍,耿耿于怀,是做人的本分,是神谕。写作更是,对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一份情意,聪明不是那么重要。如此解释纳兰笔下人疯狂的爱与恨,就可以有个理由了。

  读者:长袜子皮皮

  印象最深的是《收藏患者头发的医生》《吻瘾者》《魔术师的女儿》,还有《H的故事》(这个故事超级虐心啊啊啊)。大赞!这样的文字和想象力,在中国作家里太少见了。强烈推荐!

  二、《我的晃荡的青春》

  作者: 东野圭吾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读者:影随茵动

  东野圭吾这本自传体作品比小说写的还好看。像大多数青春期的男孩一样,成绩也就混迹于中下游,是混在坏孩子堆里的“好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经历着我们许多人可能都遭遇过的一些事情,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写出来却那么有趣、好玩,带着一丝黑色的幽默,真是让人捧腹。

  读者:梦露

  谁的青春完美无缺?谁不曾拥有一段“晃荡”的青春岁月。与村上的青春三部曲不同,东野笔下的青春故事更加活泼躁动,他告诉我们青春不止是爱情和冒险,那些曾经尴尬的、邪恶的、有趣的经历,都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回忆。相信读完此书,你会在东野的青春故事中找到自己。

  三、《曾少年》

  作者: 九夜茴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读者:老妖

  九夜茴的小说,不算波澜起伏,两本书的内容,三言两语就可以交待得清楚,她却写得足够细腻又干净,娓娓道来,叙说着一个纯净又美好的故事。

  我许久不看言情小说,因为知道现实之于小说的残酷,更加不愿意去相信,这世间,哪里会有一个十全十美的爱人会坚贞不渝地等着你,穿越岁月迈过人流,走到你身边来握住你的手再也不放开。

  明明在俗世间,努力喂养自己,都已经足够艰难,哪里还能奢望,可以拥有纯粹干净的爱情?

  然而还是忍不住去看,到底是,对爱情,还心怀着期待吧?

  也幸好,还有言情小说,可以满足一个少女的幻想,可以让人在复杂的世界里,去做一个关于少年、关于爱情的美梦。

  读者:没头脑也很高兴

  这本《曾少年》延续了作者九夜茴的暖伤风格,继《匆匆那年》之后,再次催泪我们难以磨灭的青春记忆,笑中带泪,读完后嗟叹如果时光能够倒退,多想回到读高中的那一年,我们刚好遇见的时候,她笑靥如花,他落拓不羁。在这本书中,我很喜欢作者九夜茴的叙事手法,似乎有一种让人感觉到故事“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无奈,实则又很巧妙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抓住你的心引领着你走入作者给你铺陈的青春盛宴。其实,与其说是在看一部青春小说,不妨说成是自己在这部小说里,看见了学生时代时的身影。

  故事中的秦川和谢乔,好像这样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自己身上,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了。谢乔暗恋秦川,暗恋了那么多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暗恋了他小半生时光,从初中到大学,到自己长大成熟懂事。然而他呢,阴差阳错地把她当成“妹妹”对待照顾。其实,对于暗恋的人来说,只要自己能够在所暗恋的对象心中有一席之地,也是知足了。年少时不敢表白,害怕朋友做不成,于是就这么默默地付出,最后受伤的,仍是自己。

  故事大体走向并不佶屈聱牙,虽然有些小过程有点曲折,甚至带有点虐心,种种事迹无不在告诉我们,自己年少时暗恋的时候,甚至说现在暗恋着的时候,不就是这样心甘情愿吗?呵呵,谁年少时不曾不顾一切地爱过一个人,或者说是自我禁锢地暗恋一个人?如同书中的这句话“从那天开始,我一下子懂得了别离,懂得人与人从相识的那一天起,就要预备说再见了。只不过我还小,所以在算计着怎样找回夏令时丢失掉的那一个小时,算计着长大,算计着在一起,算计着永远在一起。”谢乔从小认识秦川,时间久了就开始依赖,甚至离不开。她之前遇见过的人,只是喜欢,直到确定了秦川后,她才知道,她是爱上了他。

  大概很多90后的青春应该都如故事中的大同小异,在家属院长大,一群可以每天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然后看着彼此慢慢长大,在这过程中也许会经历离别,也许会经历种种变故,但总有一些人会伴随着自己成长,比如故事中的谢乔与秦川便是最好的例子。

  四、《面包会有的》

  作者: 苗炜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读者:Malingcat

  书里只有两个中篇,《面包会有的》和《土豆烧熟了》。前者偏现实主义笔法,主人公是“天赋异禀的饭桶”杨大卫,原本是一个吃不饱饭的少年,现在是个成功的商人,从美国进口鸡肉和火鸡肉,从乌拉圭阿根廷进口牛肉,从新西兰进口羊羔肉,从法国西班牙进口葡萄酒,每天都有几百吨的食物进入他的冷库,然后再批发给餐厅、肉食加工厂和超市。而他自己在全世界飞来飞去做着“美食巡礼”,半是工作半是享受。情节不复杂,他与同为食品商人的朱海伦因饕餮而相识相恋,一场因暴食而起的胰腺炎不仅使他失去朱海伦、成为素食者,更是使他三观颠覆,对人与食物的关系有了透彻的认识。书中的其他人物似乎在为他的思考做着注解:痴迷美味的王蘑菇因误食毒蘑菇而身亡,一身暴发户做派的崔保罗半真半假盘了珠子修了佛做了茶叶生意,薛小雯以冰水减肥法成功瘦身,就连野性犹在爱吃活鸟的宠物猫大老黄也被安排死于贪食造成的肾衰竭。颇为反讽的是结尾,朱海伦与薛小雯预备投资大有前途的再生食物行业,把剩菜剩饭变成面向贫困人群的“中华再生料理”,杨大卫虽然对再生料理感到生理上的恶心,但是考虑到“惠及众生”,还是决定投资。至于他自己,他即便素食了也是精致的素食者,受邀与崔保罗去武夷山品茶,“眼前一片光明”。

  “面包会有的”是《列宁在1918》里的著名台词,整整一代中国人耳熟能详,以此愿景熬过贫穷饥饿的年代。未曾想到,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不仅面包有了,肉也有了,还过剩了。而食物并未能满足心灵的渴求,作者引用不知哪里找来的古代苏美人的歌谣——“如果你有面包,你就没有盐;如果你有盐,你就没有面包。如果你有羔羊,你就没有肉;如果你有肉,你就没有羔羊。”总而言之,总有哪里,不—合—适。杨大卫这一代人的悲剧在于,饕餮与美食是童年创伤的心理补偿机制,无论是杨大卫对于食物超级灵敏的鼻子、还是朱海伦对于禽类食物的执念、又或者崔保罗对于珍稀食材的耿耿于怀,皆源自他们童年到青年时代的物质匮乏。

  知道“面包会有的”台词的人,也大概知道《百万富翁》里的又一句:“按原样再来一份”。在享有盛誉的维罗纳镇子上的Antica Locanda Mincio餐厅(这是什么鬼),杨大卫终于有机会说出这一句,按原样再来一份。而在说出这句话之前,他斜穿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中产阶级的集体记忆:麦当劳在北京西单开业时,排队去喝奶昔;必胜客进入中国时,演练着如何在沙拉碗里装下最多的沙拉;硬石餐厅开到长城饭店,蜂拥着去吃奶油爆米花。

  小说里写杨大卫第一次吃自助餐,两个小时内吃了八十多盘,我也记得我在金钱豹里吃饭,旁边一个东北大哥落座,服务员殷勤道一声:请您慢用。大哥霸气地回应说:放心,吃到你家关门儿!是有那么一阵子,大家一窝蜂地鱼翅捞饭,向港商示威。又有一阵子,大家一窝蜂地迷恋苍蝇馆子,怀念匮乏岁月的旧。有一阵子,天天XO,过了一阵子,人人拉菲。是的,就是这一代人,在中国,在三十年的时间里,由饥饿贪吃的孩子变成了所谓的美食家,他们曾经有理想,白衣飘飘,红旗下的蛋,蛋破壳了,大部分是金鸡。他们当中的事业成功人士,像主人公一样,花钱不眨眼地吃喝靠牛奶长大的猪、享受按摩服务的牛、用无花果养大的圃鵐、用猪鼻子拱出的松露。他们当中的事业不那么成功的人士,也抛弃了速食快餐,热衷于走地鸡、生态米、深海鱼、原汁原味。就是落魄者,也在微信群里传递着可疑的健康养生信息,晒着种种食物照片,两肩担一口,民以食为天,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吃我们吃我们吃。

  读者:林愈静-顾家男

  小说家有两种,一种是大众款,人人都喜欢,畅销书,改编电影的热门之选,这种小说大多或者是拍案惊奇的故事,或者是心灵鸡汤的感情,如果稍微有点儿哲学味道,人性光辉,已经是上品。好比史蒂芬-金,吴念真,张嘉佳之类。这种大众款,并不是好的艺术品。众所周知,流行的通常都不是什么精品。

  另有一种小说作者,他们不太在意故事,漫不经心的开始,毫无预兆的结束,情节无甚惊奇,吃喝拉撒,行行走走。笔下的人物也没什么鲜明的性格,说不出什么令人感动流涕的对白。但这种小说,作为一个整体,准确的表达了某种情绪,准确的反应了时代特征。在同一个时空中,他帮助读者发现生活的某个本质。那是一种你未曾意识到的生活,如此的正常,却又如此令人震惊。在此之前,面对日常生活的这一本质。你好像个睁眼瞎。此类作家,日本的村上春树,美国的Updike,卡佛。要我说,这才称得上创作,这样的作家才最难得。在中国,更是稀有。

  读者:纪世新

  听说苗炜写了一部以吃为主题的小说时,我是一点儿也不意外的:他的确在美食,或者说更直白一点,吃方面具有足够的知识和品位。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包会有的》毫无疑问是一部“秀色可餐”的作品,各种料理很容易就让你看着看着就饿了。又因为你只能看着却吃不到,便更添一份刺激,最撩人的吸引力,总是来自没法相遇的两极。

  但随着阅读的进行,你又会发现这并不是一本“舌尖上的中国”,事实上,在大量美食饕餮背后,苗炜想探讨的,是现代人在吃方面的欲望和罪恶。面对吃食,我们总会变得像个孩子一样无法抗拒甚而毫无禁忌:那些“好东西”,就像儿时水果店老板送的一个红扑扑的大苹果,或者跟着妈妈散步时阿姨递过来的一捧五颜六色的糖纸。已经很少人会因为贪恋珍馐美味而感到些许不安,更别提还把贪食看作是七宗罪之一了。

  当然,不论是美食还是人的欲望,苗炜都处理得十分迷人。有时候你会觉得它并不像是一篇小说,因为作者只是在随心所欲的讲故事;但这故事讲得分明又是那么聪明,人物心理的复杂情绪全都埋在那闲言碎语和看似无目的生活里。读者和作者需要在一定智识基础之上游荡,然后相遇,就像小说里所描述的那对饮食男女——“两人心照不宣,都知道对方是天赋异禀的饭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