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平凹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读者:文世奎
贾平凹的长篇新作《老生》,是一部题材独特、构思缜密的精品,运用文学的形式表现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小说中渊雅的地域文化与完美而奇诡的艺术想象力,同时,字里行间融入生活中的真善美焕发出的时代的正能量,使这部作品成为艺术长河中的又一个亮点,读者会情不自禁地在情节的推进中渴望探究事实的真相,从而获得心灵的诸多启迪。
人物形象鲜明,活灵活现,是《老生》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小说中的灵魂人物老生,是一个先知先觉者,身在两界,长生不死,超越了现世人生的局限。作者选择这个智慧的人物,就等于给作品预设了广阔的叙事空间,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故事的新颖性与吸引力也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小说中的老生似乎有些特异功能,神乎其神。由此出发,作者将笔触扩展开来,渗透阴界、阳界以及江湖,小说中的各色人等都有自己的个性,连番登场,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将自己的意图乃至人格与灵魂暴露无遗,悲剧与喜剧交替上演,从而鲜活地展示出一幅陕西南部小山村的社会风情图。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唱师的叙述,合理地大胆地进行艺术上的虚构,写作视角就天然具有了某种程度的超越性。与作者以往的作品相比,《老生》有了更多的艺术上的突破。在讴歌新社会和表现真善美的同时,让读者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生活。作者在小说中,还尽力表现了一种艺术的原生态的写法,目的在于体现一种艺术的真实性,给小说的主题添加了含金量,便于正能量的有效传播。
《老生》是一部立体的艺术品,可供探讨的话题还有很多。这部小说,博大精深,应该说是一部能够震惊世界文坛的典范之作。
读者:赵大民
平凹老师的小说,我几乎读了个遍,是特别钟爱的。《老生》也是如此。中国百十年来的故事,通过一个唱师的诉说,让我们一点点地了解,了解老百姓眼中的中国故事,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部小说的人物众多,有让人读了就能记住的人物,比如“老黑”,比如“匡三”,还有“戏生”“马生”等,当然还有这个“唱师”。小说就是要写人物的,平凹老师在这部小说中,依然用他朴实的文字,向我们描画出了一个个真实的,让我们可以触摸到的人物。人物活了,小说也便活了。
当然,对于平凹老师在小说中植入《山海经》的片段,我总觉得生硬了点,与小说本身联系并不是十分密切。虽然平凹老师在小说“后记”中特别提到了为何要植入这些内容,但我还是觉得有点牵强,读者在读到这些内容时,总难免会想,如果要读《山海经》,我们可以去找原著啊!
二、《爱历元年》
作者:王跃文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读者:竹溜溜
开篇第一页,你就知道这不会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故事。压抑和寡淡的气味不由地就从纸页间漫溢,或者庸俗点说,这是一个有关婚外情的家庭故事。
世俗点想,本来一个不是好男人和不是好女人的故事结局应该也不会太圆满。然而作者让结局圆满了。即使是用特别复杂的那么多意外组合起来,他们始终是温柔相待的一对人儿,甚至用温柔铺满了下半辈子的人生路程。但那些意外也不是凭空冒出的,它们井井有条,经过作者的梳理和铺垫,蓄积到最后一刻相继点燃。
书中的很多真实情境和现实重叠,有时看着就觉得,作者带着浓厚的个人价值观念,伸入到了社会暗角和人性的黑洞当中。会有错觉,觉得这本书是因为真实的社会氛围才书写的,它并不是那么的感情用事,而是夹杂了说不清的尖锐力道。可是,描写情情爱爱的场景又是一一道来的,男女之间的差异被细腻地表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书里的感情主导一直在女性手里。书中的女人心理层面的道德枷锁更加深重,她们就必须攥住那一股决绝的力量,斩断没有未来的情丝由她们完成,给自我留出尊严。于是奸情在这里得到化解。似乎作者置女性于一种更清醒的质地上,也许在感情上,相应地要比男人更理智和果断。但无论如何,爱情被另一种形式收藏了,婚姻在平静的水面下祥和悠游。一切不被打破,一切不致破碎。孙离和喜子是个大团圆结局。他们各自遭遇的爱欲情潮,可以说也是一种大团圆收场。
整个故事,都不乏理智的牵绊,幸而没有以爱之名的扭曲和伤害,才让书中的爱,尚可保存。
读者:糖豆小姐
这本书很平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上面的人物就好像是身边的邻居、朋友,抑或是自己,你看着他们,总发现有熟悉的影子,这一刻只是抽离出来做个旁观者,把自己从过去看到现在甚至能预测到未来。
故事里,喜子是一个文艺女,她的清高、浪漫、单纯、冷漠、文雅,还有略微的刻薄让人爱之难爱、恨之难恨。和孙离的恋爱,是自由、含蓄却又浪漫的。年轻时,谁都受得了谁的臭脾气,吵架肯定是会和好的,然后会接着吵架、和解、吵架……随着时间的前进,好像一旦开始老夫老妻的节奏,相互之间要么是感情的大爆发,要么就是淡然安静下来,不再与对方交流,沉默成了面对问题的唯一方式。小说中的喜子和孙离也难以逃脱这样的悲哀。他们各自有了让自己重新找到光亮的恋人,喜子在小安子的眼睛是年轻有魅力的,李樵也让孙离魂牵梦绕,时常有一个毛头小伙子恋爱的紧张心动与失恋的心慌忧伤。只是他们终究都是善良的,在放纵的同时内心也不停地挣扎,在爱与欲之间一边贪欢一边叹气,道德伦理也在炙烤着这些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他们要高尚,却在低俗,他们看似知识渊博,其实精神也一贫如洗。
作者还是安排了很多小小的意外和事故,就像是一道家常的清炒豆腐,再撒上些翠绿的葱花,味道又别样的香。所庆幸感怀的是,在吃完这道菜之后,家人都回归了,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弟弟和弟媳,孙离和喜子,血亲儿子和真正儿子,信心十足寻找亲妈的江陀子和被儿子江陀子不明就里亲手杀了的小英……这一片片破碎的感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作者补起来了,让你看到最后,只觉得一生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爱的真谛就是一生的陪伴。
三、《三个三重奏》
作者:宁肯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读者:王威廉
这个题目耐人寻味,就像音乐中的无题,或是第几号钢琴协奏曲,引人无限遐想。实际上,《三个三重奏》是将小说的结构和盘托出,让读者在漫长的阅读之旅中,脑海中反复回响起三个旋律。从具体的故事层面而言,国企总裁杜远方的逃亡之路、腐败官员居延泽的审判过程、坐在轮椅上的叙述人“我”对1980年代的追忆,这三者是故事上的三重奏;他们所象征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是思想上的三重奏;而他们各自的爱情故事则是人性上的三重奏;在小说的细部,同样还有三重奏,比如居延泽、谭一爻、巽,这三个人同为体制权力的代表,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因此我们意识到即便是权力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多样的运作方式,以及取决于具体而多样的人性。小说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三人关系,它们之间彼此呼应勾连,构成了葳蕤繁茂的社会景观,以至于让我想到老子说的“三生万物”。——上述所有的声音汇聚在一起,都围绕着“权力”这个内核旋转展开,小说的主题与思想空间就此被完全打开。
《三个三重奏》实际上是近年来非常难得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种现实主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映论,而是一种深度现实主义,它以小说独有的方式聚焦并呈现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可以说,在宁肯笔下绵密的叙事中,丰富的现实细节与内省的思辨深度交相辉映,抵达了象征与寓言的高度。
中国长篇小说的总体叙事总要让位于一个给定的历史逻辑,而《三个三重奏》并没有屈服于这样的历史逻辑,而进行了一次重构时间起点的卓越努力。1980年代,一个已经失落和遗忘的年代,它的历史遗产重新成为小说中历史与思想的起点。这是《三个三重奏》最用力探索和呈现的部分。小说还提到了未来,尽管那出自想象,但作者的语气却充满了信心,因此,那便是希望所在,是信念所在。这种开阔的时间观,无疑是对当下历史时段的深刻反思。
如何叙述我们的时代,如何建构我们的现实,如何反思我们的内心,《三个三重奏》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读者:张元
一部与音乐有牵连的文字,是出于对人性的思考,当然不存在任何“不存在”的世界,就如认同的宇宙也仿佛是图书馆的样子,迫切地想要去改变些什么,但结局又好像是提前注定的终点,从不曾有任何忏悔。
宁肯的这部《三个三重奏》比《蒙面之城》更加细腻;比《沉默之门》更加柔情;比《环形山》更增加了可读性。从小说的本位出发,《三个三重奏》不光是讲述,而且是讲述的重叠,故事的折叠连贯性被作者运用得炉火纯青,三个故事,像音乐的三重奏,通过“我”第一人称叙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故事之真、梦幻之美、惋惜之情,评书般的回味悠扬随处可见。故事虽相互独立,但内容又相互关联。作者特意在交代人物背景时增添很多现实的热门话题,看似是“我”天马行空的想象,想在图书馆里度尽一生,并且到中年时已经朝这个目标进取,并获得了不小的安慰,但又意料之外地牵扯入很多真正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并画龙点睛地在小说结尾章节里解释新的“我”。
这本书在编辑推荐时被赞为“一部透视权力与人性的纯文学力作”。的确如此,全书以惊心动魄的手法渲染气氛,从开头起就开门见山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并巧妙地把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都包含容纳进去,让读者不但没有感觉到纯文学的枯燥,反而是与情节的发展深刻结合在一起,这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中并不多见,这也是这部小说的又一成功之处。就如作家阎连科说的那样:“宁肯创造的世界充满思考和令人不安的惊讶。”我想这也就是对宁肯最好的,也是最真实的评价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