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泽普的金胡杨

时间:2023/11/9 作者: 吐鲁番 热度: 13859
李文山
  金秋十月抵达泽普,我纯粹是奔“胡杨王”而去的。到了县城,转车往西南四十公里处,在亚斯墩林场下车,再往东北方向走上三百来步,就可以看到它的雄姿了。
  朋友介绍说,“胡杨王”高约十米有余,胸径也有一米二,但我却认为如此评价过于笼统。因为,无数次映入我眼帘的这棵树其实分为两部分,老树和新枝。老树在底部,盘根错节,牵筋连骨,胸径确实一米有二,但高度不过两米左右,若说是十米有余,指的就是老树上方新发出的新枝了。我粗略地数了数,新枝多达七根,曲虬苍劲,挺拔有力。令人联想起清人宋泊鲁笔下的《胡桐行》:“君不见额琳之北古道旁,胡桐万村连天长。交柯接叶万灵藏,掀天踔地分低昂。矮如龙蛇变化,蹲如雄虎距高岗,嬉如神狐掉九尾,狞如药叉牙爪张……”。
  胡桐是胡杨的别称,“胡杨王”拥有1400多年的树龄。经鉴定,此树属雄性,其树龄之长,躯干之伟,生命之旺盛,在叶尔羌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实数罕见。它的真实存在,恰到好处地印证了胡杨树“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传奇。旁边有碑刻作如此说明,我以为然也。
  援疆多年,我当然知道,胡杨属杨柳科,树形古劲、奇特、沧桑,有着“沙漠活化石”的美称。作为多年生落叶乔木,其根系相当发达,只要地下水位不低于四米,便能良好生存。而眼前这片保护较为完整的天然胡杨林,一眼望不到边,据说足足有四万六千平方千米。凉爽的秋风一阵阵吹拂过来,好似翻滚着金黄色的波浪,呈现出一派灿烂与绚丽,与湖水相映成趣,景观价值非常之高,世人皆呼“金湖杨”,让人不得不怀疑自己身处喀喇昆仑山东侧,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缘。
  在距亚斯墩林场不远的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有一位叫刘国忠的村支书,在昆仑山北麓,有关他的故事流传颇广。在一个维吾尔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村庄,他带领乡亲一干就是近四十个春秋,将十几年前年人均纯收入只有三百二十元的落后村变成了年人均纯收入接近八千元的先进村。2013 年的这个时候,他因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年仅62岁。
  金秋的阳光照着科克墩村,村边的提孜那甫河静静地流淌。斯人已去八年,乡亲们还在为他们失去了一位好书记、好兄弟、好朋友而备感惋惜。
  回想起刘国忠常说的话,“放心吧,我会带大家过上好日子的。”为了这句承诺,刘国忠熬白了头发,操碎了心。科克墩村人口少,与叶城、莎车交界,是泽普县最偏远的一个村落。村西有条宏伟渠,流着滔滔叶尔羌河水,但那是邻县的。刘国忠想,这条渠纵贯村里的土地,渠东五百亩,渠西一千亩,从这里引水灌溉,多好。找乡里、县里,都没法解决。他骑着自行车,带着铺盖干粮,一次次跑。被拒绝了,回头再来。整整五年,也不知道他跑了多少趟。邻县领导终于被他的执着和诚意打动了,答应在渠东开一个小口,让我们建一条引水渠。当年冬播小麦,这五百亩地浇上了畅快水,第二年单产就突破五百公斤,温饱解决了。
  可渠西还有一千亩地。刘国忠找准机会,提出两条建议:在宏伟渠西建引水渠,修一条出村到乡的柏油路。过了年,见不到动静。刘国忠坐不住了,他坐汽车、火车三进乌鲁木齐。终于,项目立项,专款到县,路和渠动工了。当清澈的渠水哗哗流进绿油油的庄稼地时,村民们激动地光着脚在渠道里奔跑欢呼。
  村民吐尼莎汗·萨依提的丈夫瘫痪一年有余,去世时家里又发生火灾,把牲畜和房子都烧掉了。连遭打击的吐尼莎汗一病不起,刘国忠送去五百公斤粮食,对她说:“大姐,你放心。大哥走了,还有我们呢。”
  吐尼莎汗眼里满含泪水,紧紧抓着刘国忠的手,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刘国忠又给她家送了四只母羊,帮她恢复生活的信心。重新开朗起来的吐尼莎汗逢人便讲:“刘国忠是我弟弟,只要有他在,我心里就踏实。”
  用上照明电曾是科克墩村几代村民的愿望。刘国忠多次往供电公司跑,带着铺盖去乡里,领导开会去了,刘国忠就睡在巴扎上等。十月的夜晚冻得睡不着,他就来回走动好让身体暖和些。到了年底,科克墩村终于亮起来了。通电那天晚上,刘国忠宰了羊,村民们聚集在他家的院子里有说有笑、载歌载舞,比过年还高兴。细心的老支书阿不都瓦依提却发现刘国忠不见了,当大伙儿在村委会找到他时,他手中拿着半块馕,脸上的泪痕未干,斜靠在墙角睡着了……
  村里的柏油路修通了,防渗引水渠修到了村里,富民安居房建好了,新的村委会建成了,孩子们也有了漂亮宽敞的幼儿园,可刘国忠却离开了,但他的精神仍激励着每一位后来者,像他一样百折不挠地为百姓的幸福接续奋斗。
  一个南疆的小村,在刘国忠主政期间连续三十多年零上访、零刑事案件、零治安案件、零重大安全事故。这一成绩来之极其不易,但绝非偶然。
  为了纪念这位全村乡亲爱戴的好书记,泽普县委依然在他去世后推荐他为“全国最美村官”,并将他生前工作过的村委会改建成刘国忠先进事迹展示馆。
  秋风染黄了科克墩村的白杨树叶,白杨树下那一块块棉花地里盛开的棉桃就像一朵朵纯洁的白花,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寄托着浓浓的情思。
  作为科克墩村唯一的汉族人家,刘国忠与村里的维吾尔族兄弟相濡以沫一个甲子,面对贫穷落后的面貌,他迎难而上,奋发努力,以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带领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使科克墩村告别了无电、无路和长期喝苦水的历史,有此麻扎(先贤坟墓),亚斯墩(让他安睡),我以为拥有这种泽普维族了人给予的至高无上荣誉,已经足够他含笑九泉了。
  在刘国忠安睡的地方,是一片生长于亚斯墩的金胡杨。历经岁月沧桑,这片金胡杨已然苍老,但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林间羊儿成群,骆驼列队。它们在悠闲的觅食。偶尔传来几声呼儿唤母的鸣叫,抑或伴随着清脆的驼铃声。最可爱的是那几只幼小的骆驼,它们憨态可掬,也不怯生,十分默契地配合行人拍照留影。在金胡杨的外缘是塔克拉玛干无边无际的沙漠与戈壁,它们从四周紧紧地包围着胡杨林。
  金胡杨,这是一个神奇而坚强的树种,一个“金”字,显示出铮铮铁骨的人格品质和公正不阿的精神气质。刘国忠就是万千胡杨林中的一棵金胡杨,三千年不死不倒不朽。而在这茫茫的戈壁滩,也有这样一群像金胡杨一样的人,他们就是泽普人。他们为中国西部南疆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如同刘国忠那样艰苦奋斗的经历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在这生与死的对比和较量中,让普天之下的人都感受到了金胡杨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